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文化印记
代表一个民族?
什么样的民族
具有如此璀璨的文明
而绵延至今?
“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网络传播活动主题宣传片震撼出炉!
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因为它有着,气吞山河的恢宏气度,和浩瀚无边的广博胸怀。
这种气度,体现在那些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中,也铭刻在那些极具民族特征的元素符号里。
它们是植根于这片广袤土地上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创造力源泉。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传承非遗,赓续文脉,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从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到2016年“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项目已达39个,位居世界第一。
从舌尖上的味道到指尖上的技艺,从民间文学到民族歌舞,从中华武术到传统医药,每一项传承的背后都饱含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蕴藏着我们的文化基因与精神信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过去,更属于现在与未来。
它来源于生活,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习惯,是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与源泉。
让我们一起去探寻散落在中华大地各个角落的文化珍宝,亲身感受代表中国的“最美非遗”、“最牛绝活”、“最诚匠心”,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推动非遗回归现代生活,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的大美、大善、和大爱!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延伸阅读---
我国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39个项目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第2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按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 表演艺术;
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 传统手工艺。
“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 ( 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 和振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关系如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杰作”(注:这里所使用的“杰作”一词通常也被笼统地译为“代表作”)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前身。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杰作(代表作)”的决议,提出了“杰作(代表作)”这一称号,并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杰作(代表作)”正式定名于联合国的文件中。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杰作(代表作)”计划,并先后于2001、2003和2005年宣布了三批共90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根据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优秀实践名册》,并于2008年正式启动,将2001、2003和2005年宣布了三批共90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并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公约》正式生效后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优秀实践名册》的申报和评审工作也是从2008年正式启动的,每年3月31日为当年项目申报的截止时间;每两年一个评审周期,通常在次年11月底和12月初召开的政府间委员会常会上进行最后审议,并产生结果。
委员会一向鼓励多国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不占名额。
截止2017年9月,我国共有39个项目列入以上三个“名录”/“名册”。
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7项,《优秀实践名册》共1项。
来源:中国青年网 民俗学论坛
欢迎订阅《中原文化研究》杂志
学术文章投稿:[email protected]
关注公众号:zywhyj或长按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