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宏高端智库
主要宣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评析当前市场和社会热点事件,重点领域改革重大进展及前瞻,以及建设高端智库成果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财宝宝  ·  连云港赣榆区-20250208223946 ·  3 天前  
楼主说楼市  ·  69㎡望江?白鹅潭席卷刚需市场 ·  3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范迪安:戏虽落幕,台还敞开 ·  3 天前  
财宝宝  ·  985,在单位里,基本是混不出来的。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宏高端智库

国宏学术|迎接“双创2.0”时代

国宏高端智库  · 公众号  ·  · 2017-10-12 17:38

正文

当前,我国“双创”发展模式正在从以商业模式创新和消费领域创业为主的“双创1.0”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生产领域创新创业为重点的“双创2.0”演进,“双创”的主体、领域、模式和成效等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特点。

随着“双创”的深入推进,“双创2.0”正在向我们走来。要充分认识到“双创2.0”对推动制造业提档升级和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意义,把握“双创”发展的新阶段、新趋势、新特征,加快营造有利于技术创业的制度环境,推动“双创”向生产领域纵深发展,更好发挥“双创”激发企业主体创造力和活力的发动机作用,助力产业迈向中高端。

“双创”进入2.0时代

当前,我国“双创”发展模式正在从以商业模式创新和消费领域创业为主的“双创1.0”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生产领域创新创业为重点的“双创2.0”演进,“双创”的主体、领域、模式和成效等发生新的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趋势、新特点。

“双创”领域更加聚焦。 “双创”领域正从发展初期的电子商务、本地生活、社交、游戏、旅游等互联网消费领域向信息、生物、技术研发等生产领域聚焦。从创新创业的重要“风向标”——风险投资额的变化情况即可发现这一发展趋势。2016年,互联网领域获得早期投资案例数同比下降47%,资金规模下降31%,而信息技术领域早期投资案例数、金额数分别增长83%和86%,生物技术领域分别增长120%和51%,技术型创业更受青睐,共享经济、信息经济、生物经济等新动能领域成为创业创新“新风口”。

技术要素深度融合。 技术创新成为“双创”核心牵引力,在推动创业繁荣发展的同时,还有效聚合资本、人才、数据等各类创新要素,促进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提高创新效率,有力支撑制造业提档升级、创新发展。如以“大物移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创新热点,不断嫁接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工业生产智能化升级,助力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催生教育、医疗、物流等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成果转化更为活跃。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积极推进,激励成果转化有了新办法,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走出“书斋”、走向市场。四川省率先在西南交大试点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极大释放科研人员活力,将沉淀的创新成果激发为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2016年完成168项职务发明专利分割确权,创办9家高技术企业,成果转化数量是过去5年总和的15倍。

与产业升级结合紧密。 “双创”正在从0到1的技术飞跃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从1到N的产业应用,带动产业加速升级。目前,“双创”与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融合程度加深,推动现代技术广泛渗透实体经济,促进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方式逐步推开,并有效打破传统行业界限,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使产业链、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引领产业升级新方向。

“双创”生态更加完善。 创业政策更加完善、创新主体不断涌现、创业要素加快聚合优化、创业环境显著改善,适宜创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加快完善。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等各类平台载体快速发展,具有“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创新创业平台蓬勃发展,有效提供多元化创业服务,支撑“双创”快速发展。

“双创2.0”对产业迈向中高端作用凸显

随着“双创”从1.0向2.0演进,“双创”在推动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附加值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有力支撑我国产业迈向中高端。

“双创”推动产品质量升级。 产品质量差距是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制造强国形成差距的最直接表现,是导致大量中高端消费“外流”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双创”具有鼓励创新、追求卓越的特征,有助于推动精工细作的“工匠精神”发扬,从而助推产品质量升级,解决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微观基础。在“双创”的大潮中,一些创新创业企业聚焦领域更加专注、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双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双创”在催生数量众多的新生市场主体的同时,在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创新效率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我国技术发展已经进入到“追赶、并跑、领跑”并存的发展阶段,以往单纯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发展模式和更多由政府主导培育攻克技术的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更多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一切创新资源,激发市场导向的创新,拓展“互联网+创新”等新模式,催生新技术的群体性突破。目前,新登记企业科技含量明显提升,独角兽和高速成长企业大量涌现,科技创新和技术创业成为投资热点,有效带动一批新技术突破。华为、中兴在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技术领域基本专利占全球20%以上,率先布局5G领域,大疆公司以新技术创造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柔宇科技成功研制出全球最薄的彩色柔性显示屏,海康威视、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公司在“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快速突破,引领细分领域技术和产业发展。

“双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双创”繁荣发展的领域主要是信息、生物、新能源等知识、资本密集的领域,一方面有助于催生这些领域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不少新创企业依托传统产业链派生出的智能化、个性化需求拓展发展空间,不仅发展了一批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更催生一批大数据、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领域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路径。

“双创”有助于提升产业附加值。 “双创”的本质是推动产业化、市场化的创新,具有和产业发展更为紧密联系的特征,能够促进科技与经济、创新成果与产业、创新项目与生产力等“无缝衔接”,是推动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提升的重要举措。双创成果具有原创性,一旦实现技术突破,就能快速占领市场,取得较大话语权和竞争主动地位,市场份额和产品附加值较高。成都极米科技专门生产替代电视的智能投影仪,产品虽然小众、但占全球份额超过50%。

深入推进“双创2.0”,助力产业迈向中高端

“双创2.0”作为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举措和抓手,既可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又可以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是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动能和新引擎。要聚焦制约创新创业的痛点和难点,持续推进“双创”,为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强大动力和有效支撑。

营造更有利于技术创业的制度环境。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和假冒伪劣产品的惩罚力度,切实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促进研究成果向应用技术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完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提高科学家、技术研发人员和职业技术工人的地位和工资待遇。进一步推动科技型创业,鼓励“双创”与“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紧密结合,促进龙头骨干企业发展研发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更多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探索政府创业投资容错机制,鼓励政府投向回收期长的早中期生产、技术类创新领域。

加快建设一批适合产业创新的平台载体。 在现有“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拓展区域、行业布局,加快建设一批新型创业创新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更大程度上释放创新创业活力。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贯通的众创空间。注重完善产业发展链条,打造一批融合产业链资金链价值链、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加大适应“双创2.0”需要的新要素扶持。 提升“双创”对产业迈向中高端的支撑作用需要大量符合产业提档升级的资本、技术、人才等新要素支撑。要拓展符合“双创2.0”与新动能发展特点的融资渠道,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更多依靠种子基金、天使资本、风投创投等提供多元融资支持。开展股权众筹试点,运用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发行票据和债券筹集资金。加强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引导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创新创业中心和高水平科研基地,引导更多技术创新要素向“双创”集聚。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拼搏精神的企业家、具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和从事先进制造的工程师与产业工人队伍,形成与“双创2.0”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梯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