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林业杰(一只特立独行的蛛)先生为本文写作提供的帮助。
9月的第三个周六是国际小熊猫日,不过猫盟并不打算分享萌图,而是决定分享一则沉重的旧闻:2022年11月四川乐山警方通报了一起特大盗猎案,警方查获了
67只被盗猎的野生小熊猫
。这些小熊猫将被送到养殖场“洗白”,然后以“合法繁育”的名义卖给动物园。
真可谓怀璧其罪,不仅“可爱”会为野生动物招致杀身之祸,“稀有”也可能酿成灾难。今年8月8日,一位昆虫爱好者和一位出售野采昆虫的聂姓商人在网上聊天,却无意中牵出了一个荒诞又邪恶的事件。
聂姓商人(准确的称呼应该是虫农,在产地采集昆虫,售卖给昆虫爱好者的人)在四川达州神龙溶洞捕捉一种
穴胫步甲
(
Jujiroa iolandae
,1995年定名,是一个人类了解很少的物种),这种昆虫很稀有,能引起收藏者的兴趣。聂姓虫农标价一只步甲两千块,但他发现电商平台上有人一只穴胫步甲只卖两百块。
他认为别人挡他的“财路”,就把溶洞里能抓到的步甲都抓起来,放到一个只有他知道的新洞里,然后
往原洞里扔了100多颗蟑螂药
,企图把剩下的步甲统统毒杀。这样,这种步甲所有的“货源”都掌握在他手里了。
与聂姓虫农聊天的昆虫爱好者又惊又气,报告了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野保处、四川省野保协会。8月16日,林业局表示森林资源与自然保护科室正在处理此事。
洞穴步甲的不幸遭遇,一方面反映了洞穴生态保护的困难性。达州市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这样的环境往往有许多溶洞。洞穴生境犹如孤岛,又小又脆弱,其中的物种因为长期与世隔绝,进化出独特的新种。综合这两点,结果就是人类(自以为)微不足道的活动,就能让洞穴生境天翻地覆,许多物种走向万劫不复。
幸运的是神龙溶洞很大,长约4公里,所以蟑螂药很可能无法消灭这个溶洞里的物种。但有一些
穴居物种的命运真的是悬于一线
,例如美国内华达州的魔鳉
Cyprinodon diabolis
,这种鱼全部的栖息地,只是一个22米长的洞穴里的一个小水池。中国的洞穴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洞穴鱼的物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但洞穴生物研究才起步不久,如果没有得力的保护工作,洞穴里的许多生物可能在被我们了解之前就走向灭亡。
这就是魔鳉整个的天然栖息地,不到一个澡堂池子大,2021年一个醉汉跑进洞穴里游泳,险些让这个种群灭绝丨Pacific Southwest Region USFWS
从另一方面,它警示我们,通过野生动物获利的
商业活动
,可能对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产生
毁灭性的影响
。2018年,在四川,由于出售原生鱼的商人恶性竞争,有人故意公开了蓝吻鳑鲏Rhodeinae cyanorostris的栖息地,吸引大量鱼商和鱼玩家采集,企图让其他竞争对手无鱼可卖。蓝吻鳑鲏是一个发现非常晚的物种,2018年甚至还没有在学术界发表。
商人通过投毒来“垄断”步甲的货源,这让人想起一个荷兰郁金香狂热的故事:一个鞋匠培育出了罕见的黑郁金香,被富人斥巨资买下,一到手马上把这个宝贝踩烂——原来富人的手里也有黑郁金香,他要保持它独一无二的稀有性。当野生动植物被赋予“珍贵”、“稀缺”的特性,它们的命运往往也像黑郁金香。
发表在《全球生态与保护》(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的一篇论文,列举了五种理论,来解释
“稀缺”
是如何推动人们消费野生物种的:
商品理论:一个东西越供不应求,越贵。
社会地位:拥有稀缺的东西可以炫耀财富和地位,比如吃穿山甲、戴象牙首饰。
2011年,有人在微博上炫耀吃了穿山甲等野生动物,2017年经群众举报,深圳市公安局森林分局介入调查
社会规范:大家都想要这个东西,那我也想要。比如猫头鹰咖啡厅、网红“宠物”。
担心后悔:消费者担心一件东西“灭绝了将来就得不到了”。比如日本鳗鲡有灭绝风险的消息,让一些人表示“更想吃鳗鱼饭了”——因为将来可能吃不到了。
抗拒心理:政策、市场法规阻止消费者买一件东西,可能会加剧消费者“它很珍贵”的感觉,或者产生反叛心理,反而增加了它的消费。东南亚的野生动物商人甚至会
关注《华盛顿贸易公约》
(CITES),以此作为参考,给手里的“货”
加上“稀有
”的标签抬高价钱。
而对人类来说,“稀缺性”又让我们看到野生物种商品化背后的,另一只更险恶的推手:贫富差距。在世界上盗猎最严重的地区东南亚的调查发现,
商业需求
是盗猎的
主要推动力
,而野生动物商品的最主要消费群体,是日益扩大的城市
富裕人群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有人可能会辩驳,贩卖野生物种至少为穷人提供了赚钱的机会。然而,多项研究都发现,在野生动物贸易链条中,
经济状况最差
的当地人往往是
获利最少的
,还要承受最多的辛苦和风险。
安哥拉威热省和本哥省交界处出售的野生动物,有蓝麂羚、侏长尾猴、长尾黑颚猴、岩蟒、树穿山甲 丨Francisco Maiato Gonçalves et al. Nature Conservation / (2019)
而且,当地人
赖以为生的生态资源被耗竭之后
,遭受的危害也是最大的。比如在东南亚,当地老乡可能也捕猎,但他们只用枪打几只够自己吃的动物,控制得当的话这种狩猎是可持续的。但是野味贩子介入之后,就会放大量的套子把野生动物一扫而空,让当地人面临缺乏蛋白质而营养不良的危险。
有时候,保护物种最后的一道防线,就是彻底禁止一个物种的商品化。比如中国的象牙贸易禁令。2015年习近平主席承诺
停止中国的象牙商业性贸易
,次年3月中国完全停止了象牙商业性进口。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表示,中国的举措将对
反盗猎非洲象和反非法象牙贸易做出巨大贡献。
ETIS(大象贸易信息系统)给《华盛顿贸易公约》(CITES)的报告指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象牙目的国之一。商业化象牙的存在是一颗悬在所有大象头上的定时炸弹,它会掩盖非法的象牙贸易,也会给民众产生“象牙可以自由买卖”的错误印象。象牙禁贸不仅能警示不法商家,提高大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也能帮助中国建立更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新奥尔良的空运货物里发现的走私豹皮和象牙 丨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Headquarters
但是另一方面,商品经济无处不在,野生动物保护只靠着“斩断尘缘”,
与钱断绝关系是不可能的
。我们作为野生动物保护者,并不反对用生态环境赚钱,实际上赚钱可以对保护物种发挥很大的正面作用。
比如,潘塔纳尔湿地的
生态旅游业
每年创造
600多万美元价值
,这是当地人宽容偷吃牛的美洲豹的重要原因。
再比如,在西双版纳植物园附近有一对仓鸮,因为它们吸引了很多观鸟者,给宾馆带来了收入,宾馆老板对它们也很爱护,还主动维持观鸟者的秩序,以防它们受到惊扰。猫盟的老朋友花落成蚀对此的评价是
“如果一种生物活着能让社区赚钱,那它就不会死”。
那么,“有毒”的野生动物商品化和“两全其美”的野生动物商品化,区别究竟在哪里呢?科学记者科拉尔(Collard, Rosemary-Claire Magdeleine Solange)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