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京那些事
南京那些事,是南京微友们的分享、吐槽之地,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定期会有微友们发起的聚会活动,还有商家给微友们的免费福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BIE别的  ·  我跟一对情侣试着谈恋爱,结果失败了 ·  4 天前  
参考消息  ·  “特朗普愿与金正恩见面”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哪吒2》,破130亿!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京那些事

南京,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南京那些事  · 公众号  ·  · 2018-07-01 18:18

正文


2016年11月6日, 陪伴了我们整整108年的南京西站 传来了搬迁的消息,一时间牵动了不少老下关人的心。 对于每一个小时候在下关生活过的人来说,那可是一段难忘的独家回忆。


曾几何时,繁盛的下关老西站人来人往,无比喧嚣。 那时候,没有人会把坐火车当成小清新之旅,记忆中, 简陋的月台 挤满了大包小包的旅人,他们行色匆匆,还有前来送别的家人和侣伴,充满了伤感的别离;


然而,更让人难以忘记的,是这班开往厦门的K161次列车,它曾载满着你的憧憬,打开了你对陌生城市的最初向往。


如今这趟开往春天的列车,却早已锈迹斑斑,把它最美好的青春,永远地奉献了这座百年老站, 2012年,它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定远地定格在 第104个春天。



如今的南京西站,连同着老下关早已成为了历史 ,那些欢声笑语,早已随着被拆除的小区和废旧的街道飘散在风中,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开花的房地产,处处高楼林立,好不威风。


现代文明在飞速发展,那个曾 伴着我们长大的记忆中的南京城 ,也许终将会成为历史吧...


那些已经消失的老地标


白下区被撤销

转眼间,白下区被撤销 已经四年多了 ,熟悉的瑞金路、月牙湖、御道街、朝天宫……都还在,可是这个白下区这个名字,只能停留在南京人的记忆里了。


白下,这个曾经是南京的代称的名字,很快又要成为一种代称了,太平南路的商铺,御道街的行道树,新街口的繁华,南航的幽静依旧存在,却和白下区无关了。



以后的孩子们, 再也不知道曾经有一个地方叫做白下 ..

下关区被合并

跟着白下区一起消失的, 还有下关区 。码头、铁路、长江、大桥、破旧的街道,热河路、挹江门、大马路、金桥玉桥下关的生活是那么接地气那么多烟火气,就算撤销了,到了那里,你就能轻易地分别出来。


下关和鼓楼合并后 ,身边不少小伙伴每次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还是会脱口而出 我是下关人 ,就算是下关不在,但我想那份独家的记忆,却早已流在他们的血脉中了。


老工人文化宫

2016年4 月,65岁的高龄的工 人文化宫 永远地离开了新街口 ,和我 们说了再见。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 曾是 南京城最时髦的地方 因为要凭工会会员证才能进去,而且里面不少项目都是免费的, 很多人节假日都爱去文化宫放松。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像章鱼一样的飞车吗? 坐在它的触角里,等到大章鱼张牙舞爪,车就旋转起来, 那份紧张与刺激,在每次路过工人文化宫的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在心中翻腾。



新的工人文化宫,据说要到 2019年才建成 ,在离开了中山东路之后,不知道它还会是当年心里的那个模样么?


菱州玄武湖动物园

1998年,南京玄武湖的 菱洲动物园 ,也搬离了玄武湖,和红山公园进行了合并,从此 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之中。


在南京,没有双龙戏珠的童年是不完整的,还记得十几年前玄武湖动物园门口矗立着的那对 “双龙戏珠” 的绿雕么?相信 每个老南京人的家里应该都会有一张这样的照片,后来随着玄武湖公园的搬迁已经找不到踪影了。


你是否还记得一张像这样的入园券呢? 当年一匆匆买了票交给动物园里售票的叔叔阿姨,就直奔猴山,兜里还揣着花生和糖果,自己不舍得吃也要喂猴子。



后来动物园搬迁到了 红山森林公园,玄武湖碧波荡漾的水面上, 记忆中的鸭子船还在 只是那曾经的动物园,早已随着那两条绿色的龙飞进了我们记忆深处的某个角落里



新街口天桥

2006年3月底, 22岁的洪武路天桥在半夜悄悄离开了新街口 ,从此以后你再也不能站在这里看风景。


90年代,南京曾经有24座天桥,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在繁华的新街口, 四座手牵手连在一起的天桥, 围绕在广场四周, 小时候只要上一次天桥,就能绕着孙中山铜像走一圈,还能在天桥上看夜景 ,一旦遇上重要的节日,上面挤满了人。


2001年,地铁1号线开工前夕,环形人行天桥和孙中山铜像一起,搬离了新街口。9年时间一晃而过。2010年,地铁2号线竣工通车, 孙中山铜像回到新街口,但四座手牵手的人行天桥却再也没有回来


某年某日的某一天,当你脱口而出“洪武路天桥旁的麦当劳见”,朋友一头雾水地问你天桥在哪,你才惊觉记忆里的那座天桥早就离开新街口了。


大校场机场

你是否还记得,南京曾经有个叫大校场的机场呢? 这座修建于1929年的机场,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航空基地之一。


在服役的86年里,它见证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见证了蒋介石黯然离开南京,参与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 而很多南京人第一次坐飞机就在这里


2009年6月16日下午,大校场机场迁建工程启动了 ,曾经的辉煌历史永远埋在了记忆中。


三牌楼夜市

你是否还记得个无比热闹的三牌楼夜市? 一听到讨价还价的声音,小贩的叫卖声,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踏实,那些拖鞋啊衣服啊贴膜啊,花几块几十块钱钱就能买到一件,吃过晚饭 来三牌楼夜市转转,曾经是不少南京人小时候的一个习惯。



2013年,陪伴我们15年的三牌楼夜市关闭 ,理由是阻碍交通污染环境。如今各大商场金碧辉煌干净异常,但那种在路边蹲下去挑挑拣拣的苦涩而又随性的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湖南路图书发行大厦

2013年11月9日晚十点半,伴随着一道亮光及五声巨响,这座湖南路上的老地标被爆破。随之而去的还有那回不去的记忆。



这个湖南路的老地标,当年风光开业时,规模仅次于新街口的新华书店,小时候最喜欢来这里看书买书, 坐在台阶上手捧一本书,我们就能在这里度过整个暑假



如今,当我们习惯了在当当、在亚马逊上淘书的时候,当年挤在湖南路图书发行大厦 里抢到书的激动早已被忘却...


中央门长途汽车站

这里曾是华东最大的汽车站,中国第一个可以电脑售票的汽车站。那时候的中央门没有后来这么挤,外面的车子也很少,交通秩序很好,能在这里坐上卧铺车,不知道有多激动。


但渐渐地,这里被黄牛、黑车、随时塞到行人手中的小旅馆广告、堵塞的交通以及小偷给占据了。服务了46年,它不堪重负,终于在两年前退休了。


不少年过去了, 每次开车从这里路过,总是会回想起曾经那个背着书包,拎着把吉他,在异地间游走的那个自己 只是那年,我正青春年少。


中华门火车站

中华门火车站,本来毫不起眼,但因为有一趟小清新之旅的绿皮车,而成为文艺青年的朝圣地,记得小的时候,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这里都人满为患。


从中华门到南京站30分钟,一路穿过南京城的风景和记忆,绿皮火车哐哧哐哧的齿轮声,在2014年终于停止了声响, 陪伴我们整整78年的火车站,还是没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紫金山索道

很多人感叹紫金山索道的美,坐在吊椅敞开式索道上,途经苍茫林海,穿透流云烟岚,360°全景式无遮蔽地与山风与树林融为一体的感觉,是别处索道没有过的自然体验。


小时候虽然坐上去会很害怕,但是还是会把脚挂在缆车下面晃呀晃,要是扫到树叶,别提多高兴了 。去年五月,紫金山索道停运改造,再回归时就是吊箱式封闭缆车,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感觉了。


大华戏院

你是否还记得南京还有个大华剧院? 当时的歌舞剧《百鸟朝凰》轰动全城,就连梅兰芳,都在这里演出过京剧。


静静地在新街口矗立了81年的大华戏院,曾经是达官显贵交际来往、娱乐消费的场所,最高票价可达二元大洋,相当于当时普通百姓一周的伙食费。



2002年,承载了几代南京人的美好记忆的它终于退了休 ,老式的留声机,黑白胶片,如今安静地陈列在展馆内,似乎像我们展示着曾经的那段辉煌的历史岁月。


消失的老菜场


白云亭批发市场

你是否还记得南京有个白云亭批发市场? 1989年4月22日,白云亭农贸市场投入使用,从此,南京最大的“马路市场”成了南京人最大的“菜篮子”。


早期的白云亭市场,还只是自发形成的一条马路市场。人头攒动,买卖声不绝于耳。 全市七成蔬菜、八成干货来自这里, 它一度成为了华东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


2009年,原蔬菜批发市场被关闭,2012年干货副食品大楼也被关闭了,它集体迁往了江宁众彩, 成立了20多年的白云亭算是完成了历史使命 如今的白云亭,早已告别了往日的喧嚣,成为了高颜值高逼格的代名词。



安怀村农贸市场

你的心里是否还记得鼓楼小市街道的农贸市场? 安怀村农贸市场可是城北最大的农贸市场,1996年投入运营的。


不到3000多平方米的菜场,种类却琳琅满目 ,鲜肉、家禽、水果、蔬菜、干货,不少南京的阿姨大妈喜欢结伴上这里来淘便宜菜。


住在这里的居民说: “ 不少在这里住过的人,即使搬走了,也还会跑回来买菜 。”新街口、山西路、上海路,还有江北的一些老年人也会专程赶来这边买菜。



由于长期利用河道上搭建的违建、环境污染等问题,2014年农贸市场迁移到东门街2号的新市场,名字虽然没有改,可是却 再已不是原来的熟悉的感觉了


瑞金路菜场

你是否还记得有个瑞金路菜场? 记得每次小时候放寒暑假,陪妈妈去买菜总是会上这里。



早先这里曾是个 小集市 ,叫卖的都是 露天菜摊 ,那些个没有超市和菜场的年代,大光路、御道街、解放路、常府街的居民都会来这里买菜,十分热闹。



直到 2016年2月7日 ,这条 陪伴了我们30年的菜场也永久的关闭了 ,根据规划,这里要变成一条新的马路直通往大光路,那些对它留下深厚感情的街坊邻居, 再也找不回当时的回忆了。


消失的交通工具


有轨电车

你是否记得南京街头像这样的老式电车? 两节车厢,中间通过一个转盘相连接,上车后还有售票阿姨叫你买票,小时候特别喜欢站在中间的圆盘上,体验下转弯时候的快感。



也许因为较大的能耗,在慢慢退出了南京的公交行业后,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电动公交,但是对于老南京人, 又快有稳又安全 的电车满满地载着童年的回忆,存在我们的脑海里。



双层巴士

小时候想去新街口,人们出行大多乘坐有人售票的公交车,2000年左右,还 推出了纸月票,30块钱 ,有了它可以 随意换乘 ,非常方便。一时间,下课放学以后,偷偷乘坐公交车出去兜风成了我们枯燥学习以外的唯一乐趣。



最喜欢坐着双层巴士穿梭在南京的大街小巷 ,总让人想起香港老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坐在二层的第一排总会幻想自己变成了一名老司机。


当有一天,当这样的大巴彻底在南京街头消失,你会突然觉得少了那么几分闪亮的色彩。


红色小夏利

小时候除了坐公交,还有红色的短尾小夏利牌出租车,出门能经常打车的在那个年代才是真土豪, 能开得起出租的那才是有钱人



记得那时 打车起步价只有6元钱 ,还没有燃油和附加费用。可是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每天回家数着一沓一沓厚厚的十元大钞,那真是一件特别令人兴奋 的事情。


现在自从有了打车软件,人人都是出租车司机,只是感觉少了点什么!


马自达

记得还有一种叫马自达的神一般的存在。开这种车的老板特别能说会道,谈好价钱后,坐上去,带着你风驰电掣般地游走在各大小巷中穿行,就像坐在摩托车上一样拉风。



后来它因为安全隐患被取缔了,不过偶尔当你走在南京街头看到这样的小车,还是会花上点钱坐上去,体验一把曾经的那种感觉。


消失的老手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