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招商军工研究
招商证券军工行业研究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柳州晚报  ·  最新!国企回应:不存在违规操作! ·  昨天  
中国电信  ·  一大波“黑科技”重磅亮相国家博物馆! ·  2 天前  
中国能建  ·  不好意思,百亿男主哪吒被拦下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招商军工研究

【招商有色&军工|深度报告】楚江新材(002171):内生外延并举发展,打造军民融合新材料龙头

招商军工研究  · 公众号  ·  · 2020-03-25 22:23

正文

重要观点

1、 铜板带量价齐升。 公司是国内铜板带龙头,国内的市占率稳步提升,预计 2020 年有望成为全球龙头。2019 年铜板带产量 19.5 万吨,国内市占率 10.4%。受益于公司产品结构升级、成本管控和行业集中度提升等原因,公司铜板带单吨毛利从 2015 年的 1130 元提升到 2018 年的 3074 元。


2、 优势明显,产能持续大幅扩张。 公司在铜板带领域竞争优势明显:(1)废铜利用技术高,利用比例为行业最高,废铜价格低于精铜;(2)营销模式优势;(3)规模化优势等。按照目前的产能规划,预计公司在 2023 年铜板带产能达到 35.5 万吨(增长 78%),铜导体材料产能 65 万吨(增长 183%),精密铜合金线产能达到 6 万吨(增长 50%)。


3、 铜板带受益 5G 拉动和需求升级。 受中美贸易摩擦和经济增速放缓影响,2019 年国内铜板带产量 187 万吨,同比增长 1.08%。铜板带主要下游集中在电子、通讯、汽车、电力等工业领域,未来伴随 5G 投资兴起,铜板带需求增速有望提升。制造业升级推升高端铜板带,楚江新材高精度铜板带占比提升,有望提升单位盈利能力。


4、 公司积极外延式发展,布局军工材料领域。 公司 2015 年收购顶立科技 100% 股权进入高温热处理领域,2018 年收购江苏天鸟 90%股权进入碳基预制件及碳纤维织布领域。实现了碳纤维产业链中下游加工领域的部分闭环,配套融资。江苏天鸟承诺 18-21 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 6000、8000、 10000、12000 万元


5、江苏天鸟是是碳基预制件行业重要参与者 江苏天鸟主营业务可分为碳基预制件(约 90%)及碳纤维织物(约 10%) 两大类,碳基预制件可进一步细分为碳刹车预制件、航空航天用碳纤维预制 件及碳纤维热场材料预制件。公司碳刹车预制件产品是国内领军者,受益于航空机型迭代驱动增长,同时在高铁领域替代市场潜力广阔


6 、盈利预测和 投资建议: 预测 2019-2021 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64、5.54 和 6.48 亿元,对应估值 24、20、17 倍,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A”评级。

风险 提示 铜价大幅波动,行业竞争环境恶化,下游需求低于预期。


公司发展沿革


楚江新材创立于 1999 年,总部位于安徽省芜湖市,2007 年 9 月在深交所上市(股票简称:楚江新材,股票代码:002171)。公司注册资本 13.3 亿元,总资产 82 亿元,净资产 56 亿元,员工 6000 多人,总占地面积 2000 多亩。公司是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 500 强。

公司专注于材料的研发与制造,业务涵盖先进基础材料和军工新材料两大板块,在安徽、上海、广东、江苏和湖南设有生产和研发基地,包括精密铜带、铜导体材料、铜合金线材、精密特钢、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高端装备及新材料六大类产品。其中:精密铜带年产能超 27 万吨,位居国内第一,向全球第一迈进;铜合金线材、碳纤维预制件、高端热工装备均位居国内龙头地位。


公司近年来业绩平稳增长。2018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1.07 亿元,同比增加 18.68%;归母净利润 4.09 亿元,同比增长 13.30%。根据公司 2019 年业绩快报,期内预计实现收入 170.27 亿元,同比增长 29.91%;归母净利润 4.66 亿元,同比增长 13.94%。

从收入构成来看,公司 15 年开始进入军工材料领域,目前传统的铜板带等相关业务仍然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以2018年收入统计,公司传统铜业务占到收入的98%以上。但公司军工材料业务盈利能力较强,毛利占比接近 10%。同时 19 年公司碳纤维复合材料业务开始加速增长,带动军工材料业务占比提升,以 2019 年半年度收入统计,军工材料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3.31%,毛利占比提升至 19.58%,军工业务占比逐步提升。

公司各项业务毛利率基本保持稳定,传统业务中毛利率相对较低,但核心的铜板带业务基本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而随着近年来公司高毛利率的军工材料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在不断改善。同时公司重视研发,研发支出占比长期保持在 2% 以上。


铜板带国内龙头,市占率持续提升


公司金属产品主要包括精密铜带、铜导体材料、铜合金线材、精密特钢,主要盈利源于铜合金材料。2018 年公司铜板带收入 65 亿元,收入占比 50%;2018 年毛利 6 亿元, 占比 58%。

由于行业集中度提升、产品升级和成本管控等原因,公司的毛利稳步提升。

公司在铜板带领域目前处于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位置。全球第一的公司是 20 万吨,公司 2019 年产量 19.5 万吨,国内市占率 10.4%,相比去年略有提升。2020 年预计为 22~23 万吨,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公司未来目标 25%至 30%市场份额。

铜板带材是在所有铜加工材里,工艺限度最长、难度系数最高、附加值最高、品种最多、应用面最广的品种,也是目前大品种里中国还没有成为全球第一的品种。


公司在铜材方面,已深耕 20 年,具备了独特的盈利模式和竞争优势:(1)回收铜成本优势;( 2)营销模式优势;(3)规模化优势等。


公司回收铜的利用比例在同行业里是最高的。回收铜价格长期低于精铜 1000-2000 元每吨,而铜板带的加工费仅 4000 元左右的水平,回收铜利用比例提升可大幅提升盈利能力。回收铜属于非标产品,回收铜含有多种元素,利用回收铜做出高质量的产品具备较高的技术难度。公司废杂铜综合利用技术水平行业第一,“废铜生产高精密铜合金产品资源化处理技术”获得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拥有 1 个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废铜再生利用)行业技术中心,拥有 1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回收铜的应用主要靠利用技术,整个运营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以及回收的渠道的管控能力。因为管控能力决定了回收的数量和质量,产品的技术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在质量过硬的前提下降成本,运营管理的能力,精细化的程度决定了每一个批次的合格程度。公司多年深耕的运作,回收铜利用技术迭代升级,不断的优化,同行里面遥遥领先。

独特的营销模式优势。公司把办事处或者营销网点设在了每一个工业重镇,深入到客户集群相对比较多的地方,从而提升获取订单的能力、售后服务的能力,满足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的能力。全国的 33 个营销平台,细化行业分类,建立客户档案,分行业竞争,做到前二名,积小胜为大胜;服务响应快:能够 24 小时快速解决客户订单、产品质量等服务问题,具备门到门的交付能力。有色大宗商品企业是生产驱动型的,而公司是订单驱动型的。这决定铜板带加工高端制造行业,而不是一个周期性行业。


规模优势。公司产品具有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交货快等特点,在细分行业深耕细作,各类主打产品的品质和综合竞争力市场领先。公司产能利用率一直保持在 100%以上,制造成本优势明显。


铜合金线材产量也是国内第一,目前做到了 4 万多吨,下一步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品质和规模。


板带和线材均为定制化产品,需要下游的认证,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认证壁垒和管理壁垒。因为铜单价较高,铜加工业务形成了较高的资金壁垒。

铜导体材料方面,公司在 2018 年入股了鑫海高导,到 2019 年完成了并购重组,2019 年铜导体在 2018 年的基础上产能整体翻倍的。

-

1、

产能大幅扩张


公司 2019 年铜板带产能 20 万吨,铜线材产能达 4 万吨,2019 年公司收购拥有 13 万吨铜导体产能的鑫海高导,加速铜导体材料布局。


公司 2017 年通过定向增发募投的 7.5 万吨高精铜板带产能于 2019 年年底开始投放, 12 万吨铜导体材料产能预计将于 2020-2021 年陆续投放。


2020 公司 18.3 亿元可转债募投项目包括 8 万吨高精铜板带产能,26 万吨高品质铜导体材料产能,4 万吨高端细线产能以及 2 万吨高精密铜合金线产能,合计扩充产能 40 万吨。


按照目前的产能规划,预计公司在 2023 年铜板带产能达到 35.5 万吨(增长 78%),铜导体材料产能 65 万吨(增长 183%),精密铜合金线产能达到 6 万吨(增长 50%)。


2、

铜板带行业——受益 5G 拉动和需求高端化


受中美贸易摩擦等负面因素影响,我国2019年铜板带产量187万吨,同比增长1.08%,占到我国铜加工材产量的 10%。如果算上铜排板,则合计产量 358 万吨,占到铜材产量的 20%。

我国铜板带在中低端领域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高端领域正在崛起,出口也将成为我国铜板带的销售方式(包括海外建厂)。全球铜板带产量约 540 万吨。正常情况下,全球铜合金带材的需求增速约 3%左右,国内增速稍高(5%左右)。

铜板带材属于铜材中的重要高端品种。铜及铜合金板带材是铜加工材的重要品种,是《中国制造 2025》“工业强基”工程中大力发展的关键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各个高新领域。特别是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铜及铜合金板带材,尤其是高精度板带消费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铜合金板带主要产品为黄铜带和磷青铜带,估计黄铜板带的产量能占到整个铜合金板带的 55%,磷铜板带的产量占到 30%左右,其余 15%为白铜带和其他铜合金带(2016 年数据,粗略测算)。

依据强度和需求分布,铜合金板带主要有以下几类:

从终端需求来,下游主要集中在电子、通讯、汽车、电力等工业领域。5G 基建持续加码,铜板带总量需求会有显著提升。

我国铜加工行业经历了三个阶段,目前进入了以 C7025 为代表的高性能材料阶段。 满足通讯、电子和汽车等行业的需求升级。但在高端领域我们每年仍需要大量进口,每年的进口量约 13 万吨。



3、

竞争格局——国内质量提升空间大


国外的铜板带生产商有,德国威兰德(德国)、日矿金属(日本)、日本同和金属和美国奥林(已经被威兰德收购)等。因为中国的中低端产能竞争力较强,国外主要以高精度和高性能铜合金板带为主。


维兰德创建于 1802 年,是当今全球最大的铜合金材生产商。集团总部位于德国乌尔姆,拥有员工 6965 人。产品主要包括铜及铜合金板带、管、棒及部件,年产能 30 万吨。


日本铜合金板带 2018 年产量 27 万吨,应用主要集中在:(1)半导体引线框架,蚀刻类型的;(2)汽车连接器;(3)低插入力回流镀锡工艺;(4)手机用锡青铜、科森合金、钛铜、铍铜。需求好转和汽车电子的增长,日本企业开始了新一轮的投资。日本企业看好的下游: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等新兴行业对半导体和传感器等。这些下游会长期推动高性能铜板带材需求。


日本主要公司产量如下:

神户制钢:月产量 4700-4800 吨,其中用在电子领域的铜板带产量占比 97%,独家发明的合金牌号产量占比 75%以上。

三菱伸铜:产能 4500 吨/每月,产量 4000 吨/每月。并购 YAMAHA(600-1200 吨/每月),其中 C7035 100-200 吨/每月,7025 300 吨/每月,C194 100 吨每月,钛铜 100 吨/每月。

JX 金属(日矿):产能 4000 吨/每月,其中锡青铜 1700 吨/每月,洋白铜 100 吨/每月,镀锡黄铜 200-300 吨/每月(准备放弃),科森合金 300 吨/每月,钛铜 300 吨/每月;另有 NKC164、NKC388、高强度 NKT322 和高导电 NKT180。


国内产能集中度日益提升,且处于中低端向高端转型的重要节点。


  外延发展,布局军工材料产业链  


1、

顶立科技是我国热工装备行业领先者


顶立科技是一家以新材料产业核心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为基础,并专业从事相关智能热工装备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和提供相关技术服务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湖南省国防重点实验室”、“湖南省工程实验室”、“湖南省新型热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攻克了长期制约我国热工装备及新材料领域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先后主持或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专项 14 项;主持起草国家和行业标准 6 项;拥有专利近 400 余项,其中发明专利 200 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13 项,其中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中国有色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湖南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完成科技成果鉴定(科学技术评价)19 项, 其中 10 项“国际先进”。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热处理行业协会统计数据分析,全国热处理相关设备制造企业约 1,200 家,规模以上企业(年收入 2,000 万元以上)有 100 余家,年收入 1 亿元以上的较大规模设备制造企业约 10 家左右,企业规模集中度低。目前,高端热处理设备市场主要由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占据,约占市场规模的 1/3,科研院所以及国有转制企业、民营规模企业在中档热处理设备市场具有优势,而其他大量小规模企业在低端传统热处理设备市场寻找生存空间。顶立科技是国内为数不多进入高端市场、实现进口替代的企业之一,销售规模、技术水平、盈利能力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纵观全球,在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中,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大国正在对本国军队进行现代化改造,以缩小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恐怖主义和地缘冲突预计将继续在中东地区持续。北美和西欧等国家在经过数年的军费缩减后重回军费扩张通道,不断增加的国防支出预计将在未来十年为全球军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商提供更多机会。

公司主营业务为热工及热处理装备,下辖碳陶热工装备、真空热处理装备、粉末冶金装备、环保热工装备等。主营业务与江苏天鸟具有较高协同性,实现碳纤维织布到热处理的产业链闭环。


2、

收购江苏天鸟进入预制件及织物赛道,受益于复材业务高速增长


公司 2015 年收购顶立科技 100%股权进入高温热处理领域,2018 年收购江苏天鸟 90%股权进入碳基预制件及碳纤维织布领域。实现了碳纤维产业链中下游加工领域的部分闭环。

江苏天鸟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7 年,占地面积 95000 平方米,生产用厂房及配套建筑面积 48000 平方米,是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民营高科技企业、江苏省复合材料学会理事单位、国内大型产业化生产飞机碳刹车预制件的企业、国内大规模的碳/碳复合材料预制体生产企业。


公司承担着国内所有生产飞机碳刹车盘单位的碳纤维预制件供应。天鸟公司历经多年努力,研制成功的准三维立体碳纤维预制体制备技术,是碳纤维应用领域的一项重大技术创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核心技术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拥有全部知识产权。2004 年,碳纤维准三维立体预制体技术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近年来,天鸟公司在优化碳纤维整体准三维立体织物预制件的基础上,研究创新了碳纤维多项织造技术,所形成的集成产品,在航空、节能减排、新能源领域已赢得广泛市场。

江苏天鸟主营业务可分为碳基预制件(约 90%)及碳纤维织物(约 10%)两大类,其中以碳基预制件为主体,对其可进一步细分为碳刹车预制件、航空航天用碳纤维预制件及碳纤维热场材料预制件,各项业务可再一步细分为飞机及高铁碳刹车预制件、耐烧蚀及热防护材料用途碳/碳复合材料,光伏设备碳/碳热场材料等。

1、碳刹车——航空机型迭代驱动增长,高铁替代市场潜力广阔


碳刹车是指飞机上利用碳/碳复合材料作为飞机刹车盘的刹车方法,相较传统的以粉末 冶金摩擦材料等金属的钢刹车(金属陶-钢复合材料),碳刹车具有如下优势:


1、材料的密度小,可显著减少刹车盘的结构质量:

碳/碳刹车盘的密度为 1.5~1.9 g/cm3,钢的密度为 7.8 g/cm3,金属陶瓷摩擦材料的密度为 4~6 g/cm3。与钢刹车相比,采用碳/碳刹车可使飞机有明显的减重效果:

2、 材料耐磨性优异,刹车盘使用寿命长

飞机刹车盘的磨损主要是由于刹车过程中的高温和高应力状态引起,即所谓热磨损。碳 /碳复合材料刹车盘,具有优异的高温热稳定性,在 1200~1500℃条件下,其强度不但不降低,反而有所提高,所以高温耐磨性好;同时,由于热膨胀系数小,导热性能好,抗热震能力强,所以刹车盘不易产生热翘曲变形及表面龟裂现象,提高了刹车盘的使用寿命,比粉末冶金刹车盘寿命提高 3~4 倍。国外厂家称碳/碳刹车盘使用寿命可达 3000 次起落。


3、 稳定的动摩擦因数,抗卡滞及抗黏着性能优良

由于碳/碳刹车盘的耐热性强,表面不易出现黏着、剥落等现象,刹车过程中无卡滞,刹车力矩平稳。


4、 简化刹车盘设计,减少加工工序

由于采用全碳结构刹车盘,不需要附加摩擦衬片、连接件和刹车骨架等,可以简化设计,减少加工工序。


5、 碳/碳刹车盘工作温度高

由于碳/碳复合材料的耐热温度高达 2700℃以上(碳在石墨状态下,只有加热到 4000℃ 才能熔化,只有加热到 2500 ℃以上才能测出其塑性变形,在常压下加热到 3000℃时碳才开始升华),且高温力学性能优良,所以炭/炭刹车盘的使用工作温度高达 2000℃以上。


基于以上高温下良好而稳定的摩擦磨损等性能特点,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在军用飞机和民航飞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部分或者全部取代了金属基刹车片。

江苏天鸟为我国碳刹车预制件的行业龙头,与中航制动、博云新材、霍尼韦尔等企业建 立了广泛且持久的合作关系。公司生产的飞机碳刹车预制件制备而成的国产飞机碳刹车 盘已成功应用于波音 757-200、ERJ190、MD-90、MA60、空客 A319/A320、空客 A321、 空客 A300 等主流民用飞机和多种军用飞机,打破了国外在飞机碳刹车领域对我国的垄 断和封锁。


1.1、航空市场——军民机迭代带动需求增长


民航市场上,目前波音系列中 Boeing747-400、Boeing757、Boeing767-300、Boeing777 等,空中客车系列中 A300、A310、A320、A330、A340、A380 等,麦道系列的 MD90、MD11 等,以及福克系列中 F100、Bael46、运 7-200A 等机型已经采用碳刹车作为飞机的刹车 系统,而传统型号飞机,如波音 737 系列正在进行将钢刹车向碳刹车转换事宜。


依照中国民航总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的《适航审定部门年度报告 2018》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我国民航局登记在册的客机中,采用碳刹车的飞机为2003架,渗透率为53.66%,民航中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根据中国商飞公司发布《中国商飞公司 2017-2036 年民用飞机市场预测年报》称,到 2035 年中国机队规模将达到 8684 架,结合 2018 年我国机队规模为 3373 架,CAGR 5.72%。假设 2019 年后新更新飞机均使用碳刹车,未来市场需求有望突破 1800 吨,假设飞机刹车预制件单价保持 500 元/千克, 2035 年国内民用飞机碳刹车市场有望接近 10 亿元。


此外,商飞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将预计交付 8575 架客机。结合公司年报信息,按平均数测算,未来单 C919 机型将使国内碳刹车预制件需求量增加 494 吨。

军机层面,碳刹车主要应用于三代机及四代机领域,而传统的二代机较多采用钢刹车。根据 World Air Forces 2018 统计数据,我国军机结构相较美国依旧存在较大迭代提升空间,碳刹车领域将核心受益与军机迭代升级。


1.2、高铁市场——产品替代空间广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