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凯叔讲故事
凯叔讲故事,睡前故事,哄睡神器,著名主持人、两个女儿的爸爸光头王凯给孩子讲故事。凯叔讲故事官方唯一公众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手游那点事  ·  刚刚宣布超8000万日活:炸裂,这一“顶流” ... ·  3 天前  
手游那点事  ·  太壕了!搞一波疯狂的:16000+个红包封面 ...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凯叔讲故事

《奇迹男孩》:成就和毁掉一个孩子,就在一念间

凯叔讲故事  · 公众号  ·  · 2018-01-22 06:57

正文

作者 | 杜小艾



1

1月19日,孙俪倾情推荐的电影《奇迹男孩》上映。

剧中的小男孩Auggie天生脸部畸形,经历了27次手术后才活下来。


在最初的10年里,他一直待在家里,被父母保护的很好,很快乐。

10岁那年,父母决定让他去上学,去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去面对外面的世界。


Auggie能被老师和同学接纳吗,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吗……面对一连串的未知,父母有过担心,有过不舍,但还是选择让他勇敢地走出去。

进入学校的Auggie经历过同学的嘲笑、排挤,也曾惊慌、害怕、难过,但最后还是在父母的鼓励和推动下勇敢地往前走。


他凭借自己的善良、聪明和勇气收获了友谊、尊重和爱,并获得学校的毕业勋章,成为大家心中的「奇迹男孩」

父母坚定的放手,让他体验到了生命的精彩,领略到一个温暖而炫酷的世界,真正成长为一个普通而又与众不同的人。

 

可是,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不舍得放手,自以为是地帮孩子做各种选择:


  • 跟哪个小朋友一起玩,

  • 报什么兴趣培训班,

  • 大学选择什么专业,

  • 毕业后做什么工作。

 

偏偏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孩子需要自己成长。


2

英剧《黑镜》第四季上映,讲述了一个母亲为了保护女儿,在女儿大脑中植入高科技芯片的故事。

 

故事的缘起是女儿Sara曾经在3岁时不小心走丢过,母亲为了让女儿在安全的环境中长大,决定参加一个叫「方舟天使」的项目,在Sara大脑中植入芯片。

这个芯片有一个奇特的滤镜功能,可以将一切让Sara害怕、紧张的画面打上马赛克。

 

Sara在母亲的掌控下,生活在一个美好却又单调无趣的世界里,每天按部就班的上学,没有磕磕碰碰,没有危险,也没有娱乐,没有对世界的探索。

 

Sara长大后,母亲将芯片系统关掉了。


在「保护层」中长大的Sara突然暴露在真实的世界中,完全没有基本的风险评估和风险规避能力。她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与男友发生了性关系,甚至还好奇地尝试毒品。

这一切被偷偷打开芯片的母亲看到。


这位母亲再次选择了「保护女儿」。


她去找女儿男友摊牌,将他从女儿身边赶走,并偷偷在女儿的食物里加入避孕药。


当Sara得知这一切后,跟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砸伤了母亲。


故事的最后,Sara搭上一辆陌生的卡车,前往充满未知和风险的远方。


而醒来的母亲拿着那台坏掉的平板电脑,绝望的哭喊着,却再也找不到女儿。

Sara妈妈是典型的「直升机父母」,盘旋在孩子上空,时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试图让孩子的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像对待珍稀花草一样对待孩子,一见风吹草动,怀疑孩子可能受到打击,便冲上去保护。


教育学硕士尹建莉老师说:


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世界、适应生活。」


3

心理学家李雪在书籍《当我遇见一个人》中写道: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面对毫无边界意识的父母,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关爱,而是被侵犯。每一个被父母「掌控」的孩子,都迫切需要独立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纪录片《零零后》中,锡坤的妈妈是个不懂得放手的妈妈。


锡坤两岁的时候进入芭学园学习,妈妈为了更好的照顾他选择辞职并搬到学校附近。

她对孩子的照顾可谓事无巨细,给孩子撑伞、提书包,不顾孩子的想法帮他报语言训练班。

锡坤参加夏令营活动,妈妈远程指导他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锡坤不想表演魔术,妈妈就赶来劝导他「逼」他参加。

无论是幼儿园、小学、中学,锡坤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妈妈会帮助你」。


采访中,锡坤被问及:成长意味着什么?

他说:意味着离开我。

妈妈问:谁离开谁?

锡坤说:你离开我。


锡坤渴望自由的成长的环境,渴望独立的面对世界,甚至跟妈妈说「想要回到妈妈的肚子里」,可妈妈总是舍不得放手。

英国心理学博士西尔维娅·克莱尔曾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真正的父爱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4

分离,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却又是无法改变的生命轮回。


我们无法做孩子一辈子的保护伞,不如尽早放手,让他自己去经历风雨,学着独立成长。

 

做孩子的「过滤器」,一点点放手

心理学著作《孩子:挑战》中写道: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父母也开始学着做一个「过滤器」。


通过慢慢的观察和引导,过滤出孩子可以自己面对、应付的情况,然后有意识的退后,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去成长,去体会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同时,随时准备好在他无法解决时给予帮助,直到孩子真正地从你生命中分离出去。

 

从在怀中须臾不离到蹒跚着挣脱母亲的怀抱,从哭闹着不去幼儿园到独自去外地求学……父母一点点尝试着把独立的权力和责任交还到孩子手上,一步步得体的退出。

 

最近在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中以21秒获得「数字华容道」第一名的赌王之子何猷君火了,23岁的他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金融硕士。

金光闪闪的履历背后是父母用心的「放手」教育。


父母自小对他的要求是遇到问题自己解决,不要依赖家庭。


读大学,他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

毕业后,他按照自己的规划去上海创业,租住在仅仅5平方米的房子里。

他创业的项目是家族鲜少涉足的科技领域,父亲何鸿粲给他的建议是只要不被骗。


何猷君坦言,父母对他最大的帮助就是放手让自己去做。

 

 

培养孩子的挫折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


考试成绩不理想、竞选班长失败、钢琴考级没有通过……此时,父母要做的不是每一次都奋不顾身的冲上去保护孩子,而是帮助他面对和处理这些挫折。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保护,是让他长出自己的铠甲,拥有保护自己和化解挫折的能力。


美国著名学者保罗·斯托茨提出一个词叫挫折商,又称逆商,是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


挫折商高的人,抗压能力强,会在人生路上走的更远。

而挫折商低的人,即使面对很小的挫折,也会扛不住,很容易放弃前行的勇气。

 

只有勇于站出来直面挫折,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胡歌在演艺事业当红时发生车祸,面部缝了百余针,做了十多次修复手术,眼睛上至今依然留有疤痕。


但他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接受现实,休养期间读书、写专栏,沉淀自己,在2015年凭借《伪装者》和《琅琊榜》中精湛的演技,站上了新的人生高度。

父母可以通过这六种方式培养孩子的挫折商:

尽可能的鼓励孩子尝试新鲜事物。

告诉孩子享受过程更重要。

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让他多见世面。

通过有难度的任务,培养孩子正视失败和分析原因的能力。

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

磨练孩子的意志,比如长跑。 


 

做足够好的父母,拥有自己的生活

儿童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提到一个概念,叫「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


他在著作《父母——婴儿关系的理论》中提到:


「好的妈妈……起初几乎完全能适应婴儿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难以适应,婴儿的能力不断增长,她开始面对自己的失败。」


国内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曾奇峰对这句话的解读是:「一个妈妈越是能够面对和接纳她逐步被抛弃、失败的命运,就越能做好一个妈妈。」


一个足够好的妈妈,能愉快地接受孩子的成长,也能坦然接受自己逐渐从孩子的生活中退出。


孩子不是我们的全世界,我们应该拥有自己的生活。

 

主持人董卿刚刚升级做了妈妈以后,每天都围着孩子转,一度十分迷茫。


后来,她选择重回央视,转型做《朗读者》的制片人。她说:「我不希望孩子的世界只有我,我也不希望我的世界只有孩子。」


如今的董卿在事业上有了新的成长,在做妈妈的道路上也越来越游刃有余。

诗人纪伯伦在《孩子》中写道: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相信你的孩子,

我们会长大,他们也会。


路的远方,有鲜花,也会荆棘丛生,会跌倒,会摔伤。


告诉他:没关系,勇敢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微笑着继续前行。


作者:杜小艾,一个少女心满满的妈妈,自由撰稿人,专注儿童心理学研究,跟孩子一起快乐成长。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