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4日,蜗牛(北京)景区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军,在北京蓝调庄园参加了“2017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第三届智慧旅游与营销年会暨中国5A景区网络口碑指数发布会”
,并就智慧景区的相关话题与到场嘉宾进行了圆桌讨论。
在圆桌论坛中,马军分享了九寨沟建设智慧景区的经验与蜗牛对智慧景区未来的展望:
自1999年长假以来,九寨沟游客人数从之前的20万涨到82万,2001年突破100万大关。九寨沟的门禁系统受到若干次冲击,因此景区启动了网络预约售票。当时九寨沟旅游市场以团队为主,导游携带大量的现金出行很不方便,于是九寨沟率先在全国景区开通了电子商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游客的快速增长,景区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管理压力,比如,集中排队购票的问题。2011年九寨沟实施了自助售票机分散售票举措,有效的缓解了排队购票的问题。2013年发生的102拥堵事件,对景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九寨沟痛定思痛启动了旅行团队全面网络预约售票。这样虽然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游客排队入园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之后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就是分时入园。分时入园是通过网络预售的方式,让游客自由选择入园时间,这样不仅方便游客出行,也有利景区管理。比如,9到10点景区入园人数是8000人,即可得知景区需要多少车辆与人员来匹配相应的服务,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景区的管理。
九寨沟的经验
2005年九寨沟在建设部科技司的领导下做了
“数字九寨”
的示范规程,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把院校的先进的科技与理念应用到景区。比如,指挥中心,通过监控对讲机结合实现集中实时指挥,这个过程中景区采用了GPS调度系统。这个技术在当时非常的前沿。同年景区的游客突破200万,拥有350多辆车,通过GPS在地图上实时调度非常方便。但是,因为山区地区高耸对信号有3-4分钟的延迟,而有些站点之间距离也就5-6分钟,指挥不及下一辆车可能已经到了。这样会影响总体的调度。所以,一个技术应用于实践之后才能看到效果。
2010年,九寨沟就启动了智慧景区产学研联盟,建设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之前使用RFID技术测试,比如,一个景点2000多人,在实验室进行游客实时统计的效果达到96%,但是,实际当中只能达到63%。景区内游客量不能实现统计,服务的厕所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这也就失去了深入应用的意义。之后,九寨沟采用视频分析抓取面部识别码来实现游客统计。目前已达到83%,效果显著。后来,通过移动通讯的差分定位技术,效果可以达到98%。信息化的建设就是摸索中前进,在实践当中找到适合这景区的应用。九寨沟也做了官方APP,但发现APP下载量并不大。出行的游客更多使用的是微信,而不可能去一个景区就要下载一个景区的APP。
全域旅游
2014年九寨沟的营销工作中也涉足了全域旅游,以整合当地的产业链资源为核心,打造相应组合产品的方式,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例如,每个月组织两到三次的抢票活动,这个票不光是周边景区的门票还有交通沿线的优品质酒店、餐饮、娱乐组合的票劵。每一次活动都吸引50多万的粉丝参加,实现了景区游客红利的最大化。2015年九寨沟的游客人数达到了509万,而这509万游客就是周边景区及关联商户最好的二次营销平台,这样营销成本是最低的、效果是最好的。通过这两种手段,九寨沟横向对区域周边景点联动,纵向对产业链商户整合进行了有效探索。
最近,蜗牛(北京)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挺,提出了
“消费服务控制管理”
的观点,就是通过电子支付按需预售消费型服务,并提前实现其服务资源的配置与有效调度的过程。游客的全游程服务,10%是资讯信息,剩下90%的都是消费型服务。消费型服务什么最方便?肯定是
电子支付
。但旅游领域的电子支付最便捷的方式是移动电子支付。所以,关于电子支付,蜗牛考虑的是以移动电子支付为抓手,推动景区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倒逼管理的到位,打造产品的营销组合链,创新构建
“景区1+N”
模式。从心理账户角度分析,游客最信任的就是景区,景区推荐的关联产品对游客来讲,也是最得到游客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