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陵城;来源|公众号“网络电影观察”
流量造假都知道,虚假流量的危害牵一发动全身,虚假流量造成演员片酬高涨、市场泡沫,这样的危害你也知道吗?
赤裸裸的数据背后,是虚假流量产业链的猖狂,也是市场恶性循环的写照。当越来越多的网络视频以首播两小时破两千万,大结局点击量破五千万为标题的稿件进行传播,不禁让人想刨根问底,究竟是谁在刷流量?为什么要刷?
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刷量行为并不局限于片方本身,而在某些情况下视频平台自身也会进行刷量。视频平台的自身刷量,可称之为官刷。官刷是从何时开始盛行?为什么要开始官刷?
原因很简单。如若一部有鲜肉有小花,质量过关的电视剧在全网上线。而这部电视剧的点击量在A平台上遥遥领先,在B平台上表现一般,在C平台上也是流量大户。B平台岂会坐视不理?
在这个用数据说话的时代,没有一家平台会承认自家流量不过关,也不会承认自家会员不认可某剧。在这样的情况下,平台工作人员必然出手刷量,与其他平台的播放量站在一条水平线。
片方刷量的原因更为简单。一部电视剧、网剧,众多投资方进行投资,投资方就是客户爸爸。客户爸爸需要通过直观的数据去鉴别此次投资的价值所在。
而片方也需要漂亮的数据去背书,去给吸引下一部剧的金主。
先前对刷量的报道中,有关于“业绩观”的理论,笔者在此引用。
观众爱看——资方可投——制作方组局——编剧按要求创作——播出平台和制作方保证点击量——数据好看,向资方交差——出去炫耀,忽悠下一个资方。
这样的循环过程,造成刷量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在315之后,淘宝上不少刷量店铺开始重新开张。
笔者随机选取了一家,对刷量的价格进行询问。
腾讯视频【点击量】:3元/万
乐视网【点击量】:1元刷一万
爱奇艺:
慢速点击量:18元刷1万 (日速几万)
快速点击量:280元刷10万起步(日均百万)
而该淘宝店铺还是几颗小红心,刷量的订单量就已破万,可见其有多抢手。从刚刚的价格表也可看出,刷量也有慢速与快速之分。
低劣的刷量是在短时间内点击量暴增,而高质的刷量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点击量增长模式。
客观地说,刷量的成本并不低。若以每天给某平台上某部网刷300万的点击量来算,一天的成本也为300元。
根据业内人士介绍,一部剧刷流量的费用在五万到三十万不等,这和刷到什么程度成正比。一般情况下,一部网剧的营销投入大概是制作费的百分之十,假如一部网剧投资两千万,那么投入到营销的部分大概是二百万。刷流量、刷数据的费用花去一百万,就能制造出一个点击量神话剧。
在如今80%的火热剧均包含虚假流量的情况下,影视行业形成了一条利益链的闭环。在这个闭环中,投资方、视频平台、制作方看似都因虚假流量而分得一杯羹,但实际上钱不过是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罢了。
市场以流量来衡量演员价值,假定某位鲜肉的某部戏在年初1月上线,刷量前这位鲜肉的片酬为300万。当该剧刷量刷到20亿,这位鲜肉的片酬也水涨船高,或许能够从300万直接进阶到600万甚至更多。
而当鲜肉的片酬涨价后,下一部选用鲜肉的剧作投资方也加大的投资规模,片方再将剧集标价卖给视频平台。视频平台再以令人咂舌的价格买入,进行新一轮的“流量”争夺战。
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腾讯以单集1500万购入《如懿传》的现象。这样的闭环经济链条,造成演员价值的恶性增长,引发平台不断斥巨资购买头部剧集,让整个行业处于虚假繁荣的泡沫中。
在3月刚结束的两会中,就有委员提出刷量该判刑,给予刑法处置。笔者也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罚之下必有秩序。
目前视频平台的数据系统,均属于各自为阵,缺乏一套全方位的监控系统。
如果说,有公正严明的第三方监控,一旦发现某平台数据造假,从源头到平台通通进行整治。
勒令刷量店铺下架,吊销资格证,不允许店主及亲朋好友开办店铺,影响个人信用,影响店主个人住房贷款。
片方、演员则是三年内不允许拍片。
平台按照刷量程度进行罚款,并彻底自查项目。平台如若再放任刷量行为,限制其网络视频的上新数量等等。如此这般,或许能够抵制刷量成功。
另一方面,也需要行业自律。据悉,搜狐、爱奇艺、腾讯、乐视均有自己一套的反刷量系统,平台首先要杜绝自刷,才能去抵制其他渠道刷量。
而在抵制刷量的过程中,整个影视行业也需要正视现实,直面惨淡的流量。或许所有人都不喜欢真相,但是市场需要良性循环,而非巨大的泡沫。
最后,笔者认为刷量这样的行业毒瘤必然会解决。总局在3月刚刚重拳出击对偷票房的326佳影院实施严厉处罚,总局已经开始动真格处理幽灵票房了,虚假流量想必也离死亡不远了吧。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