现因学院发展需要,面向全社会公开引进事业编制高层人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1.本科以上学历学位,正高级职称;
2.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副高级及以上职称;
3.博士研究生。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3.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
4.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或者技能条件。
5.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6.年龄条件:副高级职称年龄要求45周岁以下,正高级职称年龄要求50周岁以下;博士40岁以下,应届博士
7.符合广州市户口迁入有关规定。
8.具备报考岗位所需其他条件。
具体详见《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第二批事业编制高层次人才引进岗位表》(见附件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应聘:
1.受行政处分未满5年或其它行政处分正在处分期内的。
2.曾因超生被有关单位依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决定,从该处理决定作出之日起未满5年的。
3.近两年内,在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考试、体检或考察中存在违纪行为的。
4.因涉嫌违法违纪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或者刑事处罚期限未满的人员。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应聘的情形。
(一)岗位待遇
事业编制,按规定享受国家财政工资待遇。
正高级:年收入超过25万元,视情况解决配偶工作问题。
副高级:年收入超过20万元。
博士研究生:进校三年内享受副高级职称待遇,其后根据实际职称聘任。
(二)科研启动费及科研支持政策
科研启动费以项目申报方式进行。如引进的是科研为主的人才,根据其项目研究的需要,科研启动费按照一人一议的方式,额度上限为100万。
给科研人才配置科研工作室。对有省级科研项目在研且到学院帐上的经费超过15万元或有横向项目到学院帐上的经费超过30万元的人才,可根据本人的申请给予专门的科研工作室。如引进的人才科研能力比较突出,原工作业绩以科研成果为主,引进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可配置专用科研工作室。
学校对申报省级以上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给予资金配套和项目奖励。
(三)安家费及住房支持政策
学校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安家费,提供过渡住房或租房补贴。
如有省级以上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以上高校教学名师、省级学科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千百十”省级培养对象等相关学术领域高端专家、学者或其他特别优秀人才,住房补贴、安家费等可另行协商。
(一)应聘时间
长期有效,2017年第三批招聘面试考核时间安排在12月下旬进行 。
(二)应聘方式
采用电子邮件报名,邮箱地址:
[email protected]。
应聘人员需提交的材料如下
1.《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表》(WORD版)
2.本人彩色证件照(JPEG格式)
3.身份证(JPEG格式)
4.毕业证、学位证书(JPEG格式)
5.职称(资格)证书(JPEG格式)
6.业绩成果代表材料(PDF格式)
邮件主题格式为:姓名+学历学位+职称+应聘岗位代码及岗位名称+高校人才网,如:张三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应聘WL01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高校人才网,邮件最大限10M。
(三)资格审查
符合岗位要求,业绩突出,研究方向与学校需求一致的应聘者,我们以邮件方式通知参加考核。
高层次人才引进考核方式为专业能力测试(试讲)和面试两个环节。试讲,主要考查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语言表达及课堂组织能力等,需要准备PPT,时间限时15分钟;面试采取非结构化面试,限时15分钟,面试评审小组成员人数为单数,不少于7人;试讲和面试成绩采用百分制,成绩计算到小数点后1位,70分以上为合格。
咨询电话:020-61362198
联系人:苏老师
附件1: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第二批事业编制高层次人才引进岗位(附后)
附件2: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报名表
(微信附件下载不了?!跪求各位“亲们”动动手指点一下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小移贵步至原文链接下载查看。)
附件1: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
第二批事业编制高层次人才引进岗位表
说明:1.年龄要求分别指:35岁指1982年6月30日后出生者;40岁指1977年6月30日后出生者;45岁指1972年6月30日后出生者。2.工作年限计算截止日期为2017年9月30日,要求有对口工作年限的岗位报名时必须提供工作单位证明、劳动合同、社保证明材料备查。3.应届毕业生(含暂缓就业毕业生)不受年龄限制。4.应聘人员必须有本科或研究生的全日制学历,教师岗位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必须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点击左下角
“
阅读原文
”
,即可查看原文链接。
近期热门文章(回复数字001~137即可查看):
002
:
毕业生找工作,有这
5
个网站就够了!!
133:
调查显示:四成以上研究生找工作曾遭歧视
134:
江苏2018届毕业研究生赶招聘“大集”:博士供不应求 硕士“求职状况”多元
135:
过来人的感受:为什么读博士
136:
研究生们的“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