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观看了陈佩斯编导的喜剧《托儿》,这部话剧描写了一个婚托咖啡馆老板被冒充美商的骗子欺骗,又妄图把被骗的钱骗回来的故事。情节曲折,故事搞笑,整体观感较好。
2005年后,话剧市场向民间全面放开,商业话剧总体呈现“泛喜剧化”的趋势。但本剧公演于2001年,是话剧市场开放前就产生的民间话剧。既不同于05年开放后的后现代主义喜剧,也不同于传统话剧喜剧。作为中间过渡时期的产物,在它的身上可以看到二者的影子。
在传统喜剧中喜剧精神,往往要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形态,或是舒缓社会矛盾,或是揭示社会丑恶现象。在《托儿》中,开婚托店的陈晓和婚托小凤被伪装成“征婚者”的“美商”于春欺骗,陈晓又伪装成印尼富婆欺骗贪财忘义的于春,剧中每一个骗子都受到了双重乃至多重的欺骗。同时其他人也在互相欺骗着,征婚者小莉与一根筋互相欺骗,甚至观众也在陈晓的指导下假扮警察。这种逻辑错位带来的直觉快感,为观众提供了很多笑料,但这又不同于后现代喜剧那种宣泄情绪的笑声,作者用表面的不协调,拷问台上每一个人的“诚信”精神。引导观众在集体的笑声中产生对善恶判断的共识,所以在喜剧精神上,《托儿》应该算是传统戏剧的特点更多一些。
在人物刻画上,《托儿》中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主人公陈晓的塑造方式偏重于动作形体,欺骗一根筋时狡黠的表情,与小凤讲话时暧昧的动作,被于春忽悠时的财迷心窍的心理,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伪装成印尼富婆时的反串表演惟妙惟肖,让人叫绝。而本剧中语言对人物的塑造就退居了其次,这与主要靠语言来塑造人物的后现代喜剧有很大的不同。但并不是说本剧语言上有问题。相反,本剧在语言也是非常有特色,台词对塑造人物的作用不必细说;口音也反映处人物的性格,如于春的华侨腔体现出人物藏在文质彬彬中的虚伪狡诈,而北京土话则表现出人物的玩世不恭与目空一切。
同时本剧在对人物的刻画上,摆脱了传统喜剧脸谱化的桎梏。没有纯粹的好人与坏人,剧中每个人即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这种人物的内在逻辑关系,使人物塑造更加自然化,也更符合后现代主义喜剧的审美。所以在对人物的刻画上,本剧有着传统与后现代相融合的趋势。
而本剧在最后一幕,则打破了传统话剧的表演模式,直接采取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小品式表演”。主人公陈晓在幕前邀请一名观众扮演假警察,观众作为演员直接参与演出进程,打破了传统戏剧观演之间的壁垒。而运用这种表演方式的桥段也是本剧收获笑声最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