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读博期间,发不出第一篇论文很抑郁怎么办?和导师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如何平衡学术和社交?如何做好职业规划,在各类企业中做出好的选择?
在此前举办的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班分享会上,四位研究员——陈蓓、陈冬冬、董力、张丽,在资深学术合作经理孙丽君的主持下,分享了他们读博时候的那些事。
陈蓓
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
2017 年在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陈冬冬
微软主管研究员
2019 届中科大 - 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
董力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
2018 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张丽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
2018 届中科大 - 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
主持人:
大家能否介绍一下你和研究院的缘分?是什么契机让你加入这里?
陈冬冬:
大三的时候,我了解到中科大和微软亚洲研究院有联合培养博士的项目。第一轮面试我的是李世鹏老师,我当时说自己对计算机视觉挺感兴趣,但其实还没有太多了解。世鹏老师特别好,他说我帮你和马毅老师说一下,后来我就成功面试上了马毅老师的联培博士。
董力:
我来的过程比较曲折。本科快毕业时想找一个实习,通过本科所在实验室的合作项目,我和校外的一个老师比较熟。和他合作发表文章的老师里,有一位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的老师发表的文章特别多,我就想来研究院试一试。不巧他们已经先确定了一位印度的学生,没有多余名额,我去研究院另一个组面试又失败了,当时都打算去别的公司面试了。结果印度的学生突然因为姐姐在家结婚不能来实习,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个实习机会。
陈蓓:
最早是因为我有同学在这里学习,来蹭了几次饭,觉得这里的环境很好。真正加入,是因为当时我在学校做理论研究比较多,但是我想做一些偏应用的研究,老师就帮我推荐到周明老师组实习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我接触了很多偏应用的工作,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张丽:
我大三暑假过来实习,当时目的只是实习,计划之后去国外读硕士,但渐渐地被这里的氛围吸引,最终决心留下来,就变成了这里的联培博士生。后来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主持人:
读博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困惑、压抑、瓶颈。想请问几位,你们读博时是如何克服类似情况的?
张丽:
我做的是系统方向,做完到投出去,顺利的话是半年,不太顺利的话是一年。会中的论文也比较少,如果这次没有中,一年就过去了。所以我在第一篇文章投中之前,压力挺大的。但是每天我们也不能太沉浸于压力,应该想办法让自己走出来,多发现生活中一些让人开心的小事,这样可以帮助你调解心情。我观察过我周围的人,除了极个别的科研能力特别特别强的人,大家压力都是差不多的。
陈冬冬:
有压力很正常,但是需要找到方式帮助自己调节情绪。我觉得一个好的方式是男生找女朋友,女生找男朋友,有些话不方便对朋友说,可以跟他们倾诉。(不要笑,认真脸
)但对个人而言,你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能总是把负能量给别人。
我其实是在博士生第三年才出第一篇论文。一年级的时候,我有一些创业的想法,所以那一年半我什么学习都没做,从博二下学期才真正开始学习。当时觉得自己毕不了业了,压力很大,很多时候一个人闷在那里,没有进展。
还好我挺过了那段时间。我印象很深,2017 年 8 月,华刚老师把我叫过去,问你要不要尝试一个项目,我两周后给了他反馈,虽然结果很差,但华老师鼓励我有进度就是好的,我于是感觉到自己应该还是可以继续读博,继续搞研究。那段时间特别拼,赶当年的 CVPR,从 8 月底到 11 月份,是看到光明的那种兴奋,晚上睡不着觉,做梦都会想。
那也是博士期间对科研感觉最美好的一段时间,就像第一次谈恋爱一样。
我的第一篇 CVPR 中了,压力就小了一些,后来我第二篇第三篇连续做,也开始顺手起来。
我认为刚开始读博,不要把自己逼太紧,不一定一开始就想做 fundamental 的东西,可以从简单的开始做,比如一些具体的应用,当你有第一篇论文出来,毕业没有问题了,你就会越来越自信,做得越来越好。
董力:
就像冬冬分享的“第一次谈恋爱”的感受,如果你真正喜欢做研究,内在不会太有压力,绝大多数压力来自外界,比如来自时间、来自父母。我在爱丁堡读博,老婆在国内工作,她每天对我进行控诉,为什么还不毕业,有家的人不回家。
我能从家人的角度理解他们,但对自己来说,要排除外界的干扰。
你已经在读博了,这就是耗费时间成本的事情
,不如安心把它做好,把成果做出来。
还有一句话是,
先吃饱再吃好
,和冬冬说的有相通之处。一开始不要定一个特别高的目标,
可以先定一个小目标,一步步来,达到小目标、毕业标准后,再跳出来,想一些更高层次的事情。
这也是一个训练的过程,毕竟是读书,没有人刚上来一下就能做出特别好的东西。
一方面自己要调节好,另一方面要多和 mentor 交流,你的 mentor 经历过相同的阶段。
我觉得在我们这里还是比较单纯的,学生不用因为打杂耗费不必要的时间。可以放心地做事情,用踏实的状态,天天谈恋爱,天天投论文,一投就中。
陈蓓:
我的经历已经被认为是经典的励志案例。我博士期间的第一篇论文,到第四年才发出来,在此之前我其实已经做好了延毕的准备。一开始我们组做贝叶斯的理论,在被拒期间深度学习开始火了,于是我的论文越来越投不出去。一直在修改,但修改的过程很痛苦,我认为我的论文很不错了,reviewer 还是会有很多质疑。
我第四年一下子投中了两篇,一篇是第三次投才投中,一篇是第二次投。
我觉得保持好心态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跟身边的人去比”。
我在张跋院士的团队读博,师弟们都特别厉害,跟我一起读博的同年级同学,第三年也陆续有论文了,我已经没有办法找人吐槽了。因此要学会自我调节,跟别人比是很恐怖的,还要和工作的同学比,他们都买房买车生娃,你这里还毕不了业。
每个人研究的具体的方向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成长曲线也是不一样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非常重要。
我觉得我很幸运,博士读完了还没得抑郁症。现在回想起来,其实自己在前三年花了很多时间调节情绪,经常问自己自己是不是不适合读博士,不适合做研究,到后来逐渐深入才真正知道研究是什么,并且慢慢喜欢上它。
主持人:
学生和导师(mentor
)
之间的关系很重要,我听过一个概念“manage up”,对于联合培养博士生以及任何一位实习生来说,你与 mentor 虽不是纯粹的上下级的关系,但 mentor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引路人,也会在方方面面影响一个学生。作为博士生,如何与mentor 建立好的关系,与他共同找到适合的相处和协作方式,在座几位都经历过博士时期,现在也都是 mentor,能否从你们的角度给同学们一些建议?
陈蓓: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整个氛围里,大家都比较能沟通,什么话都直说。我自己带实习生的时候,更希望我们是一种合作关系。我通常不太去 push 实习生,
希望实习生能更主动,时常 push 一下我。
我认为优秀的学生应该有很强的主动性。
董力:
我觉得都可以沟通,
实习生可以直接告诉 mentor 你喜欢什么样的指导和沟通的方式
。我个人不是很 push,我们这里实习生都蛮厉害的,我会告诉我的实习生多发挥自己的长处,比如有人动手能力强,学得比较快。
大家可以试着和 mentor 找到共同努力的目标,目标一致,协作就变得更容易了
,这也是 “manage up” 的含义。
另一方面,也要多听取 mentor 的建议。
绝大多数时间,你看到的东西不会比 mentor 多,你需要 open 一些,不要固执己见,多和 mentor 聊一聊,二个人也可以交换意见,了解对方在关心什么。
我觉得实习生和 mentor 应该保持合作者状态
,而非上下级关系,这样对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利的,mentor 在这两方面都可以提供好的建议。
陈冬冬:
我觉得和 mentor 相处,每个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你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了,二十岁以上,是成年人了,你和你的 mentor 是朋友、同事的关系,你们的私交和科研合作,这是两个部分。
首先,私交很重要
,要和 mentor 保持良好的私交关系,所以平时不仅仅要和社团、朋友吃饭,有时也要和你的 mentor 吃饭,聊一些私人的事情,一起出去玩,有利于增进你们的感情,培养在科研合作方面的默契。
第二点,如何和 mentor 合作,要做到两点:
第一,做一个靠谱的人;第二,要主动。
靠谱是什么意思?我带实验室的师弟,有的学生会让你感觉不靠谱,你给他讲一个 idea,他一拖就二、三周没结果,还不主动找你,你找他,他就给出一堆借口。长期持续这种状态,mentor 就会觉得这个人不靠谱,对这个人本身的评价也会很低,所以要自我驱动性强一点。
聪明和勤奋,至少占一点,
如果两个都不占,那无论读博还是出去做什么事情,都很难做好。我宁愿一个学生没那么聪明,但要给我一种很用功的感觉。
一个实习生自己很努力,我就会想要努力帮他,人首先要要对自己负责。
还有一点是,
要定期主动向 mentor 更新进度
。很多学生,有进度不跟我讲,进度有问题,他自己看不出来,当我主动问他的时候才发现问题,这样就有很多 delay。特别是当我学生多的时候,我实验室带 6、7 个学生最后会完全忽略你。所以本质上,
你要和其他实习生去抢 mentor 的时间
我的经历比较特殊,先后接受过五位 mentor 的指导(了解陈冬冬的故事,请点击:
联培博士陈冬冬:顶会百发百中?博导关系?我的 PhD 经验之谈
),也逐渐找到和不同性格的 mentor 的相处方式。后期,我渐渐把心态摆正,不要太拘束,和他们平等相处会更好。华刚老师和袁路老师,我会和他们随便开玩笑。我之前在研究院会和袁路老师两个人在工位上讨论问题很激烈,听起来像“对骂”,“骂”完以后该吃饭还是一起去吃饭,只是就事论事激烈讨论,对我们的关系没有任何影响。
主持人:
每个人的工作方式不同,有些 mentor 并不会经常表扬学生,你们如何处理 mentor 给出的负反馈?
张丽:
从我自己的体会来说,
如果 mentor 给了你负反馈,80% 的情况下你真的要反思,一般 mentor 是为了学生好。
我曾经带过一个实习生,我们要求每周 sync-up 一次,但每次看到的都是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东西,又找一堆借口,既然决定在这里实习,不付出时间怎么会有收获,所以我对他是不满意的。
我身边的同事们大多比较 nice,平时给学生反馈都会注意学生的情绪。在这种前提下,如果 mentor 还是给了学生负反馈的话,这个学生真的应该反思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太好。
另外,我也觉得沟通很重要,要多和 mentor 讨论,表达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大家都想做好自己的事情,mentor 也希望学生在这里有更多的收获,大家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