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京报传媒研究
传媒圈里圈外,新闻台前幕后,这里大概是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给你不一样的视角,新闻从未如此有趣。关注我们~~~因为你除了帅,还有脑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  昨天  
江南晚报  ·  春节长假,无锡究竟来了多少人…… ·  3 天前  
央视新闻  ·  跨越3300公里,他们终于有了一张全家福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京报传媒研究

缺钱、裁员、没读者 十字路口上的美国新闻业

新京报传媒研究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3-15 11:42

正文



来源: niemanreports.org

作者:Julia Keller

编译:负暄

编辑:罗布君

图片:网络


按:


最近,美国新闻业陷入了困境。

今年1月,当BuzzFeed、雅虎、赫芬顿邮报和甘尼特等机构宣布大幅裁员,美国有1000多个媒体职位被裁掉。早些时候,像Mic和Mashable这些一度被认为前途无量的网站,已经出售。


根据杰瑞米·利陶(Jeremy Littau)最近在Slat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种状况在地方层面上更为严重,自2004年以来,大约有20%的美国小型报纸消失了。2月1日,《迈阿密先驱报》(Miami Herald)、《夏洛特观察家报》(Charlotte Observer)和其他27家日报的所有者麦克拉奇报业集团(McClatchy Company)通知员工,将为10%的员工提供“自愿”离职补偿。(相关推送: 道阻且长:美国数字媒体寒冬,新闻人该如何面对裁员危机?》

不仅仅是美国新闻业,在世界各地,媒体都陷入了同样的困境。面对此境况,尼曼实验室(Nieman Lab)研究员朱莉娅·凯勒(Julia Keller)总结了新闻业历史事件并进行了思考。传媒研究(xjbcmyj)对此进行了编译。


陷入困境

最近,很多媒体似乎都走入了困境。以美国为例,今年1月,Buzzfeed宣布裁员15%、Vice裁员10%,据报道,自年初以来,美国2000多名媒体工作者在裁员大潮中失去了工作。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的反媒体行动,为这样一种观点提供支持——记者是善妒的、狡猾的、议程驱动的“假新闻”传播者。


Buzzfeed

是谁“杀死”了美国新闻业?或者说让它大伤元气?似乎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一部平庸的侦探小说,反派显而易见。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 是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或者谷歌的那些人,或者Craigslist的创始人克雷格•纽马克(Craig Newmark),他从报纸上“窃取”了利润丰厚的分类广告。或许真正的凶手是谢恩·史密斯(Shane Smith)和乔纳•佩雷蒂(Jonah Peretti),他们分别是Vice和BuzzFeed的核心人物。

分析工作还在继续。从《纽约客》(the New Yorker)到《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8月下旬开始,探讨新闻业消亡原因的文章开始规律性出现。

但是这些观点都不能描绘问题的全貌。

说“新闻业要消失了”的这种论调屡屡不绝。一次又一次,当新闻界就要达到消失的“临界点”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突然冒出一个stories,一个系列,或者播客,让人大吃一惊,让人眼前一亮,颠覆了人们的想法,他们可能会这样想:“哦,原来新闻业暂时还不会消失”。

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个非虚构叙事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作品的深度、多样性、相关性几乎未被超越过。

这让我们回到了当代新闻业的核心悖论,作品总体上是一流的,优秀的报道层出不穷。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媒体组织之间,开拓性的合作正在增加。然而,这种合作作为一种真正有效的、长期的资助模式仍然难以落实。

早在1928年,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就知道,“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就必须有自己的钱和房间……脊椎里那盏灯用牛肉和梅子是点不着的。” 到2019年,把女人变成女人和男人,把小说变成现实,把牛肉和梅干变成拉面和巧克力棒,这句话仍然有意义:写作者需要维持生计。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数据显示,2017年,报社记者的平均工资是3.4万美元。在很多情况下,新闻业的产品本身——文字、图片和音频正在蓬勃发展。但记者们还需要在沙发垫的间隙间寻找硬币,以换取上班的车费。詹姆斯·米克(James Meek)的一句话适用于现在的新闻业,即“产品优越,但生产报酬不值得大书特书。”

美国拥有大学学位的新闻编辑部员工的平均年收入约为51,000美元。(图/皮尤研究中心)


机会与威胁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新闻业已经奄奄一息。

《理性》杂志(Reason magazine)编辑凯瑟琳•曼古-沃德(Katherine Mangu-Ward)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天生乐观,所以对我所说的话持保留态度——但我不相信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与我们以前经历过的事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Politico杂志资深媒体撰稿人杰克•沙弗(Jack Shafer)也对许多焦虑的言论提出了质疑:“那些觉得‘天要掉下来’的人没有意识到,做高质量新闻的机会成本从未像现在这么低。”

从一些方面来说,这的确是媒体人的好时光,记者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以前的一代人只能流连于法院地下室的发霉档案室,翻看一页又一页满是灰尘的档案,吸入一股股酸溜溜的老鼠粪便气味,试图寻找着信息。而如今,记者们能轻而易举地获取这些档案。此外,当代传媒界有一种“活泼”的特质。如《标准周刊》(Weekly Standard)于2018年底停刊,但实际上,它很快就以其他身份重生了。

“我们得到了真正关心新闻的赞助人的大力支持。”但当这些亿万富翁对新闻业失去兴趣时,会发生什么呢?或是他们离开了,他们的子孙会继续支持吗?

新一代媒体赞助人包括亚马逊(Amazon)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他于2013年收购了《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以及亿万富翁、外科医生、生物技术企业家陈颂雄(Patrick Soon-Shiong),他于2018年6月收购了《洛杉矶时报》(the Los Angeles Times)和加州(California)其他几家报纸。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遗孀劳伦•鲍威尔•乔布斯(Laurene Powell Jobs)创立了艾默生集团(Emerson Collective)。迄今为止,她的投资包括《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纪录片制作公司以及ProPublica和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roject)等非营利媒体。

但对许多小型的地方新闻机构来说,无论是纸媒还是广播媒体,它们的财务状况仍然很糟糕。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一些项目组织应运而生。在美国,“为美国报道”(Report for America)便是这样一家非营利性机构。英国也有类似的组织,一个名为“地方新闻伙伴”(Local News Partnership)的实体最近成立。另外从去年开始,英国公民支付BBC的许可费中一部分拨给了小城镇的报社,使它们有钱雇佣更多的记者。

2018年6月,人们在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的街道上排队,纪念在《首府公报》上遇难的五名工作人员(Mark Wilson/Getty Images)

但是,新闻业东拼西凑的做法真的能解决财务问题吗?如果一个媒体机构不能变成一个真正的企业,它还能生存下去吗?多长时间才足以使新闻业站稳脚跟?

当这个世界上有权势的人继续肆意攻击新闻业时,事态难以好转。2019年1月7日,美国特朗普总统在推特上对记者发表了一篇评论:“许多人已经变成了放弃真相的疯子!我们国家的假新闻媒体是真正的反对派。这真是人民的公敌!”(相关文章: 记者不是人民的敌人

这种肆无忌惮的谩骂是否会造成持久的伤害——不仅对媒体,而且对整个国家?

在这一点上,圣母大学(Notre Dame)美国研究和新闻学荣誉教授罗伯特·施穆尔(Robert Schmuhl)说,“我们不知道唐纳德·特朗普是一个反常现象,还是一个预兆。”

在他即将出版的新书《荣耀与负担:从罗斯福到特朗普的美国总统生涯》(The Glory and The Burden: The American presidential From FDR to Trump)中,施穆尔用了一章的篇幅,探讨了美国总统与他们令人讨厌的自负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自华盛顿以来,历任总统都在抱怨新闻业,有时用的是刻薄的措辞。不过,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在私下里表达这种批评。现在情况不同了,特朗普他有推特账号,公开抨击了。”

不可否认,特朗普有时是有道理的。有一种东西叫假新闻。在2018年底,《明镜周刊》(Der Spiegel)驻德国汉堡记者克拉斯·雷劳修(Claas Relotius)承认编造了几十篇报道。

诚然,特朗普所说的“假新闻”并不是这个意思。他指的是他不喜欢的报道。然而,总的来说,新闻机构愿意迅速、公开、彻底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一事实令人钦佩。



何去何从

那么,随着2019年的幕布在我们面前徐徐拉开,新闻业将何去何从?

我们会看到不断发展的商业模式带来的创造性财富吗?(“发展”是一种礼貌说法,意思是“没人知道到底该做什么,所以每个人都在尝试所有能做的事情”。)

吉姆•柯克(Jim Kirk)曾任《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和《芝加哥太阳报》(Chicago Sun-Times)的编辑,他说:“我们一直在寻找新的收入来源,以维持新闻业的正常运转。”但他承认,这并不容易。“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漫长的灰色时期。”

我们在黑暗中过日子,也许会因为环境糟糕而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真正看重的是什么。但是,优秀的新闻作品仍在不断地被创作出来,它通过页面、屏幕和耳朵传递。在这场媒体生产、融资、传播的“灾难性革命”中,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想象一下,如果出现相反的问题,那将是多么令人失望:一种健全的经济模式,却面临一场内容危机。渡过难关的关键在于找到足够多的受众,以及解决财务问题。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

记者们,欢迎你们的到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