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任何一个上过历史课的人,“战国七雄”是谁?
回答一定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注意,齐排第一个。
这个排序,确实和国力有关,尽管最后是秦灭六国而统一全国,但秦是后来居上,在战国时代的前半段,这个排序还是很写实的。
纵横家苏秦曾说过,齐国强盛发达,都城临淄,车轮相连,摩肩接踵,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作为周、汉齐国都城,
临淄齐故城,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早期城市之一,也是古代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古代都城和周代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当时战争频繁,作为军事强国的齐国,当然免不了的要经常征伐邻国,这就意味着有军队长期驻扎在边境;还有当时的贵族,喜欢进行狩猎、郊游等户外活动。就和我们今天出门野餐、露营一样。
约在距今8000-3000年前,黄河流域远比现在的气候更加炎热湿润,类似亚热带,参考
说说山西的貘……注意,不是馍
。战国时期约在2500-2200年前,气候已经逐渐变凉,但仍是较为温暖的,一年之中大多数时间,都适合开展室外活动。
民以食为天,无论驻边、狩猎、郊游、踏青,都免不了在室外用餐,所以出门就需要携带餐具。
户外餐具,要求很多的,初步列了一下,起码要达到这些条件:
一,要野炊,要野餐
,所以餐具必须适应户外使用。
二,要十人,要分餐
,齐国讲究“十人为宴”,并且人们是“席地而坐,凭俎案而食”,采用分餐制,每人一套食案,彼此保持一定距离,案上是自己的餐具,户外用餐也不例外。
三,要便携,要轻巧
,当时最常见的食具是陶器和青铜器,当然要做得尽可能轻薄,不然,谁家好人出门还要练举重啊。
四,要讲究,要体面
,宴席总要有宴席的排场。
五,要结实,要卫生
,这也是刚性需求。
这么多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能做到吗?
——当然能。
1991年冬,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临淄区永流乡张家庄村东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出土了一批青铜礼器和生活用具。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这座墓葬的主墓室,早被被洗劫一空,但是却发现了一个距离盗洞仅差三十厘米的器物坑,正是这一微小的偏差,使得器物坑保存完好。从中发现了一套精巧至极的铜餐具。
这套“铜餐具”用料考究、精良,尽管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仍保存完好,有的甚至还没有生锈,保存有青铜本来的黄金色。
每件餐具之间套合紧密,环环相扣,稍有偏差,便无法再次装入或取出,不光铜器本身非常轻薄,每件的尺寸和位置,也都经过精确设计,真真正正做到了“一毫不差”。
若非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象:一个看似小巧的“罍”造型外壳,直径不过约25厘米、高也只有约14厘米,内部居然容纳有59件餐具,包括10个耳杯,10个小碟,10个铜盒,4个碗,25个盘,加上罍形的餐具外壳,共达62件,真的是“摆出来一大片,收起来一铜罐”。
最外层的罍,由三部分组成:罍钮、罍盖、罍底,做成了上、下两部分的子母结构,使收纳的时候可以紧紧盖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