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很早以前,吴敬琏老师就向我们推荐了《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这本书。读了以后的确收获不小,也深受启发。今闻该书作者获得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于是赶紧把读此书时所受到的启发和一些粗浅的想法整理出来,发表于此,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讨。
制度学派的观点通常被称作“制度决定论”,认为制度安排决定经济发展,也可以说是“政治决定经济”。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作者的最主要贡献在于:他们把制度划分为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同时又进一步划分为包容性制度与攫取性制度,于是就构成了四种组合(“2*2框架”),即:
(4)
包容性政治制度+包容性经济制度
如果用坐标轴来表示,横坐标表示经济制度,从攫取性到包容性;纵坐标表示政治制度,从攫取性到包容性。于是就可以得到下图:
图1: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四种组合(2*2框架)
|
经济制度
|
攫取性
|
包容性
|
政治制度
|
包容性
|
(政改先行国家)
|
发达国家
|
攫取性
|
低收入国家
|
新兴国家
|
(笔者根据该书核心思想作图,为了后面的描述方便,特意以坐标轴顺序表示)
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左旋?还是右旋?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一书研究的出发点是低收入国家,一般都是“攫取性政治制度+攫取性经济制度”的组合形态。
制度学派一般认为,制度(政治)决定经济;因此国家发展(演变,或改革)的路径(顺序)应当是“先政治改革,后经济发展”,也就是先要解决政治(制度)问题,实现包容性政治制度,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增长。从坐标图上看,也就是“右旋”(顺时针方向:先政治,后经济)。
但是,众所周知,与制度学派“政治决定经济”的演化路径正好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基础,经济决定政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实际上等同于政治制度)。因此从坐标图上看,也就是“左旋”(逆时针方向:“先经济,后政治”)。
一个补充框架——对“2*2框架”的拓展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的作者可能是为了方便分析,故将制度组合形态简化为2*2框架。而现实社会显然要比这个2*2框架更为复杂,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只需在这个2*2框架的基础上,稍微增加一些新要素(其实是引用已有的现成分类),把2*2框架变成3*3框架,就可以使分析框架离现实更加贴近。
众所周知,政治制度如果从攫取性到包容性做进一步划分,就可以分为三种形态:极权政治,威权政治和民主政治。经济体制如果从攫取性到包容性做进一步划分,亦可以分为三种形态:计划经济(包括统制经济、战时经济),混合经济(半计划+半市场),(完善的)市场经济。于是我们就可以得到9种组合,但最主要的是三种常见组合形态:
(1)低收入国家(包括失败国家):
通常都是“极权政治+计划经济”组合模式;在这种形态之下,实际上是一种“负和博弈”,即博弈的结果,国家总体福利水平是下降的,大部分人都是受损者。
(2)中等收入国家:
大多是“威权政治+混合经济”组合模式;在这种形态下,常常是一种“零和博弈”,即一部分人发的财,实际上是从另一部分人创造的财富中攫取而来。
(3)发达国家: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组合模式,大都是“正和博弈”,即在国家总体福利上升的过程中,实现“帕累托最优”。
图2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九种组合(3*3框架)
|
经济制度
|
计划经济
|
混合经济
|
市场经济
|
政治
制度
|
民主政治
|
|
(政改先行)
|
高收入国家
|
威权政治
|
(政改先行)
|
中等收入国家
|
(经改先行)
|
极权政治
|
低收入国家
|
(经改先行)
|
|
一个假说:先“左旋”,后“右旋”
首先,如前所述,如果从低收入国家走向中等收入国家,理论上有两种路径,要么“左旋”——逆时针方向,“先经济,后政治”;要么“右旋”——顺时针方向:“先政治,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