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喜悦家人
爱人,爱家,爱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界  ·  JAMA:美国有近90%成年人患CKM!中国 ... ·  昨天  
Clinic門诊新视野  ·  探索 | ... ·  昨天  
医学界  ·  女护士跪求患者原谅,只因拔针出血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喜悦家人

你的“高配思维”,暴露了你贫穷的根源

喜悦家人  · 公众号  ·  · 2019-04-08 19:28

正文


壹心理创作者 | 曜珏

壹心理-人生的重要命题在这里找到答案



01.

毁灭幸福感的,不是没钱,

而是“高配思维”



朋友吐槽,刚发了工资,就没了。


我问,怎么回事?

她说,都拿去还花呗了。


工作三年,月薪过万,一分没存。


上有房租贷款,下有宠物要养。


5 号交 2000 元房租,

15 号还 1500 元白条,

19 号还 4000 元信用卡。


为什么要还这么多?她说,工作都这么憋屈了,干嘛还要委屈自己?


所以,月光的她,入手一万多的 iPhone Xs ,又买了 2000 块护肤品。


与大多数人一样,她觉得,高质量的生活是努力花钱对自己好。


这种“高配思维”,正在悄悄绑架年轻人的自由。


《2018年白领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 指出, 21.89% 受访白领处于负债状态,月光,穷忙,无存款。


更可怕的是,被远超当前经济能力的消费欲望绑架后,越来越多人不计后果,不择手段,直到走投无路。


2016 年,装满女大学生裸照的10 G 文件包,将“校园贷”这颗毒瘤炸出水面。


2017 年 ,现金贷平台用户量迅速增长,市场规模高达5万亿。


2019 年,315 晚会曝光 “714高炮”。砍头息,短周期,高利息,却是无数人饮鸩止渴的安慰剂。

写这篇文章时,我挺后怕的。


因为我也曾经被 “高配” 的错觉欺骗过,总觉得要舍得花钱,对自己好一点。


你现在喜欢不买,不然等四五十岁才来买吗?


结果,背上几万欠款之后,从此告别安全感——连没有发展前途的工作,都不敢辞。


我们以为,花明天的钱,可以完今天的梦,没想到,让梦破灭的,恰恰就是过度消耗明天的钱。


为什么我们会变得如此疯狂?



02.

为何我们会被“高配消费”绑架?



高负债会让人失去自由和幸福感,可很多人却往往沉迷于“高配人生”的幻想中。


因为, 我们的价值,一直都在被消费定义。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 《等一等,互联网》


24 岁小何,成绩优异,985大学毕业。


农村出身的他,吃肯德基曾是最奢侈的享受;见到大城市丰富的物质生活后,他有点迷失。


于是,他去买最新大厂旗舰手机,去旅游、买车,多有面子。


然而,一度因为资不抵债的高配生活,欠下一二十万债务。


现在,他是吐鲁番某小学语文老师,月工资 3000 ,苦苦存钱还债。


他还想读书,考研,改变命运,可是,“30岁前,我的人生不属于我自己。”



小吉,22 岁, 211 大学辍学,挣钱还贷。


读书时,他嫌南方的宿舍太热,没有空调。


于是,每个月花 1000 块在校外租房,生活过得比同龄人滋润几百倍。


作为一个学生,这本不是他能承担的生活,但,他继续借校园贷,结果欠债 3 万,连本带息要还 5 万。


他说了一段话,让我很震惊。


“我不恨那些平台,没有他们冒风险继续给我借钱,我就没法还清钱。”



我觉得挺悲凉的。


因为,“面子”让越来越多奢侈品,成为必需品。


亚当·斯密在 《国富论》 中写到,

麻衬衫不是生活必需品。


可如果一个上班的人不穿麻衬衫,别人会嘲笑他穷到丢脸,脑子有问题。


如果你缺了这种证明身份的象征,没有人会觉得你值得尊敬。


而当年的麻衬衫,是现在的化妆品,手机,名牌衣服,是一切非必须,却又令人享受的商品。


你周围的同龄人,口红一买12支,人手一个 Lv 包, 5000+ 的手机耳机电脑,一年换几次。


而你不化妆,不搭配,不消费,没 AJ ,过着“低配人生”,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很多人说,跟风消费是种虚荣。


但很少人关注到虚荣背后,是过低的自我价值感,是对得到他人赞美、嫉妒、关注的渴望,阿兰·德波顿将此称之为 “渴望世界之爱”


因为内心认同 ”别人关注我时我才有价值“ ,所以买了很多附加值的东西,期望别人”羡慕自己“。



于是,“买”好像真的就能解决一切烦恼。


我们用买多少口红,来衡量男友爱情重量。


我们用买超贵的令自己心动的商品,来对抗工作挫折,生活空虚。


我们用买给自己多少东西,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和格局。


如果买一件东西不够爽,那就买两件。


其次,社会比较让补偿性消费,成为了填补空虚的万能药。


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社会比较。


人们借助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确认自己的属性定位。


这个过程隐含着“被肯定”的情感需求,但越是向上比较,你的自我评价就会越低。


2010 年,行为管理学教授 Niro Sivanathan,找来 150 名 20 岁左右的大学生,做了一项实验。


首先,学生们要一项测试:拿到一份文字材料,快速把上面单词里的元音字母划掉。


他告诉其中一部分人,你成绩实在太差,排名垫底。


接着,这群感到受挫折的学生,看到一张专业摄影师拍出独一无二照片时,购买意愿比那些被告知评分良好,或认为“这只是普通照片”的学生高很多。


Niro Sivanathan  认为,当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人们会有更大的倾向,通过消费奢侈品来挽救自我危机。


本来,买不起就是买不起,只能徒增烦恼。


可是,

有人已经在学校厕所门后,帮你写好一片片无抵押放贷的联系方式;

社交 APP 和输入法,植入了多如牛毛的借贷广告;

每天 xx 金融, xx 借贷都给你发短信:您已成为优质客户,最高可借50 万。



被社会价值观裹挟的同时,为了逃避焦虑,我们开始超前消费,却没想到,超前消费,往往会带来双倍焦虑。


我们不能判断物品本身的功能性价值了。


我们忘了,它们本来不过是一部手机,一支口红。


最后,我们都活成了别人为我们定义的,“理想的样子”。



03.

如何避免一步步掉入高配思维的陷阱?



在这个高焦虑的时代里,拥有过好“低配人生”的能力很重要。


低配人生,并不是衣衫褴褛,也不是随便找份工作混口饭吃,更不是浑噩度日。


它是指, 你能正确判断自身消费欲望,不依靠外在的消费,来堆砌金玉其外的生活。


德国心理学教授迈尔思说,年轻人至少要拥有三种金钱能力:


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

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

了解匮乏与金钱局限的能力。


我认为, 最重要的是,学会处理自己的物质欲望。


当所有人都在给生活做加法时,也许我们可以做减法。


艺术家洪浩,拍过一系列作品:《我的东西》。


12 年来,他每天记录自己买的日用品。


衣服,饮料瓶,碗碟......密密麻麻,数量惊人。


他反思,以前物质匮乏,快乐却不少见;现在,快乐好像只能从物质、消费上找到。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拥有那么多东西?


离开这些,我们还能生存吗?



想起知乎上有位女生,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以前,她疯狂沉迷购物。


最夸张的时候,每天同时下单十几件衣服。


衣柜里塞满数不过来的各种毛衣包包,同一款不同颜色都有好几件。


工作了好几年,还是一分积蓄都没有,毕竟月薪 2000 ,每月要还 5000 。


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这样不行。


她开始扔东西。


跑步机卖了,不用的乐器卖了,扔了几十种锅碗瓢盆,扔了两张床,一个衣柜,多余家具......


为了不让自己买着买着又回到原点,她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个东西是必需品吗?我确定要买吗?


每次处理掉膨胀的购物欲望,就有多一份踏实的幸福感。


她不再对各种商品产生强烈的消费冲动,把更多的精力,放回自己的内心。


最直观的体验是,因为断舍离省下的钱,都够在老家付首付。


武志红曾说,面子心理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 “虚体自恋”。


与虚体自恋相对的,是 “实体自恋”


真正滋养实体自恋的东西只有两个: 我投入地去爱,我投入地去工作,我投入到喜欢到的事情里。


这样,你才可以感受到自己稳稳踩在大地上,才可以从容地观察自我,观察别人,包容那些不好的感受。


真正的自我价值,只能来自于内在, 再怎么追求外界的关注, 你也无法从物质上获得真正的价值。


干脆接纳那种“一无是处”的无力感, 坦然接受有些东西自己买不起的事实, 正视自己目前的状态, 别再过度抬高自己的欲望,会如释重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