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李银河
首发李银河的最新原创作品,重发李银河和王小波的经典旧作,报道李银河的社会活动,刊登社会学、性学以及有质量的时评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李银河

为爱鼓掌这件事,年轻人“不行”了!

李银河  · 公众号  ·  · 2019-03-09 09: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文 | 陈光

文章转自“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全文3743字,阅读需要12分钟


总有些证据指向这届年轻人“不行了”。


2018年爆火网络的《中国90后已经没有性生活了》一文提到,接受调查的18-34岁年轻人中, 43%从未有过性生活 。未满30岁的更有1/3未试过约会。


心理学公号“KnowYourself”针对3万多名“90后”性生活的调查则显示,超过42%的人从未有过性生活,与上述调查数据高度相似。其中,一半以上的“95后”尚未有过性生活(指与他人发生性行为),而1990年-1994年出生的人中,约30%尚未有过性生活。




国外的数据同样让人沮丧。


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珍·特温格在她的一系列期刊文章中指出,照目前状况发展下去,如今年轻人的性伴侣会比前两代人少。


现在20岁出头的人与“X时代人”(通常指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出生的人)同年龄时相比, 完全没有性生活的比例高1.5倍 。 15%的受访者表示自成年以来一直没有性行为。


在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的社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些数据背后,又藏着年轻人的哪些“难言之隐”?


渐退的“性趣”


“过去有很多禁忌,各种各样的压抑,使得大家有压迫就有反抗,整个社会都有尝禁果的心理吧。你不让我做,我非得要尝试一下不可。因为人被压得狠,可能显得性的冲动比较大。” 性学家、女性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对Vista看天下记者分析称。


与之相反,如果性不再成为禁忌,人们越来越能正视这个话题,这种冲动很可能就会随之减弱。


李银河


从201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18-29岁的年轻人中,几乎每六个男生就有一个毫无“性趣”,女生则是三个人里就有一个。其人数比他们的父辈多出两到三倍。


壹心理的研究证据则表明,生于上世纪80到90年代的年轻人和他们的父辈相比,发生性行为的频率有明显降低。出生于90年代以后的人中从未有过性伴侣的比例是“60后”的两倍(15%-6%)。


李银河透露,1997年以前,在国内,单身意味着不可以有性生活。“当时刑法上还有流氓罪,理论上,任何在婚姻之外发生的性关系都要判刑入狱的。”1997年取消流氓罪后,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单身与性不再严格隔绝。


“越往后越宽松,不再那么使劲压着。各方面都没什么压力了,大家反倒不想多做了。美国也是一样,经历了性革命后,大家的‘性趣’就转淡了。”李银河分析, “我觉得可能‘90后’,比起‘70后’或者是‘50后’,周围的压迫感没有了,怎么样都可以。”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的潘绥铭教授自2000年起率队,每五年进行一次“中国人的性生活与性关系”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他发现,在27-35岁的人当中,无论男女,有10%的人从来没有过性生活,女性增幅远高于男性,且还在飙升。


其中,文化程度越高的女性,无性的人越多。一方面,受教育越多、年龄越大,越有各种各样的顾虑、衡量、恐惧;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越高,能在一起交流的人其实也相对变少了。


多项网络调查也显示, 工作压力大、快节奏的生活、不愉快的性体验、高成本的支出,隐私空间的缺失 等因素也妨碍年轻人进行性生活。



“在没办法保证生活和工作都能稳定的情况下,性欲什么的都得往后排。我现在基本上一点欲望都没有,只想好好工作,给自己的未来铺一条平坦点的路。以后会不会有想法也说不准,或许在前途有了保证的情况下才会有想法吧!”一位接受调查的“90后”说。


当然,把生活和工作双重压力当作借口的说法可能显得有些牵强。毕竟大多数人都需要工作,但大多数人也都需要恋爱关系或者性生活。


而在多重不利因素之下,影响年轻人性生活频率和质量的一个核心原因,恐怕是对现实中亲密关系的疏离。


费时费力 的亲密 关系


“2015年的时候,大家还在说一夜情,可是现在变成约炮了。一夜情好歹还有点情的成分,这个约炮已经一点都没有了,我们以后调查都不知道怎么办了。”潘绥铭接受《每日人物》采访时说。



“渴望与人相系,却更恐惧被就此绑死。害怕孤单,所以找人同行,但新的不安却从别处涌现。在液态的爱里,我们一次一次地聚合,一次又一次地分离。” 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液态之爱》里如此描述年轻人感情生活中的纠结状态。


中国的年轻人们无疑也受到了影响。


一方面,他们想要享受恋爱关系里的亲密,又害怕彼此互相束缚。多项调查和个案分析显示,年轻人没有“性趣”,很可能和他们没有亲密关系相关。有受访者表示,自己无法接受亲密关系,但也不愿意只有单纯性的关系。



这一矛盾看似不难解决——只需找到合适的人,与其建立恋爱关系,并顺理成章开展性生活即可。然而,现实中爱一个人并不容易。


“其实这个东西(恋爱关系)从来都是挺费神的,”李银河认为,“(恋爱)需要各种与人交往的技巧,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费神、费时、费精力,还费钱。你要一个人过的话没这些事。比较偷懒的人,或者比较笨的(人),他就望而却步了。”


性教育、恋爱经验的缺失,也无时不在影响年轻人建立亲密关系。


在美国西北大学的“婚姻入门”课上,一位女性说,她拥有高等学历的白领父母不鼓励她在上高中时恋爱,怕让她分心。到了研究生,她都很难改变这种态度。“我现在需要完成学业,然后找到一份工作,我要做这做那,然后再考虑恋爱。但等到30岁了,你还在问自己:什么是爱?恋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一感觉,不少中国年轻人也有共鸣。中国的性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时期的“早恋”经常受到来自家长和老师的阻力。



另一方面,社会对多元生活方式的尊重和接纳,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单身。


李银河分析,过去在中国文化中,独身是非常不好的,社会对一个人的期望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上世纪80年代的数据显示,当时全国只有3.8%的人终身不婚。到了2015年,国家民政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单身男女人数已近2亿,独居人口上升到了16%。



更多人开始认同,婚姻不一定是适合每个人的选择。

“这(独身群体)里头肯定有一批爱无能,他们就是没这个能力;有一批人是没这个冲动;还有一批人可能就是贪图安逸,像宅男,宅女,就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些人喜欢这种生活方式。”李银河记得,一位年轻人和她聊天时说到,他和周围朋友都是能不结婚就不结婚,能不生孩子就不生孩子,因为不想让自己的生活水平因此下降。有时候没办法了,被父母逼得没办法就结个婚。


其实不止是中国年轻人。关于性,环球同此凉热。


被干扰的性


去年底,《大西洋月刊》发布了“美国缘何陷入了性萧条?”一文。报道称,美国年轻人开始性生活越来越晚。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青少年风险行为调查发现,从1991年到2017年,有过插入式性交的高中生总体比例从54%掉到了40%。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青少年性行为的推迟可能是更广泛意义上对身体亲密关系持退避态度的第一个迹象,并且这种退避会一直延续到成年期。


“英国性态度和生活方式全国调查”在2001年称16至44岁的人平均每月有超过六次的性行为。到2012年,这一频率下降到不到五次。同时,非单身的澳大利亚人从一周平均有1.8次性生活掉到1.4次。芬兰研究则发现,年轻人性交频率下降,而同时自慰率在上升。


在亚洲,日本成为了社会少性问题的经典案例。《大西洋月刊》透露,在2005年,年龄在18至34岁之间的日本单身人士中有三分之一是处子;到2015年,这个群体增加至43%。与此同时,表示不打算结婚的人群比例也有所上升。



文章分析,经济压力、焦虑、脆弱的心理健康、抗抑郁药物的广泛使用、睾丸激素水平的下降、交友软件、选择无力、无所不在无所不管的父母、立业当先的态度、智能手机、缺觉,肥胖等一系列当代困境几乎都会导致性欲下降。比如,睡眠不足会强烈地抑制欲望,而睡前看手机这样如今常见的行为恰恰会危害睡眠质量。


“如果不是一回家就开电视刷手机,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性生活。”一个女孩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表示。马尔科姆·哈里斯(Malcolm Harris)在他的著作《如今的孩子们:人力资本与千禧一代的造就》中表明了类似观点,“超越接吻的阶段需要一些闲工夫,但如今的孩子有太多事情要做。”


此外,网络上随处可见的色情内容也足以让年轻人“性脱敏”。有研究显示,当人们越多观看色情片,越经常通过自慰的方式获得性高潮,在真实的性生活面前就格外难以有性唤起。



Tinder是国外的一款手机交友APP,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每天“推荐”一定距离内的四个对象。假如用户和推荐对象互相喜欢,就可以互发消息,组织线下见面。


Tinder虽然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但其实通过该平台线下见面的比例并不高。很多用户只把使用app当成一种消遣、游戏,对见面没抱多大期望。


当然,这样的线上交友很难让人产生更多愉悦,一位自称自愿选择戒断的app用户说:“玩了一段时间后这就跟擅长玩消除泡泡的游戏一样。我能拿高分很高兴,但是我到底有啥成就了?”


但不可否认,这些“干扰因素”的出现不断改变着年轻人的交友模式。在当下,想要通过见面,来发展一段缓慢悠长的关系,反而显得不合时宜。



“人性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不能用正常或不正常来评价。” 谈及如何看待年轻人性生活频率下降时,李银河认为。


她举例,过去一个人要想不结婚,会受到来自各方的非议——长得丑、穷、失败。“现在这个压力统统降下去以后,就比较符合人的自然状态了。我觉得时代提供了多种选择,有的人就这么选择了,你怎么能说他们这些人不正常呢?”


面对单身的,还在追求幸福的年轻人,李银河给出了建议:


“怎么高兴怎么活。”


-END-



商务合作

邮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13391705403

微信: aijun505



点击关键词,获取往期内容

同性恋与艾滋病 / “同妻” / 代孕

贞节牌坊 / “下流社会” / 单身生活 / 性的斗争

性交频率 / 性高潮 / 女性自慰

婚外恋 / 家庭暴力 / 感情与性的关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