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金融读书会
“金融读书会”是由在金融界不同领域工作的百余名专业人士共同义务编辑的金融专业领域公众平台。以“聚焦金融政策研究、促进金融专业交流”为宗旨,定位于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专业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金点睛  ·  2025年度展望、3Q24业绩回顾、3Q24 ... ·  2 天前  
鱼哥论道  ·  字少,事大! ·  4 天前  
鱼哥论道  ·  字少,事大! ·  4 天前  
雪球  ·  【前期人气股再度活跃 ... ·  5 天前  
东四十条资本  ·  “至少需要招聘90名投资经理” ·  6 天前  
东四十条资本  ·  “至少需要招聘90名投资经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金融读书会

罗伯特·希勒:美国人对经济的悲观已是长期趋势

金融读书会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6-04 07:06

正文

编者语:

2017年5月,美国10年期通胀保值国债收益率仅在0.5%的水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的解读是,人们对经济的悲观态度已经是一个长期趋势。另外关于如今的停滞现象,希勒认为是人们对技术迅猛进步而导致的大部分工作岗位将被取代的焦虑。敬请阅读。 

 

文/罗伯特·希勒(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

 

今年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十周年,全球经济正在曲折中走向复苏。但如果从美国10年期通胀保值国债(TIPS)的收益率来看,危机似乎并未远去。

 

2017年5月,10年期TIPS收益率仅在0.5%的水平,远不及2009年金融危机末期近2%的水平。通胀保值国债是美国财政部发行的与消费者价格指数挂钩的债券。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认为,人们愿意把自己的资金以如此低的利率锁定十年,表明大家对经济的悲观态度已经是一个长期趋势。

 

希勒在project-syndicate发表的专栏文章说,人们对经济持悲观态度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长期停滞”(secular stagnation)这个词汇的再度兴起。“长期停滞”指的是经济持续保持疲软状态。2013年11月,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在国际货币金组织(IMF)的演讲中提到了这个词,随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也用了这个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长期停滞”这个术语并不是萨默斯的发明。1938年12月,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在美国经济学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及这个词汇。根据汉森的解释,“长期停滞”的本质是“在襁褓时期已夭折的病态复苏、只能实现自我维持的经济萧条、会导致几乎不可克服的失业问题”。

 

汉森讲这番话的时候,1929年的大萧条快过去十年了,彼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打响。汉森预计美国经济的停滞将永远持续下去。第二年,二战爆发,停滞宣告结束。

 

汉森对于“大萧条”时期的长期停滞论是基于对美国人口出生率的判断。从1920年代末开始,美国出生率出现了大幅下降。汉森推断,出生率的继续下滑会使得经济停滞永久化,因为人们不需要在孩子身上花这么多钱,也觉得不必为未来进行那么多投资。

 

有意思的是,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人口平均出生率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也有所下降。不过,低生育率并不完全是危机导致的特殊结果,因为出生率的下跌趋势已经持续了近大半个世纪。

 

希勒说,尽管消费者信心指数稳中有进,金融市场波动也在降低,金融危机的阴影仍长期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人们还是担心那些罕见但后果严重的“黑天鹅”事件会随时发生。纽约大学教授在最新论文中指出,保持这些恐慌是有道理的,因为一旦不可思议的事件真实发生后,它是很难被忘记的。

 

对于当今的停滞现象,希勒本人的关注点在于人们对技术迅猛进步的焦虑。他说,技术进步最终可能导致大部分工作岗位被取代,造成巨大的经济不平等。

 

“人们对于未来的收入状况形成一种模糊的恐惧感,虽然这种恐惧在他们回答消费者信心调查问卷时未必会涌上心头,但是可能会导致他们更不愿意在今天进行消费。果真如此的话,他们可能更加需要低利率形式的刺激来保持支出。”

 

事实上,自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央行始终将短期利率保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即使在美联储最近的几次升息动作之后,美国的短期利率仍然不到1%。

 

希勒说,危机之后接踵而来的利好消息可能会一定程度上使人们的态度变得乐观,但并没有真正消除人们对于未来爆发新危机的恐惧。政府和媒体会用愉快的叙事来助推公众的乐观情绪,但是公众并无法确认。

 

自2012年以来,美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频创新高。1930年代大萧条期间也反复发生过同样的事情。从论文数据库中搜索1930-1939年间的新闻,能够找到10315篇带“新高”字样的文章,这些报道大部分都是关于经济指标的。1933年,在大萧条触底的那一年,达到新高的有:石油产量、小麦、黄金和商品交易所席位价格、烟草消费量、邮政存款和个别公司销售额或利润等。

 

希勒说,这些美好的报道可能让人们生出一些希望,认为总体局面正在改善,但并没有缓和他们对于可能遭遇灾难性经济事件的恐惧。这种不祥的预感弱化了激励措施的刺激效果,制约他们的支出。

 

“叙事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可以同时接受类似和矛盾的叙述,这其实并不矛盾。当人们想象灾难性情景时,决策者就必须对此采取行动。”(完)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2017年5月24日(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编辑:苏华清


温馨提示:现微信最新版本“订阅号”已实现公众号置顶功能,广大读者可点开“金融读书会”公众号,点“置顶公众号”键,即可将“金融读书会”置顶,方便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