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zzfeed
是谁“杀死”了美国新闻业?或者说让它大伤元气?似乎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一部平庸的侦探小说,反派显而易见。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 是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或者谷歌的那些人,或者Craigslist的创始人克雷格•纽马克(Craig Newmark),他从报纸上“窃取”了利润丰厚的分类广告。或许真正的凶手是谢恩·史密斯(Shane Smith)和乔纳•佩雷蒂(Jonah Peretti),他们分别是Vice和BuzzFeed的核心人物。
分析工作还在继续。从《纽约客》(the New Yorker)到《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8月下旬开始,探讨新闻业消亡原因的文章开始规律性出现。
但是这些观点都不能描绘问题的全貌。
说“新闻业要消失了”的这种论调屡屡不绝。一次又一次,当新闻界就要达到消失的“临界点”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突然冒出一个stories,一个系列,或者播客,让人大吃一惊,让人眼前一亮,颠覆了人们的想法,他们可能会这样想:“哦,原来新闻业暂时还不会消失”。
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个非虚构叙事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作品的深度、多样性、相关性几乎未被超越过。
这让我们回到了当代新闻业的核心悖论,作品总体上是一流的,优秀的报道层出不穷。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媒体组织之间,开拓性的合作正在增加。然而,这种合作作为一种真正有效的、长期的资助模式仍然难以落实。
早在1928年,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就知道,“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就必须有自己的钱和房间……脊椎里那盏灯用牛肉和梅子是点不着的。” 到2019年,把女人变成女人和男人,把小说变成现实,把牛肉和梅干变成拉面和巧克力棒,这句话仍然有意义:写作者需要维持生计。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显示,2017年,报社记者的平均工资是3.4万美元。在很多情况下,新闻业的产品本身——文字、图片和音频正在蓬勃发展。但记者们还需要在沙发垫的间隙间寻找硬币,以换取上班的车费。詹姆斯·米克(James Meek)的一句话适用于现在的新闻业,即“产品优越,但生产报酬不值得大书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