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  ·  “无量仙翁”建议:不要给年轻人建议 ·  2 天前  
宁德广播电视台  ·  紧急提醒!正大量上市!有人吃进急诊→ ·  2 天前  
宁德广播电视台  ·  紧急提醒!正大量上市!有人吃进急诊→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裸贷、肉偿...这些女大学生怎么了?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2-07 19:04

正文

以裸照作为借款抵押的“裸贷”问题,半年前经媒体报道揭露了出来。但是新闻热度退减后,暗地里的“裸贷”却没有消停。近日“裸贷”风波再起,有大约10G的“裸条”信息流出,涉及上百位女大学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裸贷已形成灰色产业链


如今,“裸条门”仍在持续发酵中,传闻中的10G“女大学生裸条”照片和视频压缩包资源依然在网络传播。


“裸条门”涉事者 皆为女 性,且超六成借款人是在读大学生。“裸贷”事件曝光后,舆论不乏对这些女大学生的讨伐之声,她们中的大多数通过这种极端方式取得的钱, 并不真的是有什么急用,而是多用于购物消费



令人不解和痛心的是,这些隐私信息全都由女大学生自己提供,以作为贷款的抵押。而曝光的聊天记录显示,这些女生竟十分配合放贷者的“指令”。有人据此称,“裸贷”是你情我愿,女生借钱逾期不还导致信息泄露是咎由自取。


裸贷涉嫌触犯刑法


貌似两厢情愿并不能成为“裸贷”合法的理由,它也绝非简单的民间借贷交易。


首先,高利息借贷本身不合法。据报道,“裸贷”的利息率极高,周利率就能达到30%,有女生就因为掉入“利滚利”的坑里,500元滚出5万元。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民间借贷年利率不得超过36%,而“裸贷”的利率已经超过几十倍不止。


其次,“裸条”抵押不合法。不少法律界人士已经指出,形式上“裸照”并非物权,不属于法定的抵押物种类,在内容上“裸照”本身也涉及违法,因此抵押行为无效。


再者,泄露和出卖“裸条”信息,强迫、引诱女生“钱债肉偿”,已经涉嫌触犯刑法。


互联网金融法律专家左胜高分析认为 以裸照进行质押是无效的,借款人可及时索回并要求彻底清理。


借款未还时,放贷人以裸照进行威胁或出售,该行为已经涉嫌敲诈勒索、传播淫秽物品等刑事犯罪,将照片中的身份信息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的,可能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受害人可以第一时间报警。发现个人照片或身份信息被公开或贩卖的,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权,防止违法侵权行为进一步恶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女大学生为何屡次与低俗、不雅关联?


原本在人们眼里活泼清纯、智慧知性的女大学生,却在互联网中几次与“低俗”“不雅”产生关联,到底是怎么了?


女大学生形象正变得多元。在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志强看来,一些大学生正在逐渐向社会娱乐性、青春消费群体转型。“ 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这一代人,他们的伦理行为、伦理观念和创造出来的伦理文化,都与之前几代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差别。


“‘女大学生’早已成为文化标签。周志强认为,“女大学生”形象之所以被消费,是因为大学生是一个精英族群,“女大学生”本身就能激活社会丰富的想象。“随着以网络为主的不良消费倾向出现后, ‘女大学生’似乎可以作为‘微色情’符号使用 ,也就是能激起人欲望想象的符号,但这不是色情文化。‘微色情’是现在消费主义的必然现象。”


在社交类应用的自我推广策略中,把年轻女性当作噱头,打情色“擦边球”,就像打出一记“王炸”,“引爆”线上线下。一些直播类应用、社交类应用在发展初期,都曾用过这一招。“我们看到的 商家把‘女大学生’标签到处贩卖 ,引起广泛的关注,在我看来是不符合实际的。”周志强说。


周志强认为,人们对“女大学生”形象有了不良的刻板印象,消费文化通过广告和电影也固化了这个刻板印象,人们开始认为一些女大学生就是无视规范、无视规律、无视道德的形象,常常做一些传统的人无法接受的事情。“在社会学领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