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滚带爬读完一本书,叫 Hidden Potential,中文叫《隐藏潜能》,是一本会出现在机场书店的畅销书,主题就是大众心理商业成功学那一类。如果不是为了学英语,我可能不会在这本书上花太多时间。
书围绕着「如何激发和释放我们的隐藏潜能」这一主题,结合实例,介绍了不少操作层面的原则和方法,成功学
畅销书的常见套路。
只是
我们很难因为对个别案例的分析就在逻辑上接受必然通向成功的方法。
而畅销书为了确保可读性最大化,需要用断言式的表达替代逻辑上的严谨,所以这很容易让读者在相信和不信之间反复摇摆。
不过开卷有益,这本书对我还是有些启发,总结两条稍作分享:
1. 追求不舒适
走出舒适圈是个老生常谈的说法,
作者把这个说法展开了一整个章节,他勉励我们要成为「不适之物」(creature of discomfort),让自己有勇有谋地拥抱不舒适。
不舒适有很多种方式帮助我们成长,我认为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让我们长记性。
人怎么记住事情呢?
当我们讨论记忆的时候,我们讨论的其实是「遗忘」。想象一下,如果把我们每天的经历拍成视频,蓝光高清的画面,现场立体声,再加上触觉味觉和嗅觉,每个片刻都有大量的信息灌进大脑(估计一小时要好几个 G)。
为了防止大脑爆炸,我们的神经系统必须非常擅长遗
忘,需要不停地把流进来的信息立刻丢掉。在这个过程中,
那些
没有被扔掉的,便留下来成为了我们的记忆。
有本书把大脑和记忆之间的关系比作「魔术贴」。魔术贴是个天才的发明,一边是无数的小钩子(Hook),另一边是一簇一簇的环状丝线(Loop)。单个钩子的连接很虚弱,但当我们大面积地粘上魔术贴的时候,许多小钩子勾进了线圈里,就产生了一个牢固的附着力。
我们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不停疯狂揭下魔术贴的斗士,快速地撕掉一切妄图粘住我们脑袋的片段。
那我们如何对抗遗忘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记忆变成一个面积更大的、有更多小钩子的魔术贴。比如,想
记住一个单词,不要只记住它的拼写,而要记住它的声音,记住它的词组和句子,如果它出现在一个有气味、有画面甚至有情绪的环境里,那它更容易粘住你的大脑,很难被撕开丢去。
而不舒服的感觉能够调动我们感官的开关,当我们会处于某种不舒服状态时,瞳孔放大血压升高神经机敏,魔术贴的面积和钩子的数量增加,此刻的情境便能够牢牢抓住大脑,被我们长久而生动地记住。
现在想起来,这个「魔术贴」的比喻恐怕也是因为丰富的画面感而抓住了我的大脑,一直忘不掉。
另外经历不适还是某种暴露疗法,能让我们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脱敏。书里介绍了一个具有操作价值的方法:给自己制定犯错和不适的预算。
比如你是一个特别内向,一跟别人说话就浑身不舒服的人,那可以尝试强迫自己每天硬去跟两个不同的陌生人聊几句,让自己适应这种不适,久而久之,发现没什么大不了的,也就习惯了。
我
喜欢这个方法,它把「走出舒适圈」这样一句抽象的鸡汤给具象化了,还为犯错误找到了情绪上的支点 —— 当我们主动把目标设定为「多犯错误」的时候,犯错误就没有那么难受了。
Yes, I are.
书里举了多语言学习者(polyglot)
的
例子,说这些掌握多种语言的人并不是有语言天赋,而是通过把自己沉浸在「
不
得不
」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不断犯错误积累自己的语言能力。
2. 把刻意练习变为刻意玩耍
第二件对我有启发的事情是作者提出以刻意玩耍(deliberate play)代替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观点。
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如果要反复调用意志力来完成刻意练习,少则倦怠放弃,多则伤筋动骨。
所以作者建议我们动用聪明才智去搭建游戏化的脚手架(scaffloding)。
什么意思呢?他举了库里和他教练的例子。库里的教练布兰登年轻时训练项目不平衡,虽练就了百发百中的投术,但身体对抗和体能却不行,结果在比赛中难堪重任。
布兰登痛定思痛,
深刻反思,发现自己的问题在于觉得投篮好玩儿,而体能训练不好玩儿,所以花了更多的时间训练投篮。
他后来给库里设计了一套寓教于乐的训练项目,这里专业术语太多我没太看懂,大概意思是不停地折返跑然后投篮,最后看进球的数量和完成时间。
(YouTube 上找到了一段视频,很可能就是这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SHcEDf4RE&t=80s
)
这样的训练方式在保证了趣味性的同时增加了体能训练的部分,所以对库里来说,体能训练穿插在技巧训练中,不再是需要意志力的磨练,而是一场好玩儿的游戏。
(虽然这个案例不太有说服力,如果这个方法这么神奇,为啥布兰登没有培养出 20 个库里?)
这样利用聪明才智设计出来的规范就是作者所谓的「脚手架」,他说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成长中不能用蛮力,而要聪明、要设计,要想办法让必要的练习不那么枯燥痛苦。
比如学音乐尤其练基本功特别枯燥,可以把一些机能练习放到有音乐性的乐曲里面去;比如学语言背单词特别痛苦,可以让 AI 根据单词列表写个小故事去邂逅单词。
我很喜欢作者这个思路,我们为「苦学」投注了太多道德层面的价值,比如古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亲爱的,看看这世间的「
人上人
」吧,他们有几个吃过苦中苦?而那世间的至苦之人,又有多少活得凄风冷雨。
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卧薪尝胆,这种苦大仇深的审美倾向让人不安。条件允许的话,应该多讲些使巧的故事、讲些聪明的方法。虽然都说聪明人下笨功夫,但聪明人之所以能坚持下笨功夫,通常是找到了更聪明的方式。
共勉。
以后公众号文章下面我打算推荐一些喜欢的产品或服务,今天推荐孙志岗老师团队的新项目「
哎师傅
」 —— 一个非常有新意的 AI 编程课
(复制下面的链接或直接点击阅读原文可以体验)
。
https://ai-shifu.com
我前些天尝试在大模型的辅助下写了一个浏览器插件(
过程记录在这里,感兴趣可以看看
),这个过程让我看到了大模型的神奇和力所不逮之处。
我非常希望自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从今以后人类(尤其是产品经理),不再需要学习编程,写代码的事情交给大模型就好了。
但我实际体验下来得出的结论是:不行,替代不了。不但替代不了,我甚至觉得学编程可能变得更重要了,因为大模型改变了编程的学习曲线和学习路径,意味着编程门槛降低了,更多的人可能只需要略施小学,就能写出相当像模像样的程序。
我们要学的可能不是写代码本身,而是学习「如何用 AI 编程」的路径。其中最关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