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Nature
专注前沿科学动态,传递科普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iNature

空调温度大战,女性天生比男性怕冷?PNAS最新研究:错!女性实则比男性抗冻

iNature  · 公众号  ·  · 2024-06-22 00:00

正文

iNature


传统观点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觉到寒冷,但相关的对照研究较为稀少。
2024 4 29 日,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 PNAS 上在线发表题为 The thermoneutral zone in women takes an “arctic” shift compared to me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 测量了健康、瘦弱的年轻女性和男性在日常环境中一系列环境温度(17到31°C)下的反应。 Scholander的体温调节模型定义了下临界温度为温热中性区的阈值,低于此温度时需要额外产热来维持核心体温。此参数可用于将温血动物的体温调节表型从“极地”到“热带”的光谱上进行表征。
该研究发现女性的下临界温度较低(平均值 ± 标准差:21.9 ± 1.3°C vs. 22.9 ± 1.2°C,P = 0.047),与男性相比表现出“极地”偏移。 女性更具极地特征的主要原因是其较高的体脂率所带来的更高的绝缘性,这抵消了其因较小体型所导致的较低基础代谢率,这通常倾向于“热带”偏移。作者未检测到基于性别的其他体温调节差异,包括棕色脂肪组织葡萄糖摄取、肌肉电活动、皮肤温度、冷诱导的产热或自我报告的热舒适感。 总之,个人体温调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身体属性,包括体型和组成,这可能部分由性别介导。
人类作为恒温动物,能够在各种环境温度下通过平衡热量的产生与散失来维持核心体温。 在热中性环境中,人体能够在不产生额外代谢热量的情况下来维持核心体温稳定,热量产生保持在基础代谢率(BMR)的最低且恒定水平,而热量散失主要通过血管收缩和扩张来调节。
所谓冷临界温度(Tlc),即是指人体为了维持核心体温需要开始额外增加热量产生(即冷诱导的热产生,CIT)的那个温度点。 当环境温度高于Tlc时,人体通过正常的代谢活动就能保持核心体温,不需要额外的产热机制。然而,当环境温度下降并低于Tlc时,为了保持体温,人体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生理反应,如颤抖产热(肌肉快速收缩产生热量)和非颤抖产热(如棕色脂肪组织活跃产生热量),来增加热量的产生,以补偿因环境温度过低导致的热量损失。

热舒适和颤抖,其中蓝色为男性数据,红色为女性数据 (图源自 PNAS
这项研究 采用了一种综合的方法来评估和比较年轻瘦弱女性和男性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体温调节反应。研究对象为28名年轻、健康的志愿者,包括16名女性和12名男性。 所有参与者都是非肥胖的瘦弱个体,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BMI在18.5至25.0 kg/m²之间。实验在受控环境中进行,通过模拟日常环境的一系列温度(17-31°C)来评估参与者的体温调节反应。
在这项研究中, 男性的基础代谢率显著高于女性,这与他们较大的体型和更高的瘦肌肉质量有关。 男性通常比女性有更多的肌肉组织,而肌肉组织的新陈代谢活动较高,这解释了为什么男性在静息时会消耗更多的能量。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女性的体脂百分比明显高于男性,这为她们提供了更好的绝缘性。绝缘性是指身体保温的能力,主要由体脂提供。尽管女性的基础代谢率较低,但更高的体脂百分比帮助她们在冷环境中保持体温。
总的来说, 尽管女性在生理上可能更早地需要产热来对抗寒冷,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真的“更怕冷”。这项研究揭示了性别在体温调节上的微妙差异,这些差异与体脂比例、基础代谢率以及隔热性等因素紧密相关。简而言之,女性的身体似乎拥有一种高效的温度调节机制,使她们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保持核心体温,而这一切并不依赖于性别本身,而是身体的生理构造和组成。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311116121

END

内容为 【iNature】 公众号原创,

转载请写明来源于 【iNature】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