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原文化研究
《中原文化研究》创刊于2013年,是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文化研究学术期刊(双月刊)。本刊秉持科学理性、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深入挖掘整理中原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努力打造国内文化研究的高端学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美留学生观察  ·  王菲女儿入学UCL,被奋力托举的娃,最后竟长 ... ·  6 天前  
英国那些事儿  ·  离婚后JLo和马特达蒙牵在了一起…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原文化研究

廖名春:郭店简《六德》篇新读 |《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

中原文化研究  · 公众号  ·  · 2017-07-13 08:59

正文


郭店简《六德》篇新读 


廖名春

 

摘  要:郭店简《六德》篇简10中的“”当读为“匹”,“以匹六德”,是说以“圣智也,仁义也,忠信也”“六德”与“有率人者,有从人者;有使人者,有事人者;有教者,有学者”之“六职”相匹配、相匹畴。简36—37的“君子言信言尔言炀言尔

外内皆得”当读作“君子焉,信焉尔言,诚焉尔语,外内皆得”。简48的“才”当读为“载”,训为“行”或“为”;“得”当读为“德”。

关键词:郭店楚简;六德篇;字词研究

作者简介:廖名春,男,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主要从事古代历史文化研究。


因为参加《儒藏·简帛编》的缘故,2011年初我客寓澳洲时再作冯妇,重治郭店楚简《六德》篇,其间所得,多与李锐、陈慧两君交流过。2011年秋季学期,在清华给研究生开“出土文献与先秦学术思想史研究”课时,也曾倾囊于诸生。现择其要,发表如下。


一、“


郭店简《六德》篇简10有云:“六职既分,以六德。”①其“字,张光裕等释“依”[1]600;李零释“卒”[2]517;何琳仪认为从“衣”从“八”,隶定为“  ”,读为“攀”[3]203;冯胜君释“裕”[4]211;刘桓也释“卒”,但取“成”意[5]65;李天虹释“  ”,读为“别”,谓“‘别’前文‘分’字为对文”[6]97。颜世铉云:“简文‘别’,犹‘辨’,有‘分别’之意……也可训为‘明’之意。(原注:《礼记·乡饮酒义》:‘贵贱之义别矣!’郑注:‘别犹明也。’)”②黄文杰谓:“‘  ’从‘八’声,‘八’帮母质部字,‘别’帮母月部字,声同韵近。《说文》:‘八,别也。’可见‘八’与‘别’音相近,意相属……‘别’与前一句的‘分’字意义正好相同。”[7]418

案:“”字从衣从八,疑读为“匹”。《说文·匚部》:“匹,四丈也。从八、匚,八揲一匹,八亦声。”③《尔雅·释诂上》:“匹,合也。”④《广雅·释诂三》:“匹、配,孪也。”⑤《诗·大雅·文王有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毛传:“匹,配也。”⑥《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⑦“以匹六德”,是说以“圣智也,仁义也,忠信也”“六德”与“有率人者,有从人者;有使人者,有事人者;有教者,有学者”之“六职”相匹配、相匹畴,也是说与“六职”相当的是“六德”。《礼记·玉藻》:“君子于玉比德焉。”⑧《史记·商君列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⑨《后汉书·杨震传》:“拟踪往古,比德哲王。”⑩“比德”谓德行、德教可与之比拟、比配,也就是“匹德”。


二、“尔”


《六德》篇简2有:“作礼乐,制刑法,教此民尔,使之有向也,非圣智者莫之能也。”简四、简五有:“聚人民,任土地,足此民尔生死之用,非忠信者莫之能也。”简36—37有:“君子言信言尔言炀言尔外内皆得。”[8]187,188

陈伟认为:尔,原无说。疑读为“黎”。在上古音中,尔为支部日纽,黎为脂部来纽,属通转准旁纽,读音相近,或可通假。《尔雅·释诂下》:“黎,众也。”民黎即民众。《诗·齐风·载驱》“垂辔沵沵”,毛传:“沵,众也。”或与此有关。传世古书中有“黎民”而无“民黎”,后者似是前者的倒言[9]。我支持陈说,并补充了大量证据。如《后汉书·延笃传》:“其政用宽仁,忧恤民黎。”《周书·赫连达传》:“远近民黎,多受制于贼。”《宋书·礼志》:“外则障塞有警,内则民黎未康。”《宋书·乐志》:“昭文德,宣武威。平九有,抚民黎。”《宋书·袁湛传》:“播毒害于民黎,俾我西服,隔阂皇泽。”《宋书·申季历传》:“外清奸暴,内辑民黎。”《南齐书·州郡志上·南豫州》:“民黎租帛,从流送州,实为便利。”《南齐书·曹虎传》:“主上每矜率土,哀彼民黎,使不战屈敌,兵无血刃。”《陈书·何之元传》:“知风教之臧否,识民黎之情伪。”《隋书·牛弘传》:“今土宇迈于三王,民黎盛于两汉。”认为“民黎”即黎民,史籍习见,当源自先秦[10]171-172。颜世铉也有详细的论证,可以参看11。

沈培却认为:“对照相关的句子来看,‘尔’显然相当于‘也’,应当是虚词。《六德》篇中另有几个‘尔’字,也是作为虚词使用的,各家并无异议,如简36‘言信言尔’、‘言炀言尔’。可见把‘尔’看作虚词,全篇的‘尔’的用法则颇为一致。”又说:“郭店楚简《忠信之道》简7~8有:‘君子其施也忠,故蛮亲附也;其言尔信,故邅而可受也’‘言尔’与‘施也’相对,说明‘尔’有跟‘也’相似的用法。又《忠信之道》简5~6:‘口惠而实弗从,君子弗言尔;心[疏而貌]亲,君子弗申尔。故行而争悦民,君子弗由也。三者,忠人弗作,信人弗为也。’也是‘尔’跟‘也’交错使用。”并认为简4、5“此句是双宾语句,直接宾语是‘生死之用’,……‘民’是间接宾语。‘足此民尔生死之用’等于说‘以生死之用足此民’。此句的特殊在于间接宾语与直接宾语之间用虚词‘尔’隔开了。”[11]8-9

案:沈说值得讨论。《六德》篇的“尔”字都不相当于“也”。简4、5的“聚人民,任土地,足此民尔生死之用,非忠信者莫之能也”的“足此民尔生死之用”,即“使‘此民黎生死之用’足”,“足”当为使动用法,文从字顺。以“此民”为“足”的“间接宾语”,以“生死之用”为“足”的“直接宾语”,将“足此民尔生死之用”说成“以生死之用足此民”,难就难在一个“尔”字。“足此民也生死之用”,这样的句式文献罕见,有求之过深之嫌。而“足”为使动词,则文献常见,如“丰衣足食”即是。既然简4的“民尔”不能作“民也”,简2的“民尔”亦可类推。从语气上看,说“教此民黎,使之有向也”也较“教此民也,使之有向也”通顺。在同一句子中,出现两个“也”字,语法作用不同,是不好解释的。而“教此民黎,使之有向也”,则是非常典型的句子,语法上毫无问题。

简36—37“君子言信言尔言炀言尔外内皆得”如何释读,也值得讨论。

《郭店楚墓竹简》一书的整理者读为:“君子言信言尔,言炀言尔,外内皆得。”[8]188

“炀”,李零读为“诚”,认为其字与《成之闻之》篇简24“其诚也固矣”句我们读为“诚”的字声旁相同,用法也相近……这两句话,下句“炀”与上句“信”相对,读为“诚”是比较合适的[12]137。案:李说是。“诚”,心志专一。《吕氏春秋·精通》:“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12贾谊《新书·道术》:“志操精果谓之诚,反之为殆。”13

”,李零释“设”[2]517,单育辰隶定为“”14,裘锡圭认为此字乃“故”之误字15,邓少平则认为:“”从“五”得声,也有可能以音近读为“故”16。

笔者认为“君子言信言尔言炀言尔外内皆得”当读作:“君子焉,信焉尔言,诚焉尔语,外内皆得。”前一“言”字,当读为“焉”,是语气助词。第二个“言”字,也当读为“焉”,介词,相当于“乎”“于”。“尔”,同“尔”,此。《公羊传·僖公二十一年》:“执未有言释之者,此其言释之何?公与为尔也。公与为尔奈何?公与议尔也。”17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尔,犹此也……言公与为此,公与议此也。”18《礼记·檀弓上》:“孔子在卫,有送葬者,而夫子观之,曰:‘善哉为丧乎!足以为法矣!小子识之。’子贡曰:‘夫子何善尔也?’”19此“尔言”,指“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言。“信言尔言”当读为“信焉尔言”,也就是“信乎此言”,即信守“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言。

“”字从“五”得声,当读为“语”。此“语”与“信言尔言”后一“言”字,其义相近。“炀言尔语”当读为“诚焉尔语”,即“诚乎此语”,指心志专一于“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训。

这一理解从上下文可以得到印证。简文上称:“故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此六者各行其职,而狱犴蔑由作也。”[8]188是极言“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重要。下文称:“其反,夫不夫,妇不妇,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昏所由作也。”可见“君子言信言尔言炀言尔外内皆得”这一段简文与“故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此六者各行其职,而狱犴蔑由作也”一样,都是“夫不夫,妇不妇,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昏所由作也”之“反”。如果“君子言信言尔言炀言尔外内皆得”是‘君子言信言也,言炀言也,故外内皆得’的话,怎能是“夫不夫,妇不妇,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昏所由作也”之“反”呢?只有将“君子言信言尔言炀言尔”读为“君子焉,信焉尔言,诚焉尔语”,解为“君子信守此言,专一于此语”,即信守“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言,专一于“夫夫、妇妇、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之训,才能说是“外内皆得”,才能说是“夫不夫,妇不妇,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昏所由作也”之“反”。

由此可见,《六德》篇的这四个“尔”字,没有一个是相当于“也”的。


三、“才”与“得”


《六德》篇简48有:“新旧远近,唯其人所才。得其人则举焉,不得其人则止也。”整理者读“才”为“在”,以“”为“得”[8]188。颜世铉认为“才”通“裁”20。沈培认为“此句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下面一段话相似:‘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因此,‘才’读为‘在’较好。”21

案:此“才”字,当读为“载”,训为“行”或“为”。《小尔雅·广言》:“载,行也。”22《书·皋陶谟》:“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孔传:“载,行;采,事也。”孔颖达疏:“载者,运行之义,故为行也。此谓荐举人者,称其人有德,欲使在上用之,必须言其所行之事。”23《国语·周语中》:“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韦昭注:“登年,多历年也。载,行也。”24《淮南子·俶真》:“夫天不定,日月无所载;地不定,草木无所植。”高诱注:“载,行也。”25《荀子·荣辱》:“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王先谦集解:“载,行也,任之也。”《汉书·曹参传》:“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王先谦补注引王念孙曰:“载,行也,谓行其清靖之治也。师古训载为乘,失之。”26《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宾客,则摄而载果。”郑玄注:“载,为也。”27简文“新旧远近,唯其人所载”,是说不论“新旧远近”,只看他们的所作所为,只看他们的“所行之事”。

此两“得”字,疑皆当读为“德”。“德其人”,以其人有德。“不德其人”,以其人无德。“举”,推荐,选用。《左传·襄公三年》:“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雠,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28《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絶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29《孟子·告子下》:“传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30“止”,废。《尔雅·释诂下》:“废,止也。”31“举”与“止”相对,犹“举”与“废”相对。《孟子·尽心上》:“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32《淮南子·泰族》:“得其人则举,失其人则废。”33简文是说,“举”或“废”,不论“新旧远近”,只看他们的“所行之事”。以其人有德,则“举”;以其人无德,则“废”。


注释

①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87页。释文有改动,下同。②1120颜世铉:《郭店楚简〈六德〉笺释》,《“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2本第2分,2001年。③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字书之属《说文解字》卷十二下。④31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训诂之属《尔雅注疏》卷一。⑤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训诂之属《广雅》卷三。⑥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诗类《毛诗注疏》卷二十三。⑦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道家类《庄子注》卷一。⑧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注疏》卷二十四。⑨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史记》卷二十八。⑩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后汉书》卷八十四。12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学之属《吕氏春秋》卷九。13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新书》卷八。14单育辰《占毕随录之十四》,简帛网(www.bsm.org.cn),2011年3月25日。1521沈培:《郭店楚简〈六德〉集释》,未刊稿。16邓少平:《郭店楚墓竹简〈六德〉》,未刊稿。17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一。18清代嘉庆二十四年刻本《经传释词》卷七。19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注疏》卷七。22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孔丛子》卷上。23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书类《尚书注疏》卷三。24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杂史类《国语》卷二。25“四部丛刊”本《淮南鸿烈解》卷二。26清光绪刻本《荀子集解》卷二。27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礼类周礼之属《周礼注疏》卷十八。28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九。29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论语注疏》卷二十。30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孟子注疏》卷十二。32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四书类《孟子注疏》卷十三。33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杂家之属《淮南鸿烈解》卷二十。

参考文献

[1]张光裕主编.郭店楚简研究:第1卷[M].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

[2]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C]//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北京:三联书店,1999.

[3]何琳仪.郭店竹简选释[C]//文物研究部.文物研究:第12辑.合肥:黄山书社,1999.

[4]冯胜君.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四则[C]//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22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

[5]刘桓.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C]//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二〇〇一.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李天虹.郭店楚简文字杂释[C]//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7]黄文杰.“谷”及相关诸字考辨[C]//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编.古文字研究:第24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

[8]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9]陈伟.郭店楚简《六德》诸篇零释[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29-33.

[10]廖名春.郭店简《六德》篇校释札记[C]//廖名春.新出楚简试论.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11]沈培.读郭店楚简札记四则[C]//张显成主编.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1辑.成都:巴蜀书社,2002.

[12]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欢迎原创投稿,微信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欢迎订阅《中原文化研究》杂志

学术文章投稿:[email protected]

关注公众号:zywhyj或长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