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公务员说公考
部委体制老司机出品,必属精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公务员说公考

江浙粤10名干部到东北任职,改变不了东北,但东北可以改变他们

公务员说公考  · 公众号  ·  · 2024-07-30 22:45

正文

文/体制老司机
最近上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东北的发展,其中一个举措就是支持很多东部南部发达地区的干部调到东北任职。
据澎湃新闻,今年以来,已有至少已有 10 名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的干部,分赴辽宁、吉林、黑龙江工作。
这些调任东北的官员,多数负责发改、工信、贸易、科教、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工作,颇具针对性。
事实上,这不是沿海官员第一次密集下东北,从2017年开始,苏浙粤与东北三省的干部交流干部就已逐步常态化。
这些发达地区的干部什么也不会给东北带去,东北倒是可以给这些苏浙粤干部带去些什么。
原辽宁某位已落马的书记在职业生涯的前20年,基本都是在江苏高校、省里和苏州任职,可以说工作的环境是很好的,思维和价值理念也是比较先进的。毕竟还当过中国第一地级市苏州市委书记。
后来这位书记到吉林和辽宁任职,在辽宁期间,爆发了震惊全国的贿选案。他对这些事情,都知道,但都不管。并且他自己还收了一些钱。
这位书记当然不缺这几个钱,但他对拉票贿选无动于衷,自己也收点 东西,其实不过是表达自己不和当地政治大环境、大生态对抗,甚至是主动融入的一种态度罢了。
东北给这位同志带去了非同一般的“ 思想洗礼 ”。
10多年前,贵州的领导从江苏、山东等发达地区,引进了十多位县委书记,意图用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改变贵州当地糟糕的政治生态和发展观念。
几年后,这十多位官员,几位被查了,其中就有最“有名”的欠了四百亿的独山县委书记潘志立。大多数被调任省里一些边缘部门的副厅级干部。还有几个离开了贵州。
他们什么也没给贵州留下,倒是 贵州给他们“赋能”了很多他们原来没有的东西。
比如说独山的潘书记,在江苏海安当领导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加杠杆欠债盖天下第一水司楼这个主意的。
单位里也有很多去地方的挂职干部,他们出发前,领导都会找他们谈话,基本的要求就是多听多看多学习,少表态,少干预地方工作。
去挂职的干部,心里早就想明白了,去地方就是镀金,主要是去了解情况,学习,交朋友。没有哪个挂职干部会想着,自己去地方是给他们带去新的理念和思维,是去改造地方的生态,是去做一番大事业的。
就连去辽宁当书记的那位同志都要和光同尘,“与民同乐”,更不要说这些江浙粤的干部去东北只是担任一些微不足道的位置了。
体制内有一个特点: 越是落后的地方,当地人和干部的思维和思想越是固化和保守,态度也会越固执和自大;越落后,越自大。
这是人性。
一个人越是失败,他就越在意自己的面子和坚守自己内心的想法 。因为他已经没有任何其他东西可以支撑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只能通过固执和自大,才能自欺欺人地维护自己那可怜的自尊和自信。
所以,落后地区的大多数干部,他们内心虽然隐隐承认自己发展得不如东部地区,但他们是绝对不会认为,他们管理和治理当地的理念和方法,不如东部来的干部的。
东部干部开放、市场、自由等等这些思想理念,对他们来说,是不合时宜的,幼稚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此外,他们对这种来自发达地区,上面单位的任职干部,往往有一种隐隐的敌意。
这来源于他们的保守和封闭。落后地区大多习惯于在一种固定的、普遍性的文化和观念之下工作和生活, 他们很少被外来的因素打扰和影响 ,体制内的领导和干部们在这种环境中过得很舒服,很惬意。这时候来了一个和他们有着不同观念和文化的人,他们往往会担心这个人会打破这种舒适圈,会影响他们的利益。
所以, 他们都会带着一种陌生、观察、孤立、警惕,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外来者。 如果这位外来者表现出和光同尘的态度,与他们打成一片,他们就会觉得这个人懂事,也会慢慢接纳这个人成为他们的一员。
反之,如果这个人不懂事,不和光同尘,表现出不一样的观念和处世方式,甚至否定当地的文化观念,和大家作对,那大家就会孤立他,远离他,甚至会针对他,给他下套收拾他,直到这个人滚蛋或者进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