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米安·弗拉纳根
/
文
王立秋
/
译
1933
年,当谷崎润一郎
(1886—1965)
发表他短小精悍却又是里程碑式的散文《阴翳礼赞》的时候,世人很难不把它当作对之前明治时期
(1868—1912)
伟大文化批评家福泽谕吉的“启蒙”议程的回应。
福泽谕吉
(1835—1901)
力图扫除中世纪儒家思维模式时期错乱的实践,让日本也沐浴在欧洲的启蒙之光中,以确保这个民族能够抵抗西方列强的帝国主义侵略。
但谷崎润一郎指出的,恰恰是传统日本文化里面那些正被“启蒙”危及的,珍贵的方面——这并不仅仅是比喻的说法。
谷崎润一郎在他的文章里说,到
1930
年代的时候,除美国这一个唯一的例外之外,没有一个国家,比日本更苦于电光和霓虹的过度了:爱因斯坦,在来东京的时候也评论说,在日本,甚至白天,都有人造的光线在燃烧。
然而,谷崎润一郎说,日本文化的许多方面,恰恰是依赖于阴翳之微妙的——暗示、影射和对岁月的痕迹、光泽的欣赏。无论讨论的是日本的陶瓷器、能剧,还是传统日式房屋中,通过光影互动营造出来的空间感,谷崎润一郎都表示出一种对黑暗和未知的深刻的欣赏。
在那篇文章的结尾,谷崎总结到,在被“现代性”的聚光灯普照的日本,唯一一个还可以欣赏“阴翳”——仪式、传统和对非理性的探索——的地方,是日本文学的世界。尽管表面上讨论的是日本的美学,但实际上,“阴翳礼赞”是谷崎设定的一个文学计划。
传统上,人们是这样诠释谷崎及其同时代人永井荷风
(1879—1959)
的:说二人在年轻时都是彻底西化的作家,但在中年却转向诉诸当时已被忽视的日本美学。就谷崎而言,在
1923
年关东大地震后,他真的从东京搬到了京都,并沉浸于进度的传统日本文化之中。
谷崎是刻意地,以西方美学为参照,来提出自己的日本美学观的。他认为,西方美学不知疲倦地执着于进步。然而他小心地隐藏了他思想的真实起源,实际上,他的思想源出于
20
世纪初席卷日本的,欧洲的“反
-
文化”潮。
1901
年这一年——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去世的那年——日本文学界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但如今已几乎彻底为人们所遗忘的,被称为“美学人生”之争的辩论。一些主要的文化批评家,捡起了欧洲“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此观念又为当时刚登陆日本的尼采的革命观念所动摇),就文学是否真的可以与道德议程分离而专注于纯粹的美学方面的考虑而展开了辩论。
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时的日本知识分子,开始吸收那些批判维多利亚时代中期刻板的、高傲的道德确定性的,新的欧洲思想的浪潮,与仅仅把欧洲思想理解为“进步”和“启蒙”相反,在“美学人生”之争时刚满十六岁的谷崎,青年时就在吸收新艺术、象征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前卫观念。
日本文学的黄金时代不是为西方文明的确定性,而是为在那个文明内部发生的激烈的辩论和冲突所创造的。令人兴奋的是,
20
世纪的新一辈日本作家,同时也通过翻译,接触到了威廉·莎士比亚和尼采著作全集、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分析、埃德加·艾伦·坡和阿瑟·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像蔼理士那样的性学家的前言著作以及卡尔·马克思和亨利·柏格森的思想。
这些智识刺激带来的巨大震荡,给了像谷崎那样的作家回归日本传统的灵感。他开始沉迷于非理性的无意识的黑暗空间,以及开始探索心灵被忽视的这一面,是如何在传统的日本的美与文化中得到再现的。
谷崎的批评作品是“一位力图深入被压抑的欲望世界的知识分子”这一形象最清晰的表达,在后来许多小说家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形象,从川端康成到三岛由纪夫,他们都内化了西方的先锋思想、和日本的传统美学。
也许,最好地践行谷崎的文学理论的人,就是他自己,而这一实践的成果,就是他翻译(译按:从古语向现代日语的翻译)完平安时代
(794—1185)
的经典《源氏物语》后,于
1943
年到
1948
年在《中央公论》上连载发表的伟大小说《细雪》。
《细雪》以华美的笔触描写了大阪商人家族莳冈家四姐妹的日常生活,是谷崎“为艺术而艺术”的终极表达,也是他对数十年前的“美学人生”之争的迟来的贡献。他的散文风格——有时,一个句子曲折、蜿蜒、丰满到占去整整一页的篇幅——是对有明确道德说教目的的书中那种对“合理性的”短句的要求的终极反击。
在
1930
、
1940
年代日本外部的世界中,阳性的现代性——所有那些明亮的光、跳动的引擎和闪光的制服——的“逻辑”使日本走上了灾难性的、军国主义和帝国扩张的道路。而谷崎则鼓励自己的读者回归阴性的阴翳的感官诱惑,向他们展示那里是多么地“文明”。
译自
:Damian Flanagan, “Junichiro Tanizaki:Speaking to the light from the shadows”
,原载
https://www.japantimes.co.jp/culture/2017/08/05/books/book-reviews/junichiro-tanizaki-speaking-light-shadows/#.WeOGIoh96Uk
。此为作者所写的“塑造现代日本的批评家”系列的第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