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做書
记录出版者的努力和探索,让出版简单、有效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大师出品紫砂壶,古雅质朴 ·  20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请无限热爱新的一日,从此刻就开始幸福 ·  昨天  
为你读诗  ·  一色胜万彩,恬静娇美,雍正也爱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做書

2017,做書最后一份书单

做書  · 公众号  · 文学  · 2017-12-30 14:05

正文

2017并未让我们失望。


原来刺杀辱母者必死,如果没有一篇新闻特稿让事情反转;


原来“房思琪”不是单数,而是复数,是女性群体无法言说的暴行;


原来在北京相亲角找对象,户口、房、车和学历都能得到,除了爱;


原来我们在北京不是假装生活,而是假装还有梦;


原来说过很多遍“一带一路”,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这条路的到底通向何方;


原来“魔鬼”就在人间,他们会打倒幼童获得快感,给老人喂屎表达委屈;


原来世界正盯着中国,他们说这里将创造奇迹,我们却说这是北京最冷的冬天。


这一年,我们失去了诗人余光中和林肯公园的主唱,并列他们没什么不妥,因为我们都想责备死神偷走了能感动我们的诗眼;


这一年,90后将秃顶的焦虑成功步入佛系人生,而他们心里最牵挂的还是困难众生;


这一年,瓜田高产,第一狗仔卓伟被“雪藏”之后,吃瓜群众为娱乐八卦写起了同人小说;


这一年,纸媒还在衰退,每当事件爆发,自媒体疯狂敲击键盘声背后是传统媒体记者的不能说和不许说的黯淡背影,看到满屏404,我们只能以谣言抵达真实;


这一年,原谅色完胜巴黎、米兰、上海所有时装周,成为流行色;


这一年,你要我选择原谅吗?这个世纪,我们对奇迹已习以为常。


(图片来自网络)


而我们都是一群害羞而暴烈的人,躲在书后像一个宇航员,在书籍中探索宇宙的边缘和真理的形状,永远都没有到此为止一说,我们期盼抵达更远的星空,去触摸上帝的眼泪。


谢谢你们,这一年曾为不公和愚蠢暴怒过,也为感人落泪过,为那些原本与你无关的人与事“浪费”时间过。所以我们的年度书单,解释我们这一年经历的种种,那些我们必须要搞懂才能接受生活的书。


如果你是一个宇航员,我们愿意为你搭一个足够结实的太空舱。2018,愿你敢于生活赤身肉搏。


这种写作,正在挖掘一座城市的灵魂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世纪文景
原作名: Fame and Obscurity
译者: 范晓彬 / 姜伊敏 
出版年: 2017-3
页数: 496

这本书,做書在8月已经推荐过了,年底还要再推荐一次。在中国,这本书中对现实描写方法几乎成为所有写特稿、大稿的典范。但挖掘到城市灵魂的报道,不太多。或许因为:“在他笔下,没有失败者、小人物、零余人,所有人都是主角般的待遇、一切都鲜活无比。全世界特稿记者视其为新闻书写的典范。”作者被称为这个时代的“新新闻之父”


但对我们读者而言以上这些都不太重要。


我们普通人不一定要写特稿,但一定要像一个记者一样,观察生活,好比这样撕开这个城市:


这就是她们在纽约城里的工作——她们是那些有着自己的工会组织的1.2万名清洁女工。她们每天夜里要抚慰1000英尺的地板和沉睡的电话,轻轻擦拭桌面上别的女人的照片。傍晚6点,200名清洁女工脚蹬平底鞋,身着农妇穿的那种蓝布衣,迅速地奔向帝国大厦的3000个房间;她们每年能在那里的地上发现总计约5000美元的钞票和硬币,有时在家具后还会发现隐匿的偷情者。


你未曾注意过的城市秘闻。


“尽管独居生活正在盛行,它却是当代鲜少被谈及。”



《单身社会》


作者: [美]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原作名: Going Solo
译者: 沈开喜 
出版年: 2017-8
页数: 272


在1950年代,美国人口中只有22%的人单身生活,而今天,超过一半的美国人正处于单身,而其中,3100万人独自生活,——这差不多占到了美国成年人口的1/7。独居人口占到了美国户籍总数的28%。


你一定纳闷为什么2017年共青团突然担任起给单身90后找对象的工作,我们自己或朋友总有人参加共青团组织的“联谊会”,却鲜有人讨论为什么?


据2017年8月最新统计,中国单身人数达到2亿人相当于俄英人口总和。虽然自嘲单身狗,说狗粮吃得心凉,但更多的时候,其实是我们自己选择了独居,我们恐惧亲密关系。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在本书中,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向人们证实,这一数字背后绝非是一时的潮流走向,事实上,这正代表着自婴儿潮以来最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正在学习单身,并由此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告诫我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和与世隔绝的孤立,克里南伯格却向我们揭示了,绝大多数单身者正热忱地投身社会与社交生活中,他们比同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及音乐课程、公众活动、演讲以及公益活动。


甚至有证据表明,比起与配偶居住的已婚人士,独自生活的人们身心更为健康,而他们都市公寓的生活方式,相较郊区独栋家庭住宅,也更为绿色环保。


但是好是坏?自己看书吧。


抱着“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佛系心态,

现代人孤独老死的前戏……



《无缘社会》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無縁社会
译者:  高培明 
出版年: 2014-3-1
页数: 270


这本2014年出版的书,怎么会出现在2017年的推荐里?或许这可以解释为什么要读书——书比人有远见。当我们在2017年强烈感受到90后嘻嘻哈哈自嘲佛系“无忧无虑”,但我们尚未意识到嘻嘻哈哈、丧文化、“穷”背后是独生一代的独身焦虑,而这本书早就注意到了。


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


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


《无缘社会》是由日本NHK电视台的记者真实采访手记整理。这些采访到后来这些无缘死者身份都渐渐明朗时我们才发现,他们曾经几乎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


最触目惊心地就是,他们和我们一样。不光是日本,“佛系”就是不愿意给人添麻烦,所有事情我能承担。所以,有时候我们炫耀孤独、独立时,也会想到出生时是个可爱的孩子,怎么死得时候就要孤身一人了呢:


“三十多岁的时候,我的想法曾像别人一样,想恋爱,也想结婚。可是,我经常换工作,收入也不稳定,再加上正好碰上泡沫经济崩溃的当口,工资减掉了很多。我觉得如果结婚生孩子的话,就得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可这样一来,大到教育费,小到圣诞节礼物,什么都得花钱。既然结婚,就要保住自己的家庭,但是不可能保得住啊。”



《无处之民》


作者: 赖彦吉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Citizens of No Place:An Architectural Graphic Novel
译者: 使徒子 
出版年: 2014-12-1
页数: 144


这本书虽然不是2017年出版,但我必须要把它放在这里——一本完全被人忽视掉的非常好的书。


大兴火灾之后,北京开始全面排查清理全市各类安全隐患。我知道你有很多不满,但当有人质问我说,你住过城中村吗?你知道屎尿横流的房间是什么味吗?你知道这里每年有多少盗窃、故意伤害案件发生吗?你知道那些黑中介是如何坑这些人的吗?如果你都不了解,就不要把无知当正义了。


没有一个城市不是满目疮痍,城市发展就是新伤换旧伤的过程。城市里,我们都是“无处之民”。虽然这是一部建筑类的专业书,但更像是一部高水准的图像小说。


在《无处之民》中,建筑政治虽然第一眼看上去精确而有用,却只能是不正确的:一个幻想的政治,虚构的政治。这里,漫画的形式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建筑表达的复合模式,更给出了塑造它所期望我们变成的社会的途径。如果卡夫卡是一个具有幽默感和制造业流水线知识的建筑师,这些会是他的寓言。


努力工作就一定能改善生活吗?

《我在底层的生活》


作者:  [美] 芭芭拉·艾伦瑞克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副标题: 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
原作名: Nickel and Dimed : Undercover in Low-wage USA
译者: 林家瑄 
出版年: 2014-8
页数: 264


一部读来辛酸又有趣的“卧底”纪实作品,一部探讨“穷忙族”生存困境的经典著作,“越贫穷越工作”的口号对抗 “越工作越贫穷”的现实,努力工作就能改善生活,是否已经沦为一句谎言?这不仅是美国底层民众的故事,也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


虽然你有很多事情要学,但不要“懂太多”也很重要,永远别让管理阶层了解你到底多有能力,因为“他们越认为你做得到,就会越利用和剥削你”。英雄式的表现几乎不会有任何回报。诀窍在于如何好好分配你的精力,以便还能剩下一些给明天用。


勇敢承担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坚持而已



《世界的苦难》


作者:  [法] 皮埃尔·布迪厄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
原作名: La Misère du monde
译者: 张祖建 
出版年: 2017-1-15
页数: 944


《世界的苦难》是布迪厄晚年与其他22位合作者以细腻的情感和认真的观察及倾听,耗时三年访谈数百人所写就的田野调查著作。本书是布迪厄将学者责任与公民使命融为一体,集中探讨弱势群体艰难处境的最著名成果。在看似平淡的个人生活史的叙述中蕴含着震撼人心的苦难真相,好比:


社会地位这杯毒酒的饮用者——即所有从某种认可或选拔当中既受益又受害的“贵族派头”的个人:贵胄望族,家中长子,持有稀罕学位者——会被引入各种各样的所谓光明的绝路,这些阳关大道实际上都是死胡同。至于受害者本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导致其心态的社会环境)所承受的一部分社会苦难,家庭无疑要负主要责任。


1993 年,作为这项研究的最终成果, 《世界的苦难》这部厚达千页的著作隆重地呈献给了世人。此书一出,立刻登上畅销书榜,并在当时法国激起强烈反响,引发了公众对于不平等、种族歧视、社会团结等问题的大讨论,成为当代法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社会和政治事件。

“从一切失去中获得,失去便不再是失去”


《孤独或类似的东西》


作者: [日] 大崎善生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原作名: 孤独か、それに等しいもの
译者: 崔健 
出版年: 2017-10-9

页数: 192


我即将读六年级的那个冬天,相依为命的母亲自杀了,世上只剩我孤零零一个人。从此,像把脏衣服扔进洗衣篮一样,我将所有情感和想法都扔进一个笼子,不触碰,不思考。


此后十七年间,我努力忘掉一切,像木偶一样渐渐长大。我躲进怪兽一样巨大的东京悄无声息地生活,但其实失去母亲的巨大痛苦一直都在,从未消失。


二十九岁的一天,心中突然有一个小弹簧跳脱了,我发现自己再也没有东西可以扔进笼子,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剧痛几乎杀死了我。不知过了多久,我在医院的病床上醒来,决心要找出母亲自杀的真相。


将我从这个笼子中救出来的,不是白色药剂产生的化学反应,而是不知不觉中围绕在我身边的那些人的善意。我一直被善意包围着。至今他们仍在守护着我。

……

要尽量不起眼;

要尽量和普通孩子有一样的行为举止。

总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些。

剩下的事情就是长大了。


陌生人社会+抽象政府=现代世界的诞生?



《远方的陌生人》


作者: [美] 詹姆斯·弗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国家的
原作名: Distant Strangers: How Britain Became Modern
译者: 张祝馨 
出版年: 2017-7
页数: 233


现代世界一向以快捷、便利、自由著称,而就在19世纪之前,人们却处处受制于时空的阻隔和传统的规训。短短的200年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无“关系”就寸步难行的熟人社会逆转为陌生人的天堂?


是与“远方的陌生人”之间的长期贸易和社会互动,为英国带来了现代化,而现代社会又反过来加强了更大范围内的流动性,创造出了一个充斥着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吃瓜看戏,消遣地都是自己的生命


《吃瓜时代的儿女们》


作者:  刘震云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7-11-1
页数: 304
定价: 48.00元


四个素不相识的人,农村姑娘牛小丽,省长李安邦,县公路局长杨开拓,市环保局副局长马忠诚,四人不一个县,不一个市,也不一个省,更不是一个阶层;但他们之间,却发生了极为可笑和生死攸关的联系。八竿子打不着的事,穿越大半个中国打着了。于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深陷其中的人痛不欲生,看热闹的吃瓜群众却乐不可支。


刘震云用老辣之笔,剖析了吃瓜本质;用慈悲之心,探寻了荒诞底线。


我们为活着从一切恐惧里逃出

唯独逃不出做人的恐惧



《游隼》

作者: [英] J.A.贝克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品方: 全本书店
原作名: The Peregrine
译者: 李斯本 
出版年: 2017-8
页数: 243


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平坦的湿地上,J. A. 贝克追逐着一对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观察它们——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进食、休憩……他描述这些活动,语言精确,且带有非同寻常的诗意。


他保持这项神秘的个人追求,同时他作为人类自身的意识逐渐消融,转而被一种异己的、无法排遣的鹰的意识所取代。这种不同寻常的蜕变,不可思议又隐隐令人生畏,使得这迷人的篇章成为经典。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观鸟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


这本书或许描绘了人追求不存在的自由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原地打转:


“我一直渴望成为外在世界的一部分,到最外面去,站到所有事物的边缘,让我这人类的污秽在虚空与寂静中被洗去,像一只狐狸在超尘灵性的冰冷的水中洗去自己的臭味;让我以一个异乡人的身份回到这小镇。游荡赐予我的奔涌的光芒,随着抵达消逝。”




在2017的最后一晚,邀请你与我们一起

和这个世界谈谈

☟点击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