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药品具有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回报的“三高”特征,其中高回报就是依赖于专利赋予的独占权利。因此,为了获得药品上市后的高回报,国内外制药企业均非常重视药品的专利布局,相互竞争十分激烈。药品通常可以分为化学药、生物药、中药三类,其发展模式和状况不同。经统计199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15日的专利数据,化学药全球/中国专利申请量约56.5/19.2万项,生物药约84.4/25.5万项,中药约65.5/50.8万项。其中,抗肿瘤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全球/中国专利申请量分别为17.3/4.7万项、25.5/6.0万项和4.0/2.8万项(参见表1)。表1:主要技术分支发明专利申请数量 (全球/中国,单位:万项)
一级分支 | 二级分支 | 三级分支 |
抗肿瘤化学药(17.3/4.7) | 细胞毒药物(10.3/2.4) | 靶向制剂(2.2/0.8) |
非细胞毒药物 (7.0/2.3) | 小分子靶向激酶抑制剂(3.4/0.8) |
抗肿瘤生物药 (25.5/6.0) | 蛋白类(16.0/3.5) | 抗体(11.2/1.6) |
核酸等(9.5/2.5) |
|
抗肿瘤中药(4.0/2.8) | 有效成分明确(2.1/1.2) | 薏苡仁(0.087/0.080) |
有效成分不明确(1.9/1/6) |
|
(一) 中国成为药物领域全球专利申请量第二大国和第一目标市场
从药物领域全球申请数量来看,美国在化学药和生物药领域的专利申请优势明显,分别为20万项和31.6万项,中国已经全面超越日本,成为全球专利申请量第二大国,在技术输出方面占据领先地位。在技术输入方面,中国甚至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化学药领域最大的目标市场(约20万项),在生物药领域的技术输入规模也与美国基本持平。对于中国申请,国内本土申请量增长速度比国外来华更快,在国内,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呈现出规模化趋势。
就单个创新主体的专利申请量来看,全球化学药、生物药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均为国外著名的大型制药公司;在全球生物药领域的科研院校类申请人排名中,中科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军科院、中山大学分别占据第二、三、五、八、十位,但是专利转让比例低于10%,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
(二)国内外抗肿瘤药物专利布局竞争激烈,国外制药企业占有绝对优势
图1 抗肿瘤药全球申请和中国申请态势图
抗肿瘤药专利申请量在近20年内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全球抗肿瘤药物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和日本。受“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政策的鼓励引导,中国抗肿瘤药专利申请量从2010年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国外来华申请占比约30%,主要来自美国,显示了国外创新主体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图1)。
图2 抗肿瘤药全球和中国重要申请人
美国在抗肿瘤药物领域具有明显的创新实力与市场竞争力。我国制药企业的发展起步晚,研发规模与实力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全球抗肿瘤药物专利的重要申请人包括诺华、辉瑞、基因泰克等跨国企业,而在我国,申请量较高的创新主体均为科研院校(图2)
(三)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创新规模化优势逐渐显现
受到政策、人才等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和珠三角地区逐渐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在抗肿瘤药领域创新规模化优势逐渐显现(图3)。长三角地区的抗肿瘤药专利申请量从1999年的年申请量164项增长到了2016年的年申请量2452项,增长率达到15倍;环渤海经济带的抗肿瘤药专利申请量从1999年的年申请量104项增长到了2016年的年申请量2321项,增长率达到了22倍。
我国抗肿瘤药物专利申请中,生物药占比40%,化学药和中药各占比为30%左右。各经济区域间创新方向各有侧重,长三角地区的生物类药专利数量占总量的43%,化学药专利数量占比36%,中药专利数量仅占比21%,珠三角地区的创新方向分布与之类似。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东北四个经济区域抗肿瘤生物药专利申请量占比较高,与之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抗肿瘤中药专利申请量占比较高(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