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媛
彭侃,乐正传媒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在节目模式本土化与原创节目研发方面,彭侃有着丰富的经验。
曾负责将《我们战斗吧》(江苏卫视)、《我们的法则》(安徽卫视)、《幸福账单》(央视综艺)等十余档海外成功的节目模式引入国内并进行本土化;曾担任《加油,向未来》(央视综合)、《魅力中国城》(央视财经)、《王者出击》(腾讯视频)等数十档节目的模式顾问,并负责原创研发了《世界听我说》(央视国际)、《因为是医生》(浙江卫视)、《美味星婆媳》(山东卫视)等十余档节目。
彭侃,看上去透露着一股与年龄不太相符的老成,不认识他的人看他写的文章还以为这是一位“老专家”,而他其实不过30岁。
他笑称自己“出道”够早,15岁便开始上大学的他,有着快过同龄人的节奏。5年前,本来一心希望潜心于影视产业学术研究的他,在同门师姐的召唤下跨入了节目模式这一领域。
实际上,彭侃所倾力的节目研发在中国的综艺节目市场来看,是一个比较新兴的领域。这些年来,国内综艺节目行业的专业分工在逐渐细化,导演、制片、拍摄、后期、营销等环节都出现了很多出色的公司,但唯独节目研发这个最为核心的板块,专业化程度却很不够。
《幸运52》(1998):原版是在英国有30年历史的博彩节目《GOBINGO》
也许在中国业内很多人看来,节目策划是一件人人都可以做的事儿;而在很多制作公司老板、投资商或是一些播出平台看来,节目策划应该是导演团队的活儿,没必要专门花一笔钱请人来做研发。
对于为何会专注于节目研发,彭侃这样表达:“从事这项业务和我们公司的基因有关系,我和几位创始人都是做学术研究出身的,我们觉得国内过去那种传统的节目创作方式太落后了,综艺制作基本都是小作坊式的,不成章法,也缺乏方法论。
但实际上节目创作是需要方法论的,尤其是当我们接触到国外节目模式后,会发现模式最重要的便是背后的方法论。
所以我们希望将国外先进的模式化体系引进中国市场,并进行本土优化,去升级国内节目的生产方式。”
《中国好声音》(2012):引进自欧洲Talpa传媒的《The Voice of Holland》
对研发的轻视是中国综艺节目行业的最大短板
彭侃认为,对研发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拉开了国内综艺节目行业与国外同行较大的差距。
在英国、以色列、荷兰等国家之所以节目创意发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的节目研发早已经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行业,有很多出色的模式公司源源不断地输出创意。
回顾中国过去二十年综艺节目的发展脉络会发现,最开始是“山寨式”,先抄港台的,再抄日韩的,又抄欧美的。终于到了新世纪之后,开始购买一些海外的节目模式版权,而随着《中国梦想秀》《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节目模式的成功,让国内电视台认识到节目模式是有价值的,是能提高成功率的。
彭侃分析说:“中国曾经在2012至2015这几年中形成了模式引进的热潮,每年会引进五、六十档节目模式,基本国外最热门的、能引进的模式都引进了。但是,这股热潮让国家主管部门意识到了文化的威胁,就出台政策不鼓励引进国外节目模式了。”
“尽管现在,一些制作人、制作团队经过之前国外引进节目模式的训练,已经掌握了一些原创方法,也推出了一些成功的原创节目,但目前还处于一个比较零星的、初步的阶段。此外,市场上还有很多不规范的情况,模仿、山寨还是很常见,这也是由市场环境决定的。”
中国的节目模式研发现状与国外的研发强国相比还有很大距离,究其原因包括几点。
1、版权保护意识不足
从全世界来说,对于节目模式的保护正在逐渐进步,但还没有一套非常严密、完善的保护体系,这是由节目模式的特殊属性决定的。
因为它表面上的核心是节目创意,也就是俗称的“点子”,但版权法律是不保护“点子”的,而只保护能落到实体的一些东西,比如商标、剧本等,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模式方纷纷要撰写模式宝典的原因。
彭侃介绍,有的国家已经认可节目模式应受到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但我们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相对还比较落后,对节目模式这一新生事物的保护更是不足,因此才出现了国内很多节目赤裸裸地抄袭海外节目模式的现象,中国自己的原创节目模式产业也迟迟没有发展起来。
但随着国家对知识产业保护领域日益重视,未来这种状况或将发生变化。在彭侃看来,
节目模式的价值并不只创意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背后的操作方法,是值得被尊重的。
他也欣喜地发现,国内一些优秀的制作团队已经有了主动对节目进行模式化的意识,开始邀请他和团队帮助编撰模式宝典。
2、研发方法论的缺失
彭侃认为,中国目前在节目模式研发领域还比较落后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思维方式的局限。“
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包括电视制作人的思维方式是比较散点式的,比较缺乏系统思维。
一般的制作团队会面对着两大困扰,一个是平常忙项目,只管低头干活,没办法抬头看天,因而不了解市场的趋势、潮流;第二个就是思维上的局限,在策划节目的时候,可能会将看过的节目亮点一股脑儿放在一起,最后变成‘四不像’。”彭侃谈道。
那么专业的研发团队要做的是帮助合作方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彭侃介绍,所谓做“加法”就是先帮助合作方的团队开拓视野,比如提供深入的分析帮助他们去了解国内外的同类型节目都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并从中寻找创意的灵感。而做“减法”则是到了节目策划的后半段,要帮助团队去理清思路,减掉那些脱离主线的想法,找到聚焦的方向。
这背后实则是一整套思维模式和方法论,而这可能还需要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人花很长的时间去学习。
《明日之子》(2017):明日之子等9大模式代表中国综艺原创出征戛纳
3、市场缺乏试错机制
“中国的市场环境对于综艺节目的创新是挺恶劣的,竞争很激烈,不太可能有试错的空间和时间。大家都想找最安全的方式,于是那些在国外播过的成功节目模式成为了追捧的对象,而很难给予纯原创节目机会。”彭侃谈道。
“事实上,国外很多节目模式的创意并不复杂,一句话就能说清楚,中国人也不是想不出来。但是如果由国内团队提出类似的原创方案交给台领导,可能很难通过。相反,如果告诉播出平台,某个节目在国外已经成功,往往就能容易通过。这是一个很尴尬的现实。”
彭侃认为,国外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推出原创节目模式,是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试错机制。
例如国外很多电视台每年都会专门开辟出一些时段来试播新节目的样片,收集观众反馈,再决定是否做一整季节目。
国内虽然也有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一线平台做过一些尝试,但还未成大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