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晓波频道
“吴晓波频道”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微信平台上进行内容发布的自媒体,涵盖视频、专栏和测试。视频部分与爱奇艺合作,每周四推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有限次重复博弈  ·  所以国内的基金……-20250212063123 ·  昨天  
央视财经  ·  国家发改委发声!加大支持力度→ ·  昨天  
有限次重复博弈  ·  图一申万绩优股指数21年见顶之后就一路下跌, ...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机票价不得低于200元?多家航司这样回应→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晓波频道

公众的善意,究竟是越用越多还是越少? | 咪咕悦读汇

吴晓波频道  · 公众号  · 财经  · 2016-12-03 08:01

正文



罗尔事件仍在发酵。

但引起小巴注意的,是过程中舆论分成的两方:

一方是 “热心肠” ,认为小朋友的病情是确凿的,那么不管有没有营销我们都该转发、赞赏。

另一方是 “冷头脑” ,认为背后的营销会挥霍公众的善意,此风不可助长,要搞清真相。

在公益领域,经济学家常常扮演不讨人喜欢的“冷头脑”角色,例如“廉租房不应该配备独立厕所”“脱贫不能靠财政补贴”等等。近来,他们的主张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接受。

但“热心肠”在感性之外,有没有他们的道理呢?今天的咪咕,我们就来看看哈佛教授 桑德尔 《金钱不能买什么》 中的观点。


节约爱(节选)


这个理念的经典表述乃是由丹尼斯·罗伯逊爵士于195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两百周年校庆的演讲中提出来的。罗伯逊演讲的题目是一个问句, “经济学家节约什么?”

他试图证明,尽管经济学家迎合人们的“进取本能和占有本能”,但是他们也服务于一种道德使命。

罗伯逊在演讲一开始就承认,经济学所关注的并不是人类最高贵的动机,而是人类的获益欲望。




“只有专职或业余布道士”才极力宣扬比较高尚的美德:利他主义、仁慈、慷慨、团结和公民职责。“经济学家的卑下角色(而且常常是令人反感的角色)就是竭尽所能地帮助人们把布道士的使命减约到人们可以做到的程度。”

那么, 经济学家如何帮助人们呢?通过推进那些尽可能依赖自利而非利他的各种政策,使得社会不再滥用稀缺的美德资源。 罗伯逊得出结论:“如果我们这些经济学家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那么我相信,我们就可以节约……爱这种稀缺资源(即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


对于不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来讲,这种理解高尚美德的方式是怪异的,甚至是牵强的。因为它忽视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我们爱的能力和仁慈的能力并不会因为使用而耗竭,反而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扩展。

让我们考虑一下一对恩爱夫妻的情形。如果这对恩爱夫妻在其一生中都为了积攒他们的爱而不在意对方,那么他们的日子会过成什么样子呢?如果这对夫妻更多地向对方表示爱情,那么他们之间的爱难道不会强化反而会减少吗?



亚里士多德教导我们说,美德乃是某种我们要用实践去养育的东西: “我们是经由为正义之事才变得有正义的,我们是经由采取节制之举才变得有节制的,我们是经由做勇敢之事才变得勇敢的。”


在罗伯逊演讲的近半个世纪以后,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时任哈佛大学校长)受邀在哈佛纪念教堂做晨祷演讲。他选择了“经济学能够为道德问题的思考贡献什么”作为主题。

在演讲的最后,萨默斯对那些批评市场依赖自私和贪婪的人做出了如下回应:“我们所有的人只拥有那么多利他心,这是一种需要保护的贵重且稀缺的物品。也许通过下述两种做法把这种稀缺物品保护起来要好得多:

“第一,设计一种可以通过自私的个人来满足人类欲求的系统;

“第二,把保护下来的利他心用于我们的家人、朋友,以及这个世界上市场无法解决的许多社会问题。”




上述经济的美德观更进一步激起了人们对市场的信奉,并推动市场向其本不属于的那些领域扩展。但是,这种隐喻却是误导性的。利他心、慷慨、团结和公民精神并不像那些由于使用而会耗竭的商品。它们更像是那种由于锻炼而会生长并变得发达的肌肉。

由市场驱动的社会的缺陷之一,就是它会使利他心、慷慨、团结和公民精神这些美德失去活力。 为了使我们的公共生活焕然一新,我们需要更奋发地“锻炼”或使用这些美德。



选取桑德尔的这篇文章,并不是说小巴更赞同“热心肠”。而是我认为,“热心肠”和“冷头脑”应该试着了解彼此的想法,而非把对方看成“没头脑”和“不高兴”。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认为智者不仁,智者认为仁者不智……但我们都知道,仁与智缺一不可。


更多桑德尔的观点,见《金钱不能买什么》

点击封面,即可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