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水木文摘
清华学子创办,新媒体第一文摘,中国人的心灵读本,每日精选好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夜书屋  ·  教员自述,太有力量了! ·  2 天前  
深夜书屋  ·  不愧是刘震云扛鼎之作,一句顶一万句!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水木文摘

每天静读一本书

水木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19-08-03 22:30

正文

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作者:马克·舍恩


点击下方音频,放下手机

听水木君为你解读这本书

点击音频,边听边读



当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时候,其他的事情也会随之变得好起来吗?


不然。


有个朋友说,最近一个月他每晚只能睡三个小时,以至于每天到了入睡时,就感到非常焦虑,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甚至窗外破晓,还没睡意时,他就心生绝望。


“我感觉到从来没有的绝望,现在我倒是很怀念小时候,每天脏兮兮地玩耍回家,一会儿睡着了,也不管外面吵不吵”,他说。如今,住在安静舒适的大房子里,却把睡眠弄丢了。


在生活逐渐变好的现在,焦虑、暴躁、抑郁……各种负面情绪却比以前更加困扰着我们。之所以这样,实际是来自于我们敏感的生存本能。我们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是大脑来掌控的,本能和经验决定了我们是谁。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却无法掌控自己的本能,常常变得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情而大发其火,逐渐陷入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的恶性循环之中。


要想获得真正的健康与幸福,就必须掌握一种在艰辛挫折和挑战下仍感到安全和舒适的能力。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临床助理教授的马克·舍恩,通过多年的研究以及私人诊疗服务的经验,他与和畅销书职业作家克里斯汀·洛贝格,联手著作了《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在书中,作者通过探索生存本能对人们的重要影响,分析出了焦虑、不安、恐慌等不适感受与生存本能之间的联系,并给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可以让大家学会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去应对外面的世界,摆脱恐惧与挫败感,展现出个人的最佳状态。

 

生存本能并非不可改变,我们可以通过引导人体体验新的刺激,帮助大脑形成全新的、正常的神经网络,这样就能找到一条恢复健康的道路。



缓解焦虑,从了解自己开始


重庆某小区内,一对夫妻发生争吵。妻子欲开车离开,丈夫怒气冲冲地追出来张开双臂拦在车的正前方。


眼看着妻子发动了汽车,丈夫还是不让她离开,猛砸挡风玻璃。妻子情绪失控,加速了车子,丈夫重重地摔了出去,后脑勺着地。在围观群众的一片惊呼声中,丈夫当场身亡。


事后,妻子被带到警察局,整个人都是蒙的,嘴里反复念叨着:“如果当初,不那么生气就好了……”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有时会为了一些小事,突然变得失去理智,情绪失控,让冲突一步步升华,最后留下悔恨的结局。


为什么会这样?


作者在《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书中,告诉了我们答案:这来自我们的生存本能。所谓生存本能,就是不受理性思维控制的,面对不安全因素就会产生对应的原始反应,这是我们从原始社会带来,植根在我们骨髓里的东西。


由于大脑结构以及远古原始生存本能的影响,虽然我们生活在发达社会,已经进化出理性的思考能力,但还会在一些时刻,受到生存本能的影响。


比如,正在减肥的你,在准备入睡的晚上,突然特别想吃辣条和薯片,理智告诉你:“不可以吃这些热量高又没有营养的垃圾食品”,但你心里却直痒痒:“我就破一次戒,又能怎么样呢?吃点东西能够换来快乐,何乐而不为?”最后,你还是没忍住,吃了一盒薯片。


当我们出现一些威胁到我们生存本能的问题时,虽然理性想要告诉我们如何思考是正确的,怎么做才是对的,我们依然无法控制悲痛、抑郁、愤怒等情绪的发生,以至于引发身体上的各种健康问题,以及生活的不良习惯。



五种常见的坏习惯如下:


成瘾习惯:暴饮暴食,过量地摄入酒精、咖啡因,吸毒,放纵,过度地锻炼。比如,我们总是感叹肥胖容易减肥难,也是因为生存本能在作祟,当我们稍微有点饥饿时,生存本能就会刺激我们去吃东西。尤其是女生,在情绪低落时,生存本能会自动开启,能够缓解悲观情绪的巧克力、蛋糕最为吸引人。


强迫习惯:反复检查,控制别人,强迫自己重复清洁,习惯性扯头发和抓挠皮肤。比如有些人的洁癖,总觉得哪儿都脏,要不停地反复收拾打扫;有的人总是觉得门或者煤气没关,总要出门后在回去反复确认;比如有些时候我们会忘记要去哪件事等等。


失眠的习惯:无法入睡,也无法保持睡眠。


保护性和逃避性的习惯:恐惧症就是这种状况。比如说,有人不敢坐飞机,这就是逃避。有的人看到一些东西就紧张,这种就是逃避和焦虑的习惯等等。


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存本能以及其带来的影响,我们就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习惯的原因,我们便能够明白:改变自己,首先要先了解自己。


其次,我们要提升自己对不适的忍受力。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一定程度的不适,这有利于我们成长,可以促使我们增强适应能力并实现良性转变。


让自己掌握在不适面前获得安全感的能力,是一种获得幸福的能力。



15个简单策略,帮你重获平和与安全感


对于增强对于不适的调控能力,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十五个建议,可以帮助大家降低生存本能的敏感度,提高耐受力,重获安全与平和感。


摆脱对现代技术的依赖。作者建议大家可以试着在某些时间段,将自己从这些现代技术中解放出来,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知名自媒体人,他的解压方式就是每周都要抽出一天的时间,不带电话,只和家人在一起。通过放空,让自己更加明白了时间和生活的意义。


珍惜和忍耐不完美。每件事情都追求完美,是焦虑的来源之一。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要尝试着去打消经常浮现出来的苛求完美、苛求获得外界认可的念头。


一位妈妈就说,她曾经对孩子报有极其高的期望,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是站在金字塔尖的精英,因为让孩子变得优秀,她一度陷入极度焦虑和暴躁之中。


直到有一天,她真正地认识到并接受,自己的孩子就是很普通,但是他却很可爱。后来,焦虑便消失了。



作者说,要消除自己对外界奖励和荣誉的依赖性,不要用外部的成功标准来衡量自我价值,学着对真实的自我形成良好的感觉,从内心着手提高自己的尊严,承认自己不可能永远保持完美,也不需要保持完美。


限制感官通道。有的人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一边发微信。一个人共有几个感官通道,同时开放着三四个感官通道,会给你带来严重的焦虑情绪。


记住:限制感官通道即一次只专心做一件事情,比如吃饭时就吃饭,看书时就看书。


睡前让自己放松下来。每天保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睡眠,到点入睡。作者建议大家睡前听一些轻音乐。


学会放慢速度。当我们同时处理多重任务,处在快速模式中时,就会紧张不安,高度警惕,自然会引发压力和焦虑。作者建议,我们可以尝试放慢,比如开车的车速,讲话的速度,办事的速度,同时尽量减少一心多用。


放缓自己的生活节奏,而不是一直往前赶。


不要拖延。作者建议,可以尝试一周中选定几天,努力减少拖延,并慢慢消除拖延作风。或者先找一些比较容易实行的任务,尽量不拖延,尝试早一点处理。


比如,总爱迟到的你,可以每周预留一天,把不迟到作为自己的目标,在这一天,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要迟到。


不要强迫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有时候,有的事的确做不了,那就承认自己做不了并承担后果即可,不要强迫自己完成所有的事。


接受不确定性。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最好的办法就是理解它、接受它,在不确定性面前,产生舒适感和安全感。不要害怕不确定,而是学着去接受它。


戒掉易怒的习惯。愤怒情绪会刺激我们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容易发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所以,当我们发怒时,深呼吸,给自己留一点冷静地时间。往往当你稍作冷静,让理智重新回归,就会发现,这件事其实没什么,根本不值得发怒。


作者还建议,可以去参与慈善行为,做志愿者去帮助别人等。心理治疗、催眠治疗和愤怒管理在应对愤怒情绪上也卓有成效。


生活要有规律。制定一个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表,这样可以降低我们的焦虑水平,放松身心;保持具有一致性的睡前作息习惯、饮食和锻炼习惯,让我们的生活保持规律性和连贯性,这样可以降低焦虑。


拓展心理的舒适区。我们可以去做一些挑战来拓展自己的舒适区,比如每天可以走不同的路线上下班,尝试不同的食物,听不同的音乐等等。


让自己休息片刻。学会适当休息,调整自己的状态,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延迟满足。下意识的强迫自己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冲动。


尝试放空自己:学会放空自己,跟自己独处。可以尝试在一天中空出一段时间,什么也不想,慢慢来驯服原始生存本能。


多做体育锻炼: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让身体分泌足够健康的多巴胺和肾上腺素,这对降低焦虑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锻炼形式包括快走、慢跑、爬楼梯、伸展运动或者参加团体课程(瑜伽、动感单车、普拉提、跆拳道等)。



几个招数,让“不适”变“舒适”


这些策略有助于我们管理自己的舒适区,防止生存本能被激发出来,从而帮助我们找回理智,保持沉着冷静。


但是,如果我们还是对自己所处的现状极其不满意,该怎么办?


作者说,我们应该明白,身体的伤痛是难免的,但心理苦恼却是可以避免的。我们的目标是接纳生活中的不适,并以一个更加广阔的胸襟去体验。


不要竭力规避不适,而是应该学习如何从不适中汲取力量。


培养双重感知能力。所谓双重感知能力就是两种状态可以共存,不必为其中一种感觉而完全否定另外一种。举个例子,你在打扫卫生,家里的电视在开着,但两件事情并不会形成干扰。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状态有一个:高兴或者不高兴,快乐或者不快乐。但如果我们用从一个绝对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注定会导致情绪的跌宕起伏。


所以,我们要学会和那些轻度的不适感握手言和。比如,你在高铁上,座位旁边的小孩一直吵闹,让你感觉不舒适,内心深处你会觉得“只有这个孩子安静下来,我才能感到舒心一点”。


这个时候,就需要建立自己的双重感知系统,即降低外在环境造成的不适感对自己的影响,可以戴上耳机听听音乐,这样,便可以和不适共存。



调动双重感知系统是一个重要的能力,它可以帮助你建立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获得更多的掌控感和安全感,并能够抵御住生命中或者生活中一些意外事件产生的影响。


培养感恩情怀。感恩是来自大脑边缘系统控制愤怒的那个部分——那个原始本能所存在的部分,它同时也管理着感恩。所以,当你能够调动感恩的时候,它就能够帮你分泌足够的多巴胺,然后让你变得愉快。


研究表明,即使是略有感恩情怀,也能够改善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培养感恩情怀来缓解不适呢?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感恩之源:记录下三到五个让你感激的事情或经历,比如与家人相处的时光、一次愉快的旅行、父母战胜疾病等,感受这件事情附带的轻松、温暖、心旷神怡等令人愉快的感觉。


第二步,运用呼吸技巧,充分放松。


第三步,确定不适之源。当我们感觉不适时,仔细回想那些感恩的事情和经历,感受这些事情带来的那种感恩的感觉。并将不适因素与除了焦虑和危险之外的感觉联系起来。


第四步,承认双重感知能力。运用双重感知能力,同时获得多重感官体验。


第五步,调动大脑参与到对不适因素的感知过程中来,真正认识到不适感和舒适感可以同时存在。


运用社会支持与信任的力量。好朋友相互之间有社会支持,还有爱心和同理心,可以影响我们的不适感和痛苦感,可以让我们在面对逆境时,获得更多的内心力量以及控制感、舒适感和安全感。


你会发现,自己的舒适区变得越来越大,自己越来越可以掌握自己的生活。


达尔文曾说:“生存下来的物种并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


不管在工作还是生活中, 焦虑,压力,担忧,有害怕……很多情绪会将我们包围,从而我们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变得莫名的焦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