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风青杨
一个有趣的人,分享一些有趣的事。嫉恶如仇,从善如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长大其实也很好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2025年中国经济蓝皮书新鲜出炉!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世界百年战争全景回顾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风青杨

这十段话,直到现在方才读懂

风青杨  · 公众号  · 美文  · 2016-09-06 07:25

正文


有些话以前不懂,现在读来却是感慨万分:朱自清的《背影》、《匆匆》,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肖复兴的《荔枝》,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鲁迅的《灯下漫步》……那些语文课本里的片段你还记得吗?这些文字直到今天读来方才恍然大悟,下面就和慢师傅回到学生时代,一起回味那时的朗朗读书声吧!


朱自清 | 《背影》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那时年纪尚小,根本不懂何为离别,如今想来不觉泪湿满襟。记得看到一段极为怆然的话:“而今故乡于我,只有冬夏,再无春秋。有时再忙些,也只剩下春节那几日;要是再过几年,或许家乡都要丢掉了。”除了朱自清那令人感伤的语句外,NICE君还找到林海音的类似句子。《城南旧事》里的:“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陆游 | 《临安春雨初霁》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以前最爱陆游的那一句诗“小楼一夜听春雨”,那时只觉得字里行间里那份浪漫情怀打动内心,有楼,有夜,有雨。而今远离越地作客姑苏,方才懂得人情凉薄似纱。虽有一腔壮志,却也难酬,而年华也已东逝。


史铁生 |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年轻时永远无法懂得生活的艰辛,更不会意识到生活的幸运,因此时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话语:“何不食肉糜”。其实生活也就是如此而已,我们总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的,从未重视幸福的那一面。


辛弃疾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从前这首词朗朗上口,经常吟诵,可根本不懂得其中含义。现在才明白年轻时的矫揉造作在当下现实面前什么也不是。真正的敌人不会摆出一副敌人的样子,真正的忧愁也不会时时挂在嘴上。欲说还休,因无人了解,也无人可解。因此,慢慢地,我们开始学会沉默。


马尔克斯 | 《百年孤独》


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转瞬即逝的现实。


少时几乎人手一本,不过并不是真的看了,只是为了故作深沉,对书中如梦似幻的故事并没有太多的感同身受。如今重读经典,才发现“那些生命中不可逃离不可消除的深沉的孤独与宿命”,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如此真实。


朱自清 | 《匆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时光、爱情等无疑都是文学中永恒的话题。这篇经典文章,直至现在大家也不会忘却。这些道理人人都懂,可还是重蹈覆辙。没有失去,又何以懂得珍惜呢!


张岱 |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真挚的朋友也好,红袖添香的知己也罢,孤独的人们一直在找寻着如同自己一般的“痴人”,痴人未必说的就是梦话,只是尚未遇见能懂的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肖复兴 | 《荔枝》


“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那是十几年前,我刚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家中只有孤零零的老母。站在荔枝摊前,脚挪不动步。那时,北京很少见到这种南国水果,时令一过,不消几日,再想买就买不到了。想想活到28岁,居然没有尝过荔枝的滋味,再想想母亲快70岁的人了,也从来没有吃过荔枝呢!虽然一斤要好几元,挺贵的,咬咬牙,还是掏出钱买上一斤。那时,我刚在郊区谋上中学老师的职,衣袋里正有当月42元半的工资,硬邦邦的,鼓起几分股气。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


回到家,还没容我从书包里掏出荔枝,母亲先端出一盘沙果。这是一种比海棠大不了多少的小果子,居然每个都长着疤,有的还烂了皮,只是让母亲—一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每个沙果都显得晶光透亮,沾着晶莹的水珠,果皮上红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不知老人家洗了几遍才洗成这般模样。我知道这一定是母亲买的处理水果,每斤顶多5分或者l角。居家过日子,老人就这样一辈子过来了。不知怎么搞的,我一时竟不敢掏出荔枝,生怕母亲骂我大手大脚,毕竟这是那一年里我买的最昂贵的东西了。

……


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这篇文章在课本众多名篇中并不起眼,很多人根本不记得有这么一篇。可这并不影响今天的主题。如今读来,感同身受,无限感慨。感慨有两点,其一是儿子心念母亲;其二是母亲“那般自然、妥帖”的做法后,隐藏着诸多尊严与骄傲。


归有光 | 《项脊轩志》


室西连于中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