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新闻机构,大多从事严肃的调查报道或着力于本地化报道,几乎无法盈利。它们往往需要依靠基金会维系运营,同时也期望获得更多的读者捐赠。然而它们究竟境况如何?本期全媒派(qq_qmp)就带你走进那些为了追求新闻理想,痛并快乐着的非营利新闻机构。
1905年,Robert Lorton家族创办了著名报纸《Tulsa World》,经营百年,直到2013年易主,《Tulsa World》变成了沃伦·巴菲特的BH传媒集团旗下的出版物。Lorton曾在《Tulsa World》的负责过8年的出版业务,随后进入银行工作,荒废了家族事业,后来在2015年创办了一家地方新闻机构The Frontier,主打商业新闻与调查报道。
为了避免因看重广告而陷入泥潭,Lorton决定先尝试盈利模式,他向读者收取$30/月的订阅费,以及最高至$5的单篇报道阅读费。他曾在2016年4月表示:“成为公众的社区监察员,这是我们创造和贩卖的价值所在。”但是,对于非盈利方案,Lorton始终将其作为备选在考虑。
事实上,Lorton在7个月后就启动了备案——非盈利计划。2016年11月29日,The Frontier宣布取消付费墙,网站上方显示“现在状态:非盈利”旁边还有一个“捐赠”的按钮。
这很难说明现实是否变得更糟,The Frontier多少已经实现了他们的会员制目标,员工们也产出了大量优质报道。但是,The Frontier既要花费精力处理会员服务,又要费尽心力留住一小群Tulsa的本地读者,Lorton也清楚地认识到,这类读者群的增长空间已是寥寥。
Lorton去年12月在The Frontier的播客节目上表示:“成功的网站很多,其中有不少是非盈利性质的,”但同时也援引了ProPublica和The Texas Tribune为例,“然而,成功的盈利新闻机构却是屈指可数。”
48岁的Lorton,把这次转型比喻成在维修一架正在高速飞行的飞机,但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次“维修”(转型)却正是良机。
2016年的美国大选事件让公众重新开始关注可信报道,有力促进了对非盈利机构的资助。《纽约时报》12月7日发表评论印证了这种趋势:“所有聚焦个别事件的盈利或非盈利组织都迎来了春天,从本地公共电台到监察组织,再到创业公司,无一例外。”
助力新闻业
本月,奈特基金会John S. 和JamesL发布了“助力新闻业”(news match)项目,他们将基金会收到的个人资助赠与57个非盈利新闻机构(包括国家级、州级和区县级),最高可达2.5万美元。目前收到来自奈特基金会等多个组织和个人的资金已有240万美元左右。奈特基金会的副总裁Jennifer Preston表示,“助力新闻业”项目是为非盈利组织提供一个机会,建立小规模的捐赠基础,一些非盈利机构表示他们的收益已经有了显著增加。
刚刚转型为非盈利机构的The Frontier目前还未加入“助力新闻业”项目,但Lorton透露,他们几个月前获得了一个地方基金的初步捐赠承诺——每年5万美元,连续三年。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机构做出了钱数相当的口头捐赠承诺。The Frontier的收入来源中,3.5万美元来自于读者25-50美元不等的捐赠,另外4万美元则是Lorton向一些个人和公司游说而来。
非盈利新闻机构的崛起
第一次非盈利机构创业浪潮兴起于2005年。伴随着纸媒行业的萧条,失业记者转行,非盈利媒体机构热度持续上升,美国涌现出国家级机构ProPublica、州级机构如威斯康星调查新闻中心(Wisconsin Center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爱荷华公共事务报道中心(Iowa Centerfor Public Affairs Journalism)等,以及地方机构圣迭戈之声(Voice ofSan Diego)、纽黑文独立报(New Haven Independent)等。
2009年美国成立了
非盈利新闻学会(Institute for Nonprofit News,简称INN)
,旨在推动各网站之间的合作,目前共有
120名会员机构
。学会执行董事Sue Cross估计,全美共有200家左右非盈利新闻组织,失败率不到18%。但对于地方新闻组织来说,是否能存活却是一个未知数,Cross认为:“‘僧多粥少’,本地新闻机构想要存活,越发艰难。”
The Frontier的前世今生
The Frontier自2015年4月诞生起,就自带“光荣血统”,
不止源于Lorton在纸媒行业的根基,更有他从《
Tulsa World
》挖来的两名大将,Ziva Branstetter和Cary Aspinwall,
二人在获得普利策奖题名的同一天,也宣布加入了The Frontier。事实上,3/4的The Frontier员工此前都曾供职于《
Tulsa World》
。
The Frontier成立初期没有办公室,甚至没有网站,他们的新闻都发布在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Scribd上。但现在,成员们搬到了一个Tulsa市区的创业公司孵化地——
36°北
(36 Degrees North),Branstetter 告诉记者说。
36°北成立于1917年,曾经是福特公司的代理厂,过去停放汽车的地方早已改成了工作间。开放共享的办公空间容纳了大量年轻企业家,难免让你想起美国制造业的黄金时代。
The Frontier的5人小团队蜗居在一间小办公室的2张桌子前,尽管他们可以预定共享办公楼里的会议室、隔音室和临时工作室。这个团队也充分利用了在36°北办公的其他技术公司的优势 。The Frontier在Facebook上直播大选之夜时,一家影像制作初创公司自愿提供了技术服务,他们唯一的要求,只是署名权和象征性的一点收费。
The Frontier一向以刑事审判类报道见长,长期与纽约的非盈利网站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roject)合作进行报道。
Ziva今年4月离职前曾提出拓宽报道主题,为医疗健康报道寻找专项投资。
The Frontier与CBS旗下的KOTV进行了合作,这并非意在与Tulsa World或其它同属传媒集团竞争,事实上,Ziva认为:“因为人力不足,我们已经错过了许多选题,但只要去做了,就要拿到话语权。”
付费到非盈利的转变,是否改变了Ziva的工作性质呢?
盈利性质的转变减少了Ziva的工作压力:“我总觉得付费墙的价格点太高,一开始我就和Lorton说过,我其实很担心收入的总量。”而取消付费墙后 The Frontier流量翻番,更多读者会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网站内容,非盈利模式让此前支付乏力的读者有机会阅读到The Frontier的文章,“
我们写了很多与弱势群体有关的报道,我希望他们也是这些报道的读者
,”在Ziva转任调查报道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veReporting)高级编辑后,她更希望能继续与包括The Frontier在内的地方新闻机构进行合作。
谁是非盈利新闻组织的捐赠者?
Rivard Report与Civil Beat
两大地方非盈利新闻组织的华丽转型
Rivard Report与Civil Beat两家本地新闻机构分别在2015年末和2016年夏也完成了向非营利机构的转型。
2012年成立的Rivard Report,当时只是一个2人的博客小队,转型之后扩张到12人,近期准备再招3人。创始人Robert Rivard认为:“我们是在盈利的悬崖边上‘跳舞’,仅靠广告收入实在难以延续增长、或是维持持久的稳定,风投看上的是我们我们的读者和产品,而不单是一纸资产负债表。”
现在的Rivard Report,会员、基础投资、慈善投资、广告和活动收入以及读者群都实现了增加。
另一家非盈利机构Civil Beat由慈善家Pierre Omidyar于2010年创办,自创立起就因刑事司法、少数民族、环境等类型报道获奖无数,在付费制上却难有突破。编辑主任Patti Epler认为:“
要让读者付费订阅太难了,既然获取资源的渠道众多,为何还要付费呢?
我们一旦转向非盈利,读者会认为‘
普通民众的捐赠正是对新闻质量的认可
’。” 在CivilBeat上,不少过去的订阅用户变成了现在的捐赠者,除此外,他们还收到了夏威夷社区基金,亚历山大&鲍德温公司和Kohua基金等组织的捐助。
Civil Beat已有18名编辑和商务在职员工,Epler正计划扩大招聘,推进更多环境、卫生、商务和政府相关选题的报道。
资助还是束缚?
资金来源影响报道客观性
Rivard Report与CivilBeat希望的,是从国家基金会获取资金,如果仅靠本地资金存活,捐赠人可能因敏感报道而恼羞成怒,Cross就曾说:“
你对当地的报道,或多或少会对资助人产生影响,这一点无法避免
。”
主打政治和国土使用的新奥尔良非盈利新闻组织The Lens的编辑Steve Beatty则认为:“你最终会惹恼你的金主。”The Lens就曾因此受尽苦头。
The Lens自2012年起获得洛约拉大学大众传播学院的资助,免费使用学校场地进行办公。2014年末,The Lens发布一篇批判性报道,直指该大学校长干预了城市行政任命。报道在准备期间,洛约拉大学一名教授因利益冲突从编辑部的董事会辞职,校方随后也不愿意为The Lens继续解决办公场地问题,报道发布两周后编辑部搬离学校。洛约拉大学某副校长在一份声明中提到,不续约(场地)是为了把空间腾给学生项目和新的资源。
与洛约拉大学合作结束,导致的直接后果是The Lens多了一笔不小的开销,他们租住的办公室甚至还需要自行打扫卫生间和楼道,即便如此,他们的报道却能有更多的独立性。
圣迭戈之声(Voice of San Diego)的主编Scott Lewis曾说,
在一些敏感选题上,即便文章并未提及捐赠者,也难免遭致意见干预
,“最尴尬的是,常常会有捐赠者认为我们的报道不够准确,你并不想因为赞助方提要求就更爱自己的报道,然而你有不敢违抗他们的意愿,毕竟他们给你资金支持。不论他们的观点是否有价值,你都得应付下来。”
从记者到企业家
非盈利新闻组织的人才之痛
INN要求所有会员组织建立起强大的编辑自主政策,对主要赞助方也能无情揭露。Cross希望
非盈利组织时刻警醒,捐赠者无权干涉新闻报道,而捐赠的钱也不该用于资本发声
。
她建议非盈利组织建立起尽可能广泛的捐赠来源
,包括个人、公司、本地/州级/国家级基金会,这样才能不过于依赖于某些赞助者,从而可以尽量保持报道的客观和独立。
对非盈利组织而言,他们的员工更需要成为多面人才,完美应付无预约采访、会员服务甚至是策划、慈善申请书撰写等情况。不少组织就是因为早期缺乏筹款计划和优秀商务人才而毁于一旦。
Beatty认为,
非盈利新闻组织的创始人应该迅速转变思维,他们不再是记者,而是小型企业家,首批招募的员工,应该是商务拓展总监或筹款人。
内部合作
非盈利组织间的创意互“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