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从带领公司在鲜花和掌声中敲钟IPO,到出局成为公司实质上的局外人,需要长的时间?
2025年2月5日,港股18A上市的Biotech公司圣诺医药发布公告,宣布非执行董事陆阳因希望投入更多时间于其他事务,自2025年2月5日起辞任其非执行董事、董事会提名委员会成员、集团荣誉首席科学官及授权代表职务。
就在仅仅1个多月之前的2024年12月23日,陆阳已经退任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科学官职务,同时被任命为公司荣誉首席科学官,当时对外宣称将专注于美国的商业策略。
此次再次辞去多项职务之后,作为这家Biotech公司的创始人,陆阳仅仅保留集团荣誉科学顾问的虚职,相当于已经从管理团队中彻底出局。
这距离圣诺医药头顶“中国核酸药物第一股”的光环,在2021年底成功在港交所IPO,仅仅过去了3年多的时间。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圣诺医药在过去的一年中,曾经多次爆出堪称离谱的新闻。
2024年3月7日,圣诺医药发布公告:公司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陆阳所持有的156万股公司股份,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1.78%,在2024年3月7日被强制出售。
第一大股东兼创始人的部分股权被强制出售,显然不是一个正面的信号,圣诺医药的股价因此一度暴跌。
但是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第二大股东的股权也出现状况了。
2024年3月18日,圣诺医药又发布一则公告:执行董事戴晓畅所拥有664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份7.58%),目前也正处于质押状态,倘未能提供令质押方满意的还款计划,这笔664万股的被质押股份,也将被将强制出售。
据披露易数据显示,戴晓畅是圣诺医药的第二大个人股东,当前持股9.05%,7.58%的股份已经占其个人持股的八成以上。
这笔股份如果被强制售了,对于公司的股价来说,无异于另一场灾难。
多重利空传闻下,圣诺医药的股价一泻千里,成为港股18A板块2024年股价表现最差的公司之一。
创始人或者高管团队减持公司股份,这本是一件寻常的事情,但是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都采用先质押而后被强制出售的方式来减持,全市场可能都很难找到第二家,实属离谱。
2024年7月8日,圣诺医药发布公告,由于公司认购的基金所投资的私募债发行人可能违约,预计公司投资基金可能出现重大亏损。
这是一笔圣诺医药认购的总投资金额达到2000万美元的私募基金份额,该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TradArt Flagship Investment SPC管理,及截至该公告发布日期,圣诺医药只赎回20万美元。
作为一家尚未实现盈利、资金非常紧张、主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支持自身研发和运营的Biotech公司,为何斥巨资投资如此高风险的私募基金,这种操作也只能用“离谱”来形容,公司的内控无疑需要深刻反思。
经历了上述种种负面新闻的圣诺医药,高管团队也开始出现动荡。
5月17日,圣诺医药的首席战略官戴晓畅博士因为个人理由而辞职。
6月3日,圣诺医药的首席医务官Francois Lebel、首席财务官叶永基已于5月31日双双辞任。
从2024年半年报的数据来看,公司账上现金仅有5000多万人民币,这笔钱不要说完成正在进行的几个临床试验,维持公司运营都已然捉襟见肘。
2024年10月4日,圣诺医药宣布成功完成一笔再融资,全部融资额度由一名个人投资者包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