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懂懂日记
懂懂QQ:2361456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辽沈晚报  ·  很有氛围感的大牌口红,涂对气质都更好了 ·  11 小时前  
辽沈晚报  ·  很有氛围感的大牌口红,涂对气质都更好了 ·  11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懂懂日记

6号,随笔~

懂懂日记  · 公众号  ·  · 2024-09-07 00:00

正文

书接上回。

从沂水到岚山的高速上。

车流量并不大。

稀稀拉拉。

但是,很容易形成车团。

什么是车团?

参考,雾团。

就是晴空万里,某个区域出现了一团雾。

若是升起无人机,来拍摄高速车流量,会发现,车子并不是均匀分布在整条马路上的,而是一团一团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司机的心理惯性。

感觉前车速度也不慢,自己正好能跟上。

就这么跟着吧。

后面的司机也这么想。

于是,形成了一个小车团。

这个车团的整体速度,接近于限速,例如这条日兰高速,他们基本就严格按照100的速度来跑。

辅助驾驶的出现,加剧了这个局面。

辅助驾驶,最擅长的就是跟车。

还有一点,出于对续航的考量,电车司机往往会选最经济的速度,例如100到110之间,从而高速上车团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低。

日兰高速,限速100。

那么,我可能就要设置105的定速,其实可能跑的要更快一点,现在不是过去,过去整个山东高速的吃相超级难看,草丛里都藏有测速点,我这么严谨的驾驶员,一年都有十几次超速。

现在呢?

自从山东高速被曝光后。

从一个极端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只有少数路段有区间测速。

点测,基本撤销了。

也就是说,只要导航不提示有区间测速,随意跑。

在我的印象里,自己四五年没有罚单了。

昨天,黑背心还问我,MINI在高速上能跑多快?

我说,可能跑到200没有问题吧,但是我最快只跑到140,我对速度没有追求,就如同我们读高中时,有过一篇阅读理解,两个人开赛车,一个人是职业选手,觉得跑到300多才有感觉,另外一个是新手,跑到200多就觉得已经是风驰电掣,肾上腺爆棚……

我就是新手,阈值很低。

跑140,我就觉得很兴奋了,再高了,我觉得反应速度会跟不上。

加速,谁都会。

踩油门就是了。

能预判,会刹车,才是驾驶的核心。

140,我也很少跑,限速100我就跑105,限速120我就跑125,偶尔140也是为了超车,我以前写过一句话,120与130,也就是一泡尿的差距。

你跑130,在前面服务区撒完尿了。

我也到了。

但是,风险系数是不同的,不过要区分两个点,一是前面提到的速度差1是一个档,二是这里提到的一泡尿,看似矛盾,其实不矛盾。

黑背心的担心是,这么小的车,在高速上会不会不稳?

我说,不会,超级稳,感觉如壁虎一般趴在地上,140的感觉也就是普通车子七八十的感觉,毕竟它本身是小钢炮,就是为速度和驾控而生的。

既然知道了什么车团以及车团的分布。

那我们该如何让自己更安全的行驶在高速公路上?

保持,独狼状态。

被车跟,要甩开。

跟着车,要超越。

时刻让自己出于一个前后左右都比较空阔的状态。

要么,加速。

要么,减速。

偶尔,我在后视镜里发现有车子速度特别快,甚至有些愣头青,我预判他可能会在我前面切换车道,我就会提前减速。

例如,我左前方是个大货车,我发现右后方有车子速度特别快,那么他一定要在我前面切入车道实现超车,那么我就会提前减速,给他留有位置。

看似给他面子。

其实,保护自己。

通俗一点来讲,你坐高手的车,会发现,他貌似在独享这条高速公路,路上车流量并不小,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核心就是避开车团。

有些大车团,很容易造成误判,例如前面几十辆车,速度都下来了,还超吗?

超!

这个现象,其实就是大车超大车造成的积压,积压导致后面的小车形成了思考惯性,以为整条高速速度都下来了,从而速度都上不去了。

车团速度并不太慢。

110~120之间。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跑125的人而言,就慢了。

125比120快很多吗?

您不骑自行车不知道,速度差1,都差一个档,例如我巡航30公里/小时,很容易被巡航31公里/小时的拉爆。

所以,咱在路上跑125就觉得120的太慢了。

还会觉得他们死板。

高速事故,多是车与车发生的,预防高速事故的核心,就是要社恐,害怕抱团,喜欢独处……

大家可以体验一下。

这是驾驶哲学!

当然,这里若是展开谈谈,学问很多,例如超车的艺术,大家理解的超过车团是左窜右突,不是,超车的核心是等待,选一个大机会。

灯光的规范使用,甚至偶尔要用到喇叭。

在高速上,灯光与喇叭是行车语言。

你要告诉前后左右,我要干什么了。

你不能让人猜。

我写的这些,大家一看,觉得,我草,这不就是我的基本操作吗?

那是你自己认为的。

就如同每个男人都觉得自己的JB天下第一。

其实,弱爆了。

真正的高手,不说千里挑一,至少也是百里挑一,有些车子,你看一眼就知道他是个高手,放在搏击领域的话,就是风骚的走位,他总能出现在一个最安全的位置,对空间的感知,对时间的感知,还有对线路变化的感知,看路怎么看?不是看前车,而是至少要看前面两个车,通过前车前面车辆的尾灯来判断速度变化,虽然没有一直在看导航,但是脑子里清晰记得未来两公里是继续还是转换高速……

我现在年龄大了,老了。

过去,我要去哪,都提前一天预览高速线路,把几个核心节点标记出来,在哪换高速,在哪下高速,现在导航比之前智能了,会频繁的预警,在2010年前后,我写过一句话,自驾旅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走错路的。

真的吗?

真的,可以问问老司机。

那个时候,我吹牛逼的资本就是,我很少走错路。

例如,预判晚上6点就能到酒店。

结果,9点也没住下。

原因就是转圈圈了。

走错路了。

跑高速跟做投资,其实是一回事。

相似的哲学。

做投资,一定要避开拥挤赛道。

例如,咱想投资开个店,那拥挤赛道是什么量级?

200万以下,都算。

因为,一个家庭,咬咬牙,就能挤出这么多钱。

前些年,火锅招商特别火。

火的原因就是卡准了拥挤赛道。

普通人加盟一家火锅店,全部搞定,一般不超过200万,于是,你再看一个细节,拿我们沂水举例,常见的火锅品牌,沂水多有。

但是,赢利的不多。

这些店,为什么不赢?

一是市场过饱和。

二是老板是外行。

老板多是90后,学习大概率也不中用,也没能考进体制内,一直想自己创业,父母呢,多是中产,要么公务员,要么是医生,一家人都没做过生意,但是呢,也愿意支持孩子。

谁不希望孩子考上公务员。

他就考不上怎么办?就是想开饭店,开奶茶店,开火锅店,于是亲戚朋友里有明白人给提了个建议,现在做自己的品牌,白搭,最好还是加盟。

父母觉得也是如此。

加盟,至少简单,对外行进入餐饮更友好。

于是,全家人使了使劲。

凑了这么多钱。

开业。

这个现象是做火锅加盟的朋友,告诉我的。

盲目的自信。

盲目的溺爱。

自信是谁自信?

父母。

父母觉得,自己当领导都当的那么得心应手,自己在本地人脉资源也可以,开个火锅店应该是手拿把掐,很简单。

说白了,体制内的山东人,看生意人,普遍是弱智。

意思是,低自己一等。

若是自己愿意去做生意,绝对吊打他们。

开业后,老两口,小两口,都围着火锅店团团转,刚开始手忙脚乱,做了一段时间,越来越难,最后正好遇到了疫情,把一切归结为了疫情,关门了。

关键是,父子感情也变了。

等于全家积蓄ALL IN了。

儿子觉得父亲不行。

父亲觉得儿子不行。

我的观点是,倘若孩子准备做生意,先让从摆摊学起,你若是摆摊都赚不到钱,你开火锅店更不会赚钱的。

做生意,是一门学问。

外行人想成为内行人,需要千锤百炼。

外行人,往往会在外行上下功夫。

例如开民宿,在装饰上,在宣传上,就是没在床上下功夫……

晚上,我们住在了田间地头,蒙古包里。

整个项目投资400万。

年承包费是70万。

还没开业。

倘若我是个试睡员。

那么我的建议就是,及时止损。

若是可以转让,抓紧转让。

不能转让,就关停。

为什么?

不合格。

一是整个蒙古包拉线设计不合理,风一刮,就仿佛楼上有人在做爱,吱嘎,吱嘎,不是我的蒙古包如此,我们几人的都如此。

这个噪音,是时刻不停的。

这个我跟老板探讨过,老板说这个是结构问题,无解。

其次,早上四五点,天就亮了。

玻璃房子。

这个若是需要改善,应该做一圈遮光窗帘,要有什么效果呢?开的时候,一圈都是透明的,关上,即便是大中午,也如黑夜。

最最关键的是,这是农村,田间地头有拖拉机,有割草机,尤其是修剪茶叶用的油锯,仿佛无人机在头上飞。

他们从五六点就开始工作了。

总结起来就是,晚上有噪音,凌晨有光噪,早上有巨大的噪音。

没有很好的睡眠体验。

我算是睡的最好的一个,也感觉不行。

她们俩,只睡了两三个小时。

都打出了负分。

就是,看着挺好,一住挺烂。

还有一点最致命的,一个冬天过后,白色的蒙古包就没法看了,农村最难解决的其实是尘土,房间里全是,屋顶全是,这样的先例太多了,包括我在农村生活那五年,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尘土。

方方面面都能感受到,这是一个外行人做的产品。

外行的地方在于,没有抓到核心。

核心就是睡眠体验。

整个项目,当天就我们三个人,一些运营模式应该是出去学过,例如要客人添加微信,然后立刻建立管家小群,一对一的,想用这种方式来实现火速回应以及回头客管理,其实意义不大。

因为,体验基本都是NO。

不会来第二次了。

他这个模式,都不如中间弄出一两亩空地,在上面铺上木栈道,做露营基地,让露营者自己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客流量大,运营成本低。

早餐,遇到了老板的爸爸。

非常的儒雅。

什么感觉呢?

退休的高育良。

我跟他聊了很久,聊完以后,我就一个感觉,这就是沂水那些加盟火锅品牌的90后,父母自信,孩子任性。

根本不懂民宿,不懂旅游。

砸上500万什么概念?

存银行,一年还有十几万的利息呢。

我又一次想起了薛蛮子当年送给李想的那句话,买个包,买个表,都不至于使你倾家荡产,但是错误的投资,会!

退休的高育良,已经跟不上时代节奏了。

第一,他误判关系依然好使。

第二,他寄希望于一些官方招待。

现在做生意的,都开始远离官方招投标了,因为没钱结算。

你逆向行驶?!

商人是趋利的。

商人比拼的是嗅觉,那天有人说,许家印与潘石屹的差距,就是媳妇的嗅觉之差,张欣的嗅觉是世界级的。

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无论餐饮还是住宿,你替政府招待了,他们会给你结算吗?

他说,那不要紧,可以抵租金。

你根本不了解今天的生态,你跟个人做生意,可以这么交割。

跟政府?

不可以。

你欠我的,必须给我。

我欠你的,可以拖延。

疫情时,有位骑友,做食品的,逆行者,是某个镇长指点了他,意思是可以生产某款食品,供各单位。

他真干了。

当时问过我,我的意思是千万别弄。

未必结到钱的业务,咱可不能捣鼓,最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他不这么认为。

觉得,大不了,割账就是了,这个乡镇在半山腰搞了个文旅项目,有类似小别墅的项目,可以出售。

意思是,你不给我钱,我就要这个。

几个回合后。

他才GET到,原来,账是不能直接交割的。

还有一点,不要觉得你认识XX就很牛逼,他胳膊肘朝你拐,他永远朝自己的利益拐,商人在他眼里,永远是小跟班和小傻屌,能套路就套路,记得前几年我写过一句话,观察县城企业的沉浮,谁跟核心领导走的近,谁死。

死的原因是,主动或被动上杠杆了。

你企业做这么大了,怎么也要做XX县第一家主板上市的吧?

上市怎么弄?

先扩大规模。

银行,给开绿灯。

企业,为其联保。

于是乎……

轰然倒下!

做生意,一定要做纯市场的生意,可能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一些特殊方式,但是初心必须是纯市场,靠的就是产品,就是口碑。

否则,一开始就注定了,走歪了。

一说高育良,我就想起了高小琴,高小琴与高小凤是双胞胎,其实呢,最初不是这么设定的,最初是想写成是同一个人,后来考虑到读者或观众的接受程度,算了,别这么炸裂了。

参考,青岛,李薇。

当年,因此还创了一个词,共享情妇。

我们三人聊起这家民宿,红裤子嫌我们俩不道德,住着人家的店,吃着人家的饭,还给人家判了死刑……

于是,我们俩问她,那你觉得这个模式可行吗?

她说,我觉得,年底就是个巨大的槛。

原来,你也是唱衰派。

为什么高育良跟儿子做这个事,没有提前调研呢?

要么,一言堂惯了,看不上别人的建议。

要么,大家都不愿意得罪他,只说好。

眼睁睁的看着他携儿子跳进了火坑。

还有一点,作为外人,我觉得他们爷俩挺傻的,我觉得退休后,若是想折腾,一定要跨区域折腾,例如你们爷俩去桂林搞这么个项目,而在本地搞类似的项目呢,无论你们的钱是贷的还是借的,都会引发恶意揣测。

在身份切换时,不要在本地深耕任何业务。

要么,就安安静静。

要么,出去折腾。

你不能退休前呼风唤雨,退休后盆满钵满。

好事,都让你们爷们占了?

那不可能!

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爷俩只是玩票,例如儿子本身是亿万富翁,有着大企业,搞这么个业务纯粹是哄自己开心。

不可能。

因为,能感受到,全家的时间、精力都ALL IN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