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分谈操作层面内容,重点讲如何给微信通讯录中的联系人打标签!
最重要的事情再捋一遍!
通讯录上所保存的一不是“人”,二不是人与人的“关系”,顶多只能说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描述关系的“信息”。
人是太复杂的存在,人际关系的管理也不是这篇短文所能讲清楚的。
整理信息意味着:把这些重要的信息保存在大脑之外中,信息触手可及,行动一切就绪,进而我们宝贵的脑力可以来做更重要的事情
。
讲微信打标签之前,必须谈谈之前和一位猎头朋友打交道的经历。正常流程是吃饭聊天说事,饭局结束互加微信,那边买单开发票还没弄完,这边啪啪几下已经把所有人的微信都打上了标签。着实感叹:不愧是专业选手!
由于之前读MBA与各地做公开演讲的关系,微信通讯录里联系人的数量不多不少两千出头,之前几次尝试整理微信通讯录失败,走了不少弯路。
第一种弯路:
缺乏规划
。整理前缺乏规划,打了一大堆标签后回头一看乱糟糟的,不仅是视觉上的乱糟糟,更是概念上的不清晰,比如标签“高中”二字。写下标签的时候觉得理所当然,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开始混淆,到底高中两个字意味着此人是高中同学呢?还是在高中上班呢?
第二种弯路:
整理过度
。没有从实用出发,做了大量不必要的工作,这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曾经很可笑地想过:怎样才能更彻底详细地描述一个人?这个人在什么公司,在什么行业,岁数多大,喜好什么,一一备注清楚。但最终发现一来不可能达成这个目标,二来哪怕达成了也意义不大。比如二舅舅的老婆的爸爸可能压根这辈子没在公司上过班,但是哪次过年曾经给过你红包,那么给他标注一个公司标签便是毫无意义的。
更合理地做法是逆向思考,
从使用场景度出发看整理过程
,日后在哪些情况下我们会用到今天打的这些标签。
一个情形是我们要在微信上找到一个人:
一种可能是最近刚和此人交流过,稍微翻下就能找到;再一种可能是许久没联系了但记得此人的姓名或一部分姓名,这种情况也能通过搜索功能找到此人。
还有种情况就比较尴尬了,要找的这位联系人曾经因为某件事情有过交集,比如在某个饭局或活动上认识,明明记得模样长相,但就是想不起他的姓名或微信昵称。
另外一个情形是要快速地找出一批有共同特征的人:
2017年打算向永錫与战隼两位大哥学习一个好习惯:每经过一座城市如果条件允许则试着约周边不同圈子的朋友喝杯咖啡,深入交谈一小时。长久下来对开拓视野,打破认知局限很有帮助。可以给这一类朋友打一个城市标签,方便提前预约。
这是一个很值得想象的点,特别是我们工作与生活越来越依赖微信,谁都会有一些消息要群发,又不必向所有人群发的。具体如何分组,自然是因人而异,可以参考别人经验,但必须经过自己思考。
小结了之前自己之前的弯路与需求,我在三张白纸上写下整理的计划:
第一张白纸写标签的规划。
我们用标签管理联系人信息,但标签本身也是需要管理的。
人类短期记忆的模块数量最大是八比较舒服的是三至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把手机号码分成三段来记忆,我们写文章喜欢分成开头正文结尾三段,为什么军队与企业基层单位班组通常最多为八人。
如果不对标签做分组,到后期可能会有几十甚至上百条逻辑上属于并列关系的标签,从头到尾浏览一遍都会相当吃力,进而可能因为觉得麻烦而弃用标签功能。
微信中的标签是不能分组的,既所有的标签都是一维排列的,因而需要手动做分组。
我的标签分组是长成这样的:
“公司:”
“城市:”
“圈子:”
……
我的标签则是长成这样的:
“圈子:浙大MBA”
“圈子:心灵创富”
“圈子:GTD”
“圈子:高中同学”
……
圈子是一个绝妙的分组!我们生活的第一空间是家庭,第二空间是公司,各类社群或圈子是重要的第三空间,也是弱连接的最主要来源。
费孝通先生说传统中国社会就像一颗石头丢进池塘,荡开一朵涟漪,自己在中心荡开的涟漪则是父母兄弟同门老乡。而现代社会则更像一把石头丢进池塘,荡开无数涟漪,每个圈子都像一个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