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陈忻儿童心理
发展心理学博士(康涅迪格大学),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任教于私立文理学院(玛丽维尔学院),两个男孩儿的妈妈,著有《养育的选择》。在这里分享心理学的概念、理论、研究以及育儿实践,也分享两个孩子在美国的成长故事。养育路上,和你同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陈忻儿童心理

小朋友解决社交冲突几则小故事

陈忻儿童心理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5-04-03 07:3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从心理解孩子》 25 春季班刚刚正式开始上课。诚淀君说往年都有人在课程结束之后才来问的,所以他还留着一条门缝儿,大概会留几天。下周就正式关门了。可关注“诚淀”公众号,可以留言咨询客服。

温雅

如果可以选择,我潜意识里更偏向于避免社交,来回避冲突。但是我非常明白,冲突是让孩子学会社交的最好办法。

随着潼潼的大脑,语言各方面的发展。。她也能听懂人话了,也可以很好表达了。再加上我们在大理要呆一个多月,真的是培养她社交能力的好机会。

这个议题真的很大!而我可以做的就是每天梳理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跟潼潼一起来大理的,是她平时玩得比较熟悉的小男孩叫蛋仔。两个人因为太熟了,所以经常没有边界,替对方做主。一会好得跟一个人似的,没一会又红了脸。

每当两个小朋友有矛盾的时候,我总想灭火,试图给他们分开,或者从大人的角度,强制解决问题:要么再买一个,要么一人一半,要么都别玩了,要么划清界限。因为他们一吵我就头疼,我只想耳根清净!

白天研学期间,潼潼和蛋仔两个孩子也一直在一起,大林老师跟我反馈:这两个孩子可能太熟悉了,经常会没有边界地做出一些让对方不舒服的事,老师需要不停和他们沟通,教会他们用:“你需要对方做什么?你需要对方借给你什么?”这样的方式沟通。现场示范之后,他们学得很快,这样一来二去,两个孩子的沟通丝滑了很多。

❤️大林老师还举了一个例子:活动的过程中,有两个小朋友在抢一个竹棍子,都快要打起来了。

老师先收走木棍,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这个很重要,一定要孩子自己去想办法。

很快,他们就想到办法了,轮流玩十分钟。

这个和大人帮他们想办法有什么区别呢?当我们把木棍收走了, 其实是在创造一个“暂停”的空间,让孩子面对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他们心里比谁都着急想玩,正是这种“想要”的驱动力,促使他们愿意去沟通、去商量,慢慢形成解决冲突的习惯。

❤️我也照葫芦画瓢,晚上讲《我的小姐姐克拉拉》这本故事的时候,正好遇到里面姐弟两分配一只小狗的故事。

我停下来问潼潼和蛋仔,如果你们两都想玩王发卡的时候,要怎么办?(王发卡是我们家养的狗)

蛋仔说:我们一人10分钟
潼潼说:我不同意,太短了
我说:那潼潼你给一个办法?
潼潼说:我想自己玩,给蛋仔再买一只狗呗
蛋仔说:我不想再买一个,要多花钱。要不我们两个人一起玩呢?
潼潼说:两个人一起玩小狗不好玩呀。要不我们一起去买点白菜喂狗吧
蛋仔说:狗不吃白菜
潼潼说:那我们买肉和骨头一起喂狗一起玩呗
最终他们达成一致!!

❤️谁坐电动车的后座
两个孩子都争着坐我电动车的后座,如果换做以前,我可能会说:那就都别坐了,或者各找各妈,各送各的。

但是经过了昨天晚上“分小狗”的模拟之后,我想尝试着,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早上我就问他们:“我的电动车就一个后座,你们怎么安排?”

蛋仔说:昨天一人一次,今天也是一人一次一前一后。
潼潼说:我不愿意,今天我都要一直坐后面,不想坐前面。
(然后他两就开始围着这个问题车轱辘绕圈,绕到最后也没商量出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最终各找各妈,各送各娃)

❤️在梳理这件事时,我反倒有了一些思路。1其实我可以跳出谁前面谁后面这个问题。玩个游戏,让他们说说:坐前面有什么好处,坐后面有什么好处。
“如果我坐到电动车后面,我可以。。。如果我坐到车前面,我可以。。。”
让他们能更客观看待坐前面后面其实没啥区别(我也可以在他们说的时候,拿出一张纸记录,以表示我的认真!)

其实各送各的娃之后,潼潼也没有一定要坐后面了,可能娃就是想证明,她很重要。那我只要告诉她:你是最重要的。每个宝宝都是对妈妈最重要的。

目前我只能想到这么多😂慢慢尝试吧。

(我家娃绝对属于犟种的那一类,不是很好沟通,自主性很强,另一个角度就是很多事不愿意听别人的,可能我需要花很大的力气,一遍一遍去规范她某些行为,或者让她认同某件事。这个可能和她的同理心发展得不太到位有关,我也可以引导她多思考,多聊天,让他自己想出解决办法。慢慢来吧,起码以年为单位地去观察孩子,她的进步已经很大很大了!)

开开的夏天 回复 温雅

哈哈哈我在其中看到了《游戏力》中解决“手足之争”的一些方法的充分运用👍
比如转移目标,两孩争东西时,大人拿走东西,让大人成为箭靶;
比如循序渐进,先旁观,鼓励孩子自己提出方案等等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争一个东西时,我们常常容易误认为他们追求的是“都要有”的“绝对的公平”,但其实他们真正的需求可能是:足够的爱与关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