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武汉交流会肯定有不少泉友参加
除了去会场和光华见面,也要吃好玩好
小编先给大家说个好去处
首义园小吃街
其一是满足大伙儿食欲
其二是让大伙回忆当初的武昌造币厂
声明:本文转载自ysl714的新浪博客
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前的首义广场边上,是湖北剧院,湖北剧院门前的彭刘杨路对面即是首义园小吃街。街口有两门大炮模型,街口的墙上,有块铭牌,上面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四三五工厂、武昌彭刘杨路232号》,即为武昌造币厂的旧址。
(首义园小吃街)
说到武昌造币厂,还得从张之洞说起。光绪十五年(1889),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造币厂的两广总督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在湖北开办工厂,编练新军,创办新式教育,成为洋务运动后期代表人物。光绪十九年(1893)八月,张之洞因市面制钱短缺,湖北各府、州、县、城、乡、市、镇,市面渐形萧索,会同湖北巡抚谭继洵奏请援照广东成案,开铸银元。奉旨允准后,利用武昌阅马场原守备署改建了厂房,仿造广东省式样铸造银元。光绪二十一年(1895)五月,湖北银元局开铸。
湖北的银元铸造,据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初二张之洞致武昌蔡道台电报,湖北银元局日铸仅数千。闰五月初四蔡道台回电称:“初办入手未熟,拟从少日铸五千,一两月后日铸二万无难”,可知银元局开铸于五月底。湖北银元品种自七钱二分至三分六厘共五种规格,当时湖北行用银元不广,主要行销于苏、皖等省。
光绪二十二年,由于制钱缺乏,银元一元只能換到制钱八百四十文。为在湖北推广银元,并以小面额银元填补制钱的缺乏,湖北于是年开铸背面加镌‘本省’字样的湖北银元。每‘本省’银元一元定价为制钱一千文,民众可至官钱局购取。因此种银元定价不合市场流通法则,以至发行半年后还无法正常进入流通,最终淘汰出局。
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月,张之洞又奏准设立铸钱局,五月在银元局东原武昌府候审所原基,建造湖北省铜钱局,铸造七分重的铜钱。光绪二十五年,铜钱局因铜锌原料涨价,亏损难以弥补而停铸,划归银元局。而铜钱局向美国汉立克纳浦厂购得刻字制模等机器设备也归银元局所有。
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二月廿四,清廷上谕:《著沿江沿海各省普铸铜元》。在此五天前的十二月十九,张之洞已令银元局试办制造当五、当十铜元。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一,又委任原官钱局候补知府高松如为铜元局提调,就旧官钱局厂屋开办湖北铜元局。经逐年扩展,至光绪三十二年,铜元局有厂屋17间,库房、办公及员司杂役住房44间,熔铜及烘片、烘饼等炉具240座,碾片机30台,舂饼机23架,光边机13架,印花机105架。日铸铜币可达400万枚。
光绪二十九年,银元局提调齐耀珊提请利用银元局空闲,兼铸铜元,经代总督端方批准,于是年闰五月开铸铜元。并扩大规模,建造厂屋11间,库房、办公及员司杂役住房66间。添购熔铜及烘片、烘饼等炉68座,舂饼机4架,光边机4架,印花机39架。
光绪三十年五月,为以铜元盈余扩充枪炮局的生产,兵工厂造屋添机附设铜币厂。建有厂房6所,办公及员役住房、库房等37间,熔铜等各种炉具116座,碾片机12台,舂饼机8架,光边机8架,印花机50架。于光绪三十一年二月投产。
据考查,铜币大臣陈璧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初八奏章,银元局及兵工厂附设铜币厂均于光绪三十二年二月停铸,两厂开铸期间共铸铜元十七亿三千八百多万枚。在各种统计资料中,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至民国十七年(1928)湖北铸造的铜元数有很大差异,按统计所铸当二十文达30亿左右计,《中华民国货币史资料》所列的鄂厂共铸当十铜元9,121,782,723枚较合实际铸额。
光绪三十年,张之洞向朝廷提议,由湖北试铸一两重银币,用于民间往来用款及交纳赋税。以纯银铸币替代需称量计重的生银,并可抵制外国银元的流入。试用期间如流通顺畅,即可以一两重银币为国币。但行用时间不长,即告淘汰。
(张之洞)
自陈璧到湖北考查后,拟定厂名为度支部鄂厂,但直至宣统二年,银铜二局始合并为武昌造币厂。民国初期,该厂由湖北省政府管辖,1914年收归财政部,更名为武昌造币分厂,1919年10月又改称财政部武昌造币厂。民国期间的主要产品有袁像一元银币、开国十文铜币、北洋光绪二十文。另外还铸过黎元洪像开国纪念银币、鄂造袁像二角银币。
1926年秋,北伐军进驻武汉后,武昌造币厂由武汉国民政府派员接收,1927年春,国民政府成立后,武昌造币厂曾再度开铸,至1928年停铸。
(湖北省造光绪元宝)
据1928年该厂报告,当时武昌造币厂银铜两厂前宽五十二丈三尺,后宽五十丈;左深五十四丈,右深五十三丈五尺。厂地面积为二千七百四十二方丈零三尺。合45亩7分。工匠住房、堆栈、泵房等附属建筑面积为九百四十二方丈五十四尺,合15亩7分。同份报告内显示,当时厂存大小印花机53架,各式银铜元钢模39种。
1937年8月13日,凇沪抗战爆发,财政部命令成立成立中央造币厂武昌分厂,同年8月25日,中央造币厂接管武昌厂。并于10月19日开铸铜、镍辅币,由于战线逐渐逼近,1938年7月31日中央造币厂武昌分厂停铸,10月18日结束。
武汉撤守后,该厂沦为日本侵略军的修械所和武器仓库。1945年,抗战胜利后,厂址由兵工署第十一厂接管。中央造币厂根据财政部指令,接收武汉厂房,1947年第十一兵工厂迁移到湖南株州建立新厂,该厂房即由第三十兵工厂租借。1949年5月武汉解放,第三十兵工厂由武汉军管会接管。1949年8月1日,撤消第三十兵工厂厂名,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军械部修械厂。
1951年,四野战军后勤部军械部修械厂迁至石洞后,厂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四三五工厂迁入。现在,原武昌造币厂厂房的西区为艳阳天平价美食城,东边的厂区成了金海马家具城。
据旧档案中银厂宽十四丈一尺三寸,铜厂宽三十四丈四尺七寸,结合航拍地图分析:以艳阳天平价美食城后的通道为界,西边现美食城及后面的旧厂房为原银厂,东边金海马家具城是铜厂原址。
汉阳兵工厂的原址在大别山北汉江边上现在的汉南路,厂区内还保存着民国期间立的界碑,兵工厂附设铜币厂则在兵工厂扩展后建在汉阳城西梅子山西南的新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