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对《林保规划》的内容和创新进行解读。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在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带动下,首都绿色版图不断拓展。据统计,北京市林地面积约98万公顷,占市域空间将近六成。
今年,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林保规划》),并于7月17日由市园林绿化局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联合印发。12月1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对《林保规划》的内容和创新进行解读。
《林保规划》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北京市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着力建立完善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的林地保护利用体系,是明确林地边界和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也是确保首都林地保有量持续稳定的一项刚性约束。
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林地保有量达到97.6万公顷,林地生产力平均每公顷不低于46.8立方米。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5%,林地保有量稳定在98万公顷,林地生产力平均每公顷不低于55立方米。
按照保护优先、科学利用,分级保护、差别化管理的原则,《林保规划》将林地划分为4个保护等级。其中Ⅰ级和Ⅱ级属于高保护等级林地,占林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三,需要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特别是占比7%的Ⅰ级林地,禁止开展生产性经营活动和任何占用。Ⅲ级和Ⅳ级林地是维护市域生态平衡的重要区域,可以适度开展抚育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发展林下经济及森林旅游等业态,保障基础设施和城乡建设用地。
通过分级分类管理,落实98万公顷林地保护红线,北京市生态脆弱、生态区位重要的区域得到有力保护,同时也为首都绿色发展留出必要空间,实现人城产绿协同推进,有力服务保障首都功能。
围绕新版城市总规,《林保规划》统筹落实“三区三线”,筑牢“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优化林地布局,支撑城市功能可持续发展。在中心城区,着力建设以绿为体的绿色景观系统,完善绿道系统建设,联通现有森林绿地斑块,构建稳定的廊道生境,提升人居森林景观品质。在平原新城,完善生态网络,推动森林健康经营,提升郊野公园生态、景观和游憩服务功能,统筹新城、生态涵养区的生态修复。在生态涵养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实施封山育林,促进自然恢复,提升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安全功能。
为实现林地保有量的动态平衡,《林保规划》提出北京市将围绕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林草保护区、生态混合区,将符合林业生产条件的区域,划入补充林地储备库,逐步纳入林地保护范围,确保完成规划期内林地保有量目标。
同时,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林地管理边界界定、林地分级管理等配套政策,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森林经营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林地保护利用与森林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花园城市建设的协同推进,为首都市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
基于国家自然资源管控政策、林草发展政策的规定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内容突出林地在北京市生态建设中的本底作用,统筹优化林地空间格局,明确未来十五年林地管理边界、林地用途管制要求、林地保护利用目标任务,制定差别化区域林地保护利用策略及政策措施等。主要有三大亮点。
亮点一:实现统一底图、统一底数。《林保规划》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为统领,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国土变更调查为底版,以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为依据,整合了国土“三调”数据与林业调查相关数据,综合考虑地类来源的合理性、合法性,遵循依法依规、实事求是的原则,明确林地管理边界和保护等级。同时,严格落实国土空间唯一性和地类唯一性,执行“多规合一、多图合一、多数合一”,增强了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亮点二:突出市区联动、部门协同。北京市在制定《林保规划》过程中,坚持试点先行、系统谋划、同步推进,构建形成了市区两级“1+14”的规划体系。既有市级统筹,又有分区施策;既有总量控制,又有分项实施;既有顶层谋划,又有基层探索。通过“三下三上”流程,在全国率先完成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规划突破部门局限,开门编制,与规自、农业农村、交通、水务、生态等多部门开展规划、数据、空间、政策等多层面多纬度衔接对接,妥善处理林建、林耕、林水、林路等关系,为规划顺利实施奠定了广泛共识基础。
亮点三:实现保护和利用的协调统一。《林保规划》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首都功能定位,坚持生态优先、全面保护林地,进一步优化了首都绿色空间格局。坚持分级分类、合理利用林地,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注重林田水融合、人城产绿融合,完善了林地保护利用政策措施。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科学经营林地,数量质量并重,高质量经营,着力提高林地新质生产力。
《林保规划》绘就了保护和利用相得益彰、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伟蓝图,为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守护首都生态基底、保障首都生态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北京市将在压实责任主体、严格规划执行、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宣传贯彻等四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把美好蓝图变为首都生态图景。
作为《林保规划》的实施主体,北京市各区政府将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强化监管”方针,与分区规划做好衔接,积极构建自然资源“一张图”“一套数”。充分发挥林长制引领作用,把林地保有量、森林保有量等关键指标纳入市级对各区林长制考核。
为维护《林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北京市将制定印发林地管理边界界定、林地分级管理、林地年度变更管理等配套文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严格执行林地定额和森林采伐限额,实施林地用途管制,严把林地审核审批“第一关”,用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和措施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利用。
《林保规划》是林地审批、执法、用途管制以及优化林地结构布局和提高林地利用效益的重要依据。北京市、区园林绿化部门将建立林保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及时补充制度。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利用激光点云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等高科技技术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充分发挥“林长制+检察+公安”协同机制,加大森林督查和执法检查力度。
2025年,北京市计划新建公园绿地200公顷、绿道1000公里,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增强市民绿色获得感。打造城镇花园场景3处,促进人、产业、居住与绿色空间的均衡布局。完成森林健康经营4.67万公顷,在提升森林碳汇能力的同时,挖掘森林康养、游憩等多元功能,推进产绿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北京市将积极推动各区、各相关单位采取多种方式,对《林保规划》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在全社会形成爱林护林的良好氛围。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地方动态 | 《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规划(2023年—2035年)》正式发布
理论研究 | 讲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北京故事——以通州大运河历史文化探访路为例
理论研究 | 城市更新制度与北京探索:主体—资金—空间—运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