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6日,
陪伴了我们整整108年的南京西站
传来了搬迁的消息,一时间牵动了不少老下关人的心。
对于每一个小时候在下关生活过的人来说,那可是一段难忘的独家回忆。
曾几何时,繁盛的下关老西站人来人往,无比喧嚣。
那时候,没有人会把坐火车当成小清新之旅,记忆中,
简陋的月台
挤满了大包小包的旅人,他们行色匆匆,还有前来送别的家人和侣伴,充满了伤感的别离;
然而,更让人难以忘记的,是这班开往厦门的K161次列车,它曾载满着你的憧憬,打开了你对陌生城市的最初向往。
如今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却早已锈迹斑斑,把它最美好的青春,永远地奉献了这座百年老站,
2012年,它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定远地定格在
第104个春天。
如今的南京西站,连同着老下关早已成为了历史
,那些欢声笑语,早已随着被拆除的小区和废旧的街道飘散在风中,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开花的房地产,处处高楼林立,好不威风。
现代文明在飞速发展,那个曾
伴着我们长大的记忆中的南京城
,也许终将会成为历史吧...
转眼间,白下区被撤销
已经四年多了
,熟悉的瑞金路、月牙湖、御道街、朝天宫……都还在,可是这个白下区这个名字,只能停留在南京人的记忆里了。
白下,这个曾经是南京的代称的名字,很快又要成为一种代称了,太平南路的商铺,御道街的行道树,新街口的繁华,南航的幽静依旧存在,却和白下区无关了。
以后的孩子们,
再也不知道曾经有一个地方叫做白下
..
跟着白下区一起消失的,
还有下关区
。码头、铁路、长江、大桥、破旧的街道,热河路、挹江门、大马路、金桥玉桥下关的生活是那么接地气那么多烟火气,就算撤销了,到了那里,你就能轻易地分别出来。
下关和鼓楼合并后
,身边不少小伙伴每次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还是会脱口而出
我是下关人
,就算是下关不在,但我想那份独家的记忆,却早已流在他们的血脉中了。
2016年4
月,65岁的高龄的工
人文化宫
也
永远地离开了新街口
,和我
们说了再见。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
曾是
南京城最时髦的地方
,
因为要凭工会会员证才能进去,而且里面不少项目都是免费的,
很多人节假日都爱去文化宫放松。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像章鱼一样的飞车吗?
坐在它的触角里,等到大章鱼张牙舞爪,车就旋转起来,
那份紧张与刺激,在每次路过工人文化宫的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在心中翻腾。
新的工人文化宫,据说要到
2019年才建成
,在离开了中山东路之后,不知道它还会是当年心里的那个模样么?
1998年,南京玄武湖的
菱洲动物园
,也搬离了玄武湖,和红山公园进行了合并,从此
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之中。
在南京,没有双龙戏珠的童年是不完整的,还记得十几年前玄武湖动物园门口矗立着的那对
“双龙戏珠”
的绿雕么?相信
每个老南京人的家里应该都会有一张这样的照片,后来随着玄武湖公园的搬迁已经找不到踪影了。
你是否还记得一张像这样的入园券呢?
当年一匆匆买了票交给动物园里售票的叔叔阿姨,就直奔猴山,兜里还揣着花生和糖果,自己不舍得吃也要喂猴子。
后来动物园搬迁到了
红山森林公园,玄武湖碧波荡漾的水面上,
记忆中的鸭子船还在
,
只是那曾经的动物园,早已随着那两条绿色的龙飞进了我们记忆深处的某个角落里
。
2006年3月底,
22岁的洪武路天桥在半夜悄悄离开了新街口
,从此以后你再也不能站在这里看风景。
90年代,南京曾经有24座天桥,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在繁华的新街口,
四座手牵手连在一起的天桥,
围绕在广场四周,
小时候只要上一次天桥,就能绕着孙中山铜像走一圈,还能在天桥上看夜景
,一旦遇上重要的节日,上面挤满了人。
2001年,地铁1号线开工前夕,环形人行天桥和孙中山铜像一起,搬离了新街口。9年时间一晃而过。2010年,地铁2号线竣工通车,
孙中山铜像回到新街口,但四座手牵手的人行天桥却再也没有回来
。
某年某日的某一天,当你脱口而出“洪武路天桥旁的麦当劳见”,朋友一头雾水地问你天桥在哪,你才惊觉记忆里的那座天桥早就离开新街口了。
你是否还记得,南京曾经有个叫大校场的机场呢?
这座修建于1929年的机场,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航空基地之一。
在服役的86年里,它见证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见证了蒋介石黯然离开南京,参与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而很多南京人第一次坐飞机就在这里
。
2009年6月16日下午,大校场机场迁建工程启动了
,曾经的辉煌历史永远埋在了记忆中。
你是否还记得个无比热闹的三牌楼夜市?
一听到讨价还价的声音,小贩的叫卖声,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踏实,那些拖鞋啊衣服啊贴膜啊,花几块几十块钱钱就能买到一件,吃过晚饭
来三牌楼夜市转转,曾经是不少南京人小时候的一个习惯。
2013年,陪伴我们15年的三牌楼夜市关闭
,理由是阻碍交通污染环境。如今各大商场金碧辉煌干净异常,但那种在路边蹲下去挑挑拣拣的苦涩而又随性的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2013年11月9日晚十点半,伴随着一道亮光及五声巨响,这座湖南路上的老地标被爆破。随之而去的还有那回不去的记忆。
这个湖南路的老地标,当年风光开业时,规模仅次于新街口的新华书店,小时候最喜欢来这里看书买书,
坐在台阶上手捧一本书,我们就能在这里度过整个暑假
。
如今,当我们习惯了在当当、在亚马逊上淘书的时候,当年挤在湖南路图书发行大厦
里抢到书的激动早已被忘却...
这里曾是华东最大的汽车站,中国第一个可以电脑售票的汽车站。那时候的中央门没有后来这么挤,外面的车子也很少,交通秩序很好,能在这里坐上卧铺车,不知道有多激动。
但渐渐地,这里被黄牛、黑车、随时塞到行人手中的小旅馆广告、堵塞的交通以及小偷给占据了。服务了46年,它不堪重负,终于在两年前退休了。
不少年过去了,
每次开车从这里路过,总是会回想起曾经那个背着书包,拎着把吉他,在异地间游走的那个自己
,
只是那年,我正青春年少。
中华门火车站,本来毫不起眼,但因为有一趟小清新之旅的绿皮车,而成为文艺青年的朝圣地,记得小的时候,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这里都人满为患。
从中华门到南京站30分钟,一路穿过南京城的风景和记忆,绿皮火车哐哧哐哧的齿轮声,在2014年终于停止了声响,
陪伴我们整整78年的火车站,还是没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
很多人感叹紫金山索道的美,坐在吊椅敞开式索道上,途经苍茫林海,穿透流云烟岚,360°全景式无遮蔽地与山风与树林融为一体的感觉,是别处索道没有过的自然体验。
小时候虽然坐上去会很害怕,但是还是会把脚挂在缆车下面晃呀晃,要是扫到树叶,别提多高兴了
。去年五月,紫金山索道停运改造,再回归时就是吊箱式封闭缆车,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感觉了。
你是否还记得南京还有个大华剧院?
当时的歌舞剧《百鸟朝凰》轰动全城,就连梅兰芳,都在这里演出过京剧。
静静地在新街口矗立了81年的大华戏院,曾经是达官显贵交际来往、娱乐消费的场所,最高票价可达二元大洋,相当于当时普通百姓一周的伙食费。
2002年,承载了几代南京人的美好记忆的它终于退了休
,老式的留声机,黑白胶片,如今安静地陈列在展馆内,似乎像我们展示着曾经的那段辉煌的历史岁月。
你是否还记得南京有个白云亭批发市场?
1989年4月22日,白云亭农贸市场投入使用,从此,南京最大的“马路市场”成了南京人最大的“菜篮子”。
早期的白云亭市场,还只是自发形成的一条马路市场。人头攒动,买卖声不绝于耳。
全市七成蔬菜、八成干货来自这里,
它一度成为了华东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
。
2009年,原蔬菜批发市场被关闭,2012年干货副食品大楼也被关闭了,它集体迁往了江宁众彩,
成立了20多年的白云亭算是完成了历史使命
。
如今的白云亭,早已告别了往日的喧嚣,成为了高颜值高逼格的代名词。
你的心里是否还记得鼓楼小市街道的农贸市场?
安怀村农贸市场可是城北最大的农贸市场,1996年投入运营的。
不到3000多平方米的菜场,种类却琳琅满目
,鲜肉、家禽、水果、蔬菜、干货,不少南京的阿姨大妈喜欢结伴上这里来淘便宜菜。
住在这里的居民说: “
不少在这里住过的人,即使搬走了,也还会跑回来买菜
。”新街口、山西路、上海路,还有江北的一些老年人也会专程赶来这边买菜。
由于长期利用河道上搭建的违建、环境污染等问题,2014年农贸市场迁移到东门街2号的新市场,名字虽然没有改,可是却
再已不是原来的熟悉的感觉了
。
你是否还记得有个瑞金路菜场?
记得每次小时候放寒暑假,陪妈妈去买菜总是会上这里。
早先这里曾是个
小集市
,叫卖的都是
露天菜摊
,那些个没有超市和菜场的年代,大光路、御道街、解放路、常府街的居民都会来这里买菜,十分热闹。
直到
2016年2月7日
,这条
陪伴了我们30年的菜场也永久的关闭了
,根据规划,这里要变成一条新的马路直通往大光路,那些对它留下深厚感情的街坊邻居,
再也找不回当时的回忆了。
你是否记得南京街头像这样的老式电车?
两节车厢,中间通过一个转盘相连接,上车后还有售票阿姨叫你买票,小时候特别喜欢站在中间的圆盘上,体验下转弯时候的快感。
也许因为较大的能耗,在慢慢退出了南京的公交行业后,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电动公交,但是对于老南京人,
又快有稳又安全
的电车满满地载着童年的回忆,存在我们的脑海里。
小时候想去新街口,人们出行大多乘坐有人售票的公交车,2000年左右,还
推出了纸月票,30块钱
,有了它可以
随意换乘
,非常方便。一时间,下课放学以后,偷偷乘坐公交车出去兜风成了我们枯燥学习以外的唯一乐趣。
最喜欢坐着双层巴士穿梭在南京的大街小巷
,总让人想起香港老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坐在二层的第一排总会幻想自己变成了一名老司机。
当有一天,当这样的大巴彻底在南京街头消失,你会突然觉得少了那么几分闪亮的色彩。
小时候除了坐公交,还有红色的短尾小夏利牌出租车,出门能经常打车的在那个年代才是真土豪,
能开得起出租的那才是有钱人
。
记得那时
打车起步价只有6元钱
,还没有燃油和附加费用。可是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每天回家数着一沓一沓厚厚的十元大钞,那真是一件特别令人兴奋
的事情。
现在自从有了打车软件,人人都是出租车司机,只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记得还有一种叫马自达的神一般的存在。开这种车的老板特别能说会道,谈好价钱后,坐上去,带着你风驰电掣般地游走在各大小巷中穿行,就像坐在摩托车上一样拉风。
后来它因为安全隐患被取缔了,不过偶尔当你走在南京街头看到这样的小车,还是会花上点钱坐上去,体验一把曾经的那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