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密斯桃(ID:misstao413)
最近,金融圈里不断爆出实习生被骚扰的新闻,至此,圈内的新梗和热词有了着落,
“这是一个名利场,你愿意吗?”
事情始于中金公司一次招聘,招聘中,该公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黄洁利用自己手上的职权,欲“潜规则”前来应聘的女大学毕业生。
截图中的16秒微信内容,经确认,是这样的,
“
前几天我让你用最新年报update一下我们所cover银行的model。但看完后我觉得你用的好多assumption不太对。我们今晚十点可以到国贸饭店602房间再review一下这些model吗?
”
没料想,聊天记录直接被小姑娘截图发到了招聘群里,接着,又被其他人分享出去,一时间议论纷纷。
随后,另一个被黄某骚扰过的人大女实习生爆出另外两张截图。
结果当然劲爆!中金人力资源部群发内部邮件,表示已解除与涉事员工黄洁的聘用关系,并提醒员工遵守公司规章制度。
说实在的,职场潜规则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闻了,猥琐如某知名律所合伙人,早上六点和实习生在会议室啪啪被清洁阿姨撞见。蛮横如某银行高管,女下属不同意开房就辞退。
这一次,中金黄洁走的是文艺路线。“这是一个名利场”,这么史诗级的开头,还以为2017版《雾都孤儿》要开拍了。
今天我们不吐槽猥琐中年直男,不论女权,也不谈职业操守,就来说说名利场。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权,权总是和利形影不离。说
名利场装逼了点儿,通俗点,就说圈子吧。
每个行业的每个圈子里,无论金融圈,创业圈,还是娱乐圈,总能听到小人物“混成”精英的传奇。于是圈子,人脉,局,成了制胜的关键词。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一类可以被戏称为
“伪精英”
的男人,每天穿梭于各种讲座发布会,发朋友圈标配是讲座发布会现场图片,以及不知道缩在哪个角落里编辑的点评,马x非要说成马老师,贾x非要写成老贾。说真的,你叫让人马老师,马老师知道你是那一届的学生,你叫人老贾,老贾知道你是谁吗?
还有一种
“饭局女”
,和“伪精英男”性质差不多,喜欢炫耀自己今天在这个饭局上见到了谁谁,明天在那个酒局上又认识了某某。一些人的确是因为家庭背景或者自身实力常常成为座上宾,但她们往往低调谦和,迫不及待昭告天下的,反而是局中局里的局外人。
和马云吃过一个盘子里的菜不代表你们就是一个级别的人,睡了首富的儿子你也不会一夜暴富。
的确是有这么一群男女把“混圈子”看得至高无上,事实上,不过是无能者和懒人给自己找的借口。
因为一旦说服自己传奇人物是因为能喝酒,会逢迎,睡了厉害的人所以成功的,就可以忽略他们其他方面的努力和付出了。
毕竟喝酒,耍嘴皮子,脱衣服比认认真真在专业上下功夫要容易多了。但范冰冰成为范爷,只是因为她会混吗?如果真是这样,这么多人混,为什么中国只有一个范冰冰?
要不要混圈子和要不要和老板睡,归根结底是在说一个问题,
别人的帮助对你究竟有多重要。
初入职场的小女
孩很多在心里都有过那种,是不是跟某个人睡了,被带进某个圈子,有了某个资源,就能平步青云的困惑和挣扎。
我不否认被提携的重要性,拉丁文里有一个短语叫
quid pro quo
,大学学人力资源法时学到的,用英文解释是
give and take
,说白了就是各取所需。当时的场景是,教授指着ppt说,“这在职场上是违背雇佣原则的”。但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迈入社会后你慢慢就会发现,现实和书本有时相差甚远,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还有很多我们无法视而不见的灰色。是否触碰,是否妥协,我不评价任何一种建立在你情我愿之上的选择。
小孩子到成年人的重要一步就是,自己做决定,并为此买单。
圈子重要吗?重要。资源有用吗?有。但比这些还要重要的,一定是自我本身。
这不是一堂思想品德课,现实是,
资源和圈子很重要,但也是锦上添花,首先你要把自己打磨成一匹锦缎,才有花可言,否则那些“下次有合适的资源介绍给你”“以后有机会投资你”的话都是镜中花。
更何况,不是没有背靠好资源的人烂泥扶不上墙。本身实力不在那里,再多助力也成不了事。相信我,
金主之所以能当金主,老板之所以是老板,可以用无关痛痒的小利打发你,但不会傻到一直在没有价值的人身上投入。
现在有人大肆宣扬
真本事不如高情商
,但你以为真的高情商只是饭局酒桌上会来事吗?讲一个高情商大v的故事,这个大v出身并不十分光彩,她走红那张照片里的名包只是周围有钱朋友寄卖在店里的,她本身不是什么所谓的超级富二代,甚至她多年前起家的那家二手奢侈品店的渊源都颇值得玩味。但现在她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大v,也不需要再靠谁。因为很会做人,这些年口碑也很好。
不想深扒谁的过去,英雄不论出身。圈子里朋友对她的评价是
,
活
得很明白。
为什么说她明白,当年和她一起混圈子的姑娘如今多不再年轻,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年轻漂亮的姑娘,到最后依旧光鲜或者说更加光鲜了的人只有她。
她真的算是有头脑的人,一直费心经营自己的小事业。她早年带阔太团去欧洲旅游,给她们设计路线,亲自蹲下来帮她们拍照又修图,既赚了外快又建立起社交网,为日后的服装品牌和生活方式品牌打下高端客户基础,她还用心经营博客,把自己打造成粉丝千万的超级个人IP。
她的高情商在于她很早就懂得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真的属于自己的。
当年她需要用“情商”经营的那些圈子里的聚会,现在会因为她的加入而变得有了几分噱头。
这个世界是势力的,但也相对公平
。
你去过再多局,见过再多somebody,甚至有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在直到你成为真正可以与之资源置换的somebody前,你永远不会是他们的“联系人”,只是一个不会被记得的名字,一个没有意义的头像,或者一盘可以被端的“菜”。
最好的年纪里,对于大部分非家族继承人的普通人来说,聪明的做法绝对不是把大把时间花在混圈子,经营人脉上,更不是委曲求全的置换,而是多学东西,多积累,尽可能自我升值。
高情商,会来事,酒量好,没有真才实学做基础,到头来都是空中楼阁。还听人说过一句话,生意场上真正的高情商是
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任何一种任性都要有底气,否则就是不知好歹,自不量力。
热闹散了,酒后,席间,床榻上许的承诺,拍的胸脯,关于「我很需要这个机会」和「放心我会帮你」的对话有多少是真的实现了的呢?你最终会发现,一个人自身价值和不可替代性才是立足的根本。
即使睡了再牛逼的人,你也要有被提携的价值,才可能在大家穿上裤子,拔屌无情后,坐下来谈谈工作。
在事业人生的进阶中,付出什么,坚守什么,是一个成年人可以独立选择的事,你是一个大人了。但无论选择接受帮助,还是单打独斗,在我看来,床第之间,除了欢愉,其他都不值。
延伸阅读:为什么金融圈下半身集体混乱
来源:
三板车(ID:sbc086)
金融圈儿为什么成了大染缸?
金融渣男的道德败坏又何以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到底是嗜财好色贪慕虚荣的人选择了金融,还是金融把人变得神魂颠倒精神错乱?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金融男渣化的背后推手。
1、接触太多的人
以前有个女同事说:为什么金融和演艺圈男女关系混乱?因为这两个行业都收入高,而且都接触大量的人,诱惑多。
金融本质上是商业,商业的实质是资源的撮合。
为人找钱(投行),为钱找人(买方投资机构),为钱找钱(中介),经济活动牵扯大量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接触大量的人。投行男做一个项目,要接触内部律师、外部律师、会计师、企业管理者、董秘、IR、政府官员、内部销售、其它投行男,有时还有卖方研究、财经记者、公关公司等等。每个环节都会有女人,有时会有美女出没,无心或有意的。基金经理要跑保险年金养老金投行这些更大买方的客户,要接触大量的卖方研究员和销售,同时也和其他基金经理交易员保持频繁互动。交易员忙得简直像房屋中介一样,维持着几百个交易员的关系,同样要和基金经理卖方研究保持沟通。
我算是金融圈儿里最宅的那类人,但微信里还是有几百个同业。加上跳槽换工作带来的圈子更替,从业几年来,相识的弱关系上千肯定是有的。我见过很多男同业,他们有多部手机,每个手机的微信都一刻不停地闪着,所有微信号儿都加到上限。
金融从业几年,我得了轻度手机恐惧症,电话或微信会让我焦躁抓狂,气不打一处来。这都是曾经一边洗澡一边接电话的生活节奏给我留下的心理阴影。所以金融男不缺人说话,尤其不缺女人说话。不要以为他们的深夜也似你那般清冷寂寞。他们的夜生活不要太丰富多彩。校友party吧,卖方宴请吧,同事聚餐吧,老板请客吧,同业交流吧,只要体力够,可以夜夜笙歌。
金融行业人员流动性很大,永远有刚毕业的海龟美女新鲜出炉,明眸皓齿的新人源源不断补充进来,从不缺乏新鲜面孔和新的刺激。
2、自我(ego)像宇宙那样大,自信像黄豆那般小
我在金融渣儿身上常看到一种自卑和自大混合在一起的矛盾人格。前一秒还在炫耀 :“你看我朋友圈儿里这么多美女点赞。”后一秒就像怨妇一样磨叽:“我就是一个屌丝,你能找到比我更好的男人。” 他们一下子气吞山河,誓要挣个十亿百亿,一下子又情绪低落,野心像秋天的枯叶一样蜷缩起来,随风碎成齑粉。
金融圈儿成打儿生产于连和盖茨比式的男人(分别是小说《红与黑》《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他们自身能力卓越,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成功,从官富二代的围追堵截中突围出来,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奋力攀爬。但金融圈儿学霸和关系户云集,他们时常要面对竞争失败带来的打击和随之而来的蔑视。一掷千金的客户和坐拥亿万身家的老板更令他们默默体味着野心和现实错位的人生,倍感焦虑。内心时常处于矛盾和冲突当中,人格整合不起来,在理想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中找不到桥,日子久了变得脆弱敏感又张狂自大。无论是用一身名牌儿把自己裹起来,还是在party上一腔热血地满嘴乱喷,都是色厉内荏的虚张声势。
自我(ego)和自信巨大的落差,都靠女人和性来填充。只有不停地征服女人——尤其是背景雄厚,才貌出众的女人——才能充盈他们的男性虚荣心。女人是他们的自我推进器(ego boost)。
唐璜和源氏(拜伦长诗《唐璜》日本小说《源氏物语》中的人物)这样的风流贵公子在女人身上寻求的就不仅是男性虚荣心了,还有爱。每个金融渣儿的内心都住着个缺爱的孩子,像巨大的黑洞一样吸噬着女人的情感。金钱世界是个充满敌视和冷漠的环境,金融渣儿又一味地向外攀援,在钱和地位中寻求成就感,不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内心的爱自然会被慢慢耗竭。饥渴的心灵在荒漠上游荡,在性和爱上对女人索求无度,却不懂得付出为何物。
3、金融渣男自带光环
上至央行,下至P2P和保险销售,都可以自称是做金融的。金融这个圈子收入偏高,金融男兼顾长相体面、谈吐不俗。每天高级定制的西装、品质上乘的皮鞋、油光锃亮的油头,单身女青年一听说有单身金融男,两眼放光求介绍是情理之中。
通常这类人看似绅士,阅历丰富、出手大方、品位不俗,时不时以长者的姿态给你上课把脉,
但除了钱和肾,绝对不会轻易把心交出来。
很多金融男在校时就睡着女友,追着女神,撩着同学。
但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像地产老板那样供养情妇一沓,私生子若干,于是四处骗炮就成了他们的拙劣模仿。他们活在约炮的虚假繁荣中,借此逃脱狭窄而平庸的现实。甚至达成共识:
投行爱约炮,券商爱嫖娼,基金喜欢睡前台和销售,体制男容易和同事闹闹婚外恋。
他们不是久坐成疾,就是加班成狂,由于缺乏锻炼身体每况日下,内心以为床上功夫只需要换三两个姿势就能让姑娘高潮,从“不带套”自以为是,这类幼稚愚蠢,精虫上脑却肾力不足的男人,多是英年早泄。看似阅女无数,花样百出,实操15秒便开始抽烟,嘴里还说:“好累啊,很大很爽吧?”“你很享受吧”。
他们的生活轨迹是一年买车,二年买房,十年退休。
来钱快,信息也快,手机一直999未读消息,与人谈话中间最少接三个电话,挂完电话还有两个场子要赶,他们的日程安排恨不能具体到飞秒。
攀比是让他们最为沉迷的事情,总能在自我营造的高潮中获得满足。站在金融街、陆家嘴,已经在脑海中为自己不知何年的成功意淫出奢靡无度的生活场景,每天像夹在煎饼果子里的香肠一样满身是汗挤地铁,看见地铁玻璃上自己199的西服套装,心里却能在长舒一口气后瞬间产生盛气凌人的优越感。
4、金融圈为渣男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金融圈占比最大那部分人群普遍年入百万,为身价亿万的人操心受累,顺便有机会关照下客户家的床,比之中产阶层他们更富裕,比之上层社会又略显寒酸。虽然握着银行卡也有一丝屌丝逆袭的沾沾自喜,但离他们理想中拥有12个不同星座的情人尚有距离。
5、除了娱乐圈,还有哪儿比金融圈更乱?
拿着高收入,每天接触大量的人,面对各式各样的诱惑。金融本质上是商业,商业的实质是资源撮合。为人找钱(投行),为钱找人(买方投资机构),为钱找钱(中介),环节层层渗透,对接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
投行男随便一个项目就要接触内部律师、外部律师、会计师、企业管理者若干、董秘若干、IR、政府官员、内部销售若干、其它投行男,有时还有卖方研究、财经记者若干、公关公司等等。
每个环节都会有女人,美女出没,是无心或有意的。
基金经理要跑保险年金养老金投行这些更大买方的客户,要接触卖方研究员若干和销售若干,同时也和若干基金经理交易员保持频繁互动,又免不了若干美女接触。
交易员维持着几百个交易员的关系,同样要和若干基金经理、卖方研究员保持沟通。加上跳槽换工作带来的圈子更替,从业几年来,永远有刚毕业的海龟美女新鲜出炉,明眸皓齿的新人源源不断补充进来,从不缺乏新鲜面孔和新的刺激。
相识的弱关系上千肯定是有的,睡过的女人不知道十双手够不够数。
金融男不缺人说话,尤其不缺女人说话。校友趴,宴请趴,同事趴,老板请客趴,交流趴,只要体力够,一个小时一个场,夜夜笙歌是常态。
他们自身能力卓越,孜孜不倦地追求自我实现,从官/富二代的围追堵截中突围出来,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奋力攀爬,时常面对竞争失败带来的打击和随之而来的蔑视,一掷千金的客户和坐拥亿万身家的老板更令他们默默体味着野心和现实错位的人生,倍感焦虑。内心时常处于矛盾和冲突当中,日子久了变得脆弱敏感又狷狂自大。
无论是用阿玛尼把自己裹起来,还是在party上一腔热血地满嘴喷射,都是色厉内荏的虚张声势。
内心的空洞还是要靠女人和性来填充,只有不停换着罩杯和体位他们的虚荣心才能一点一点得到满足,心底巨大的黑洞一边吸噬着女人的情感,一边在钱和地位中寻求成就感,真实的爱被慢慢耗竭。
年轻时没有树立远大理想,中年后又被过度的物质追求掏空了灵魂,突然闲下来造成的情绪震荡让人凭空感觉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在一种既想兴奋又想休息的矛盾愿望中,期待一个能分担他忧虑的女人,从她假高潮的配合中得到放松、超越和刺激。
是什么激发了金融男渣的基因?
当人体经历兴奋、恐惧、紧张会刺激身体产生肾上腺素,它让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血脉喷张、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俗称”打鸡血“。做投资交易的人常年处于这种打鸡血的状态下,精神很亢奋,身体又很疲劳。很多人受不了平静状态,不工作时也会继续寻求这种刺激。
就像《华尔街之狼》中小李子找小姐在办公室做爱一样,无论是吸毒还是做爱都是多巴胺做为鞭策行动的终极动力。
多巴胺激活大脑中的“奖赏回路”,让我们体验幸福愉快的感觉,尤其当刺激强烈时多巴胺会大量爆发出来,让我们进入一种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的感官体验。很多人钟情于巧克力以及甜食,就是因为高热量的食物会让大脑分泌释放大量多巴胺,产生愉悦感觉,其实身体渴望的不是巧克力蛋糕,而是多巴胺。
按照多巴胺的分泌程度(以性爱100%为基准):
因此,凡是体会过这种感觉的,几乎没人可以拒绝再次尝试的诱惑!
从某种程度上,金融衍生品投资,可以看做是赌博的最高境界,因此也可以说是人类可以获得最高层次快乐的手段之一了,这种以小博大,随时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获得回馈就会在脑中分泌大量多巴胺,与爱情最高不过200%小儿科级别的多巴胺浓度相比,吸毒、赌博已经让大部分人欲罢不能,
很多金融从业者,天天直面超1000%多巴胺分泌的体验,长期处于一种多巴胺高浓度状态,这就是为什么金融让人痴迷的根本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交易员沉迷赌博、吸毒、嗑药、酗酒和淫乱的原因。这些活动通过刺激人体某种物质的分泌,使人得以继续保持在亢奋状态。而当人处于亢奋状态,就更想去做爱、喝酒和赌博。
- END -
商业MBA
(ID: bizMBA)
一座没有围墙的商学院
▲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推荐公众号:
商业MBA(ID: bizMBA)
一座没有围墙的商学院,传播商业智慧,分享商业案例,创新商业模式,尽在《商业MBA》。
《沃顿商业》(ID: WhatonBusiness) 商业财富思想案例库。商务合作及投稿请联系微信:wharton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