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态学文献分享
生态;演化;环境。经典;前沿;思想。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生态学文献分享

Nature | 生物多样性的全球分布模式

生态学文献分享  · 公众号  ·  · 2024-07-15 11:00

正文

写在前面
本文于 2000 年发表在 Nature ,非常系统地描述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分布模式(规律),目前 Google Scholar 显示被引次数为 4284 次。本文算是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经典文献之一了。本文作者 Kevin Gaston 教授终生致力于生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学(尤其是大生态)的相关研究。而本文所总结的相关规律,也逐渐在微生态领域被证实。
1. Gaston 教授
本文主要关注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物种-丰富度的纬度梯度关系( latitudinal gradients in species richness ),物种 - 能量关系( species-energy relationships ),局部 - 区域丰富度的关系(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cal and regional richness ),以及物种丰富度的分类学协变性( taxonomic covariance in species richness )。同时,文章也强调,模式及其原理是多变的。例如,每个模式均难以用一种机制全部解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观测到的模式可能也会不同;区域性的作用过程可能会影响局域的最终模式。
物种-丰富度的纬度梯度
Latitudinal gradients in species richness
很多的观测数据表明,热带地区(低纬度)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随着纬度的增大,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图 2 )。当然,这是相对简化的一个描述,毕竟变化模式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环境因素等,纬度并不一定是最直接、唯一的解释。总的来说,纬度梯度模式是在空间尺度上,生物的分化(迁入)与灭绝(迁出)过程所达到的动态平衡。目前已经有至少 25 种理论探讨纬度梯度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基于随机理论、环境稳定性、栖息地异质性等。文章列举了两个可能的解释,均是基于地球的物理结构。第一,假设不存在环境梯度(即整个地球的环境因子是一模一样的),只考虑物种分布和纬度的相关性,则零模型( null models )预测的结果是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最高。第二个解释则是基于面积,热带地区可以利用的相对面积是较大的,而高纬度地区是相对较小的。

2. 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分布模式
物种 - 能量关系
Species-energy relationships
物种 - 能量关系可以算是纬度梯度模式的一种解释。通常认为,在局域尺度上,物种丰富度与可利用能量的关系表现为驼峰曲线,即一定范围内,能量越多,物种丰富度越大(正相关),超过一定范围时,丰富度开始下降(负相关)(图 3 )。一定范围内,丰富度随着能量的增多而增大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毕竟,能量越多,能够承载的生物量越大,能够生存的个体也越多。这种多个体模型( more-individuals model )可能与面积模型( area model )比较相似。比如,物种 - 面积理论认为,栖息地面积会通过影响生物的地理分布范围而影响物种丰富度;而多个体理论认为,能量通过限制种群大小而影响物种丰富度。通常来说,种群大小与地理范围是正相关的,所以面积和能量就可以被关联起来。(可是,为什么没有解释下降的原因呢?是因为生物的竞争作用吗?)
3. 物种 - 能量关系
局域 - 区域丰富度的关系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cal and regional richness
在生态学里,尺度始终是值得被高度重视的。在多样性的分布模式上,生态学家比较关心的一个主题就是,局域的丰富度与区域的丰富度(或者其他不同尺度的)究竟有什么关系。比如,现在有两种主要的假设(图 4 )。第一种假设是,局域丰富度与区域丰富度成比例增大或者减小( I 型相关)。第二种假设认为,局域多样性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区域多样性而增大,但始终不会达到区域多样性的高度,而是很快饱和( II 型相关)。实际上,现有的观测结果表明,自然界里主要是 I 型相关。这说明,区域多样性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评估局部多样性的高低。但是这种相关性,并不等于说是,区域多样性决定了局域的多样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