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创建于1999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旅游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心多年来秉承“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的宗旨,与学界、业界、政府和相关机构广泛联系,承担研究课题,组织学术活动,开展行业交流,参与国际合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旅游规划为什么

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  · 公众号  ·  · 2018-05-16 10:46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旅游规划为什么

——刘德谦《旅游规划七议》书评


年过八旬的刘德谦老先生近日出了新作《旅游规划七议》。人是老人,然思考研究的锐气不减,且不乏新悟、新声与新议。书以“七议”冠名,内容虽杂,其主旨追求的并非旅游规划的“术”,而是旅游规划的“道”。究其根本,就是要回答旅游规划为什么的问题。

旅游规划为什么?


其一,为的是游客 这也是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不同的地方。尽管国际建筑师协会1933年发布的《雅典宪章》将游憩与居住、工作、交通一起确定为城市的四大功能,但客观地说,游憩需要在中国的城乡规划中体现得并不充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规划就是以人的游客属性为本,来重新矫正城乡发展的目的与归宿。正如书中所强调的,旅游规划一定要有人本的思想,不能见物不见人,“旅游规划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把创造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旅游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游客出发,旅游规划就需要把美的内容注入其中,同时通过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来让游客体验美、感受美。

其二,为的是差异。 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旅游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张扬目的地的个性。”在工业化发展思想的主导下,“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成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恶果。旅游的动力是差异。因此旅游规划的关键就是在于规划出不同旅游目的地差异化的东西,找到了差异,也就找到了旅游规划的“魂”。因此全书无论是在旅游规划的指导思想中,还是在诸如城市旅游与古镇旅游、乡村旅游、自然文化生态与旅游目的地、科教旅游、主题公园与旅游地产等具体旅游规划思想的设计中,都体现了差异化和多元化的考量。

其三,为的是发展 。旅游业既有事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旅游的发展是事业和产业共同的发展。正如文中所述,“如果从经济学的原理来考虑,城市应该是公共品,全体公民都可以平等地享用它,因此它必须由政府来负责投入和管理。但是旅游业却是事业和产业的汇合。”这就意味着,旅游规划需要实现私人供给和公共供给的结合。为了针对旅游业自身的特征做好旅游规划,刘德谦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概念性旅游规划”的构想,其要点在于“确定适应于该一规划地域的旅游发展的理念,和其核心产品开发的时空安排,同时也可以包括产业发展的机制、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市场的开拓与运营的部署”。

其四,为的是未来。 规划本就是对未来的规划。书中提出了“广义旅游规划”的理念,以此来呼应日益增长的休闲诉求和旅游多目的的世界潮流,并提出广义旅游规划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推动着服务的优化和满意化,同时也必须尽可能地发挥出旅游活动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佳效能来。”

此外,作者还就广义旅游规划功能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国家或地方层级的民生规划、国家或地方层级的旅游休闲规划、地方产业集群型的旅游规划、主题区域的安排规划四个层级的广义旅游规划层次。这实际上也为未来旅游规划的走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旅游规划七议》以问题为导向,回答了很多旅游业内外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书中,我们更可以看到思考与实践,这里面有很多学者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并非是纯理论化,而是包含很多时评;这些文字也许不是华丽的,但是都是老旅游人的肺腑之言,而且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也体现了刘德谦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多感受,读后便知!


《旅游规划七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刘德谦教授。本书 日前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348页,共40万字。


书评作者:曾博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摘自2018年05月15日《中国旅游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