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菲的理想 - 三大写作原则
3大原则:
1、深度:
不写未经深度思考的文章
2、实战:
方法论均已经过
实践验证
3、高维:
站在
更高维度上思考一切
艾菲的理想主创团
第
314
篇原创文章
标签:深度思考
查理·芒格曾在哈佛高中毕业典礼上做过一次非常经典的演讲,演讲的主题是:
“如何获得痛苦?”
这个演讲题目出人意料,当大家都在想着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快乐、成功的时候,芒格却在跟我们讲“如何获得痛苦?”
为什么?
因为只有知道了自己不想过怎样的生活,才能想尽办法避免它;同样,也只有知道了做哪些事会让我们走向痛苦,我们才能成功的绕开它。
所以,让我们一同在新年伊始逆向思考 - 想一想,荒废2024年的最好方法都有哪些?
如果你正在这么做,或是准备这么做,那么恭喜你,2024年将会被你成功荒废......
“回看上一年,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分裂的自己:一面享受在舒适区的感觉,一面为‘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而感到失望和痛苦。
一方面,我觉得工作上一直维持现状挺省心的,但是我又不甘于裹足不前,觉得自己还可以更上一层;觉得自己有雄心万丈,但日复一日依然不敢踏出改变的关键一步。
于是,我就在这样的拉扯纠结中,又度过了一年,回想去年,也是这样过的。”
这,就是典型的持续纠结。
一方面,对现状感到不满或不安,另一方面,又不敢走出现有的圈子,甚至连一些小行动都看不见。
于是,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整个人生就在这旷日持久的纠结中荒废了。
这让我想起了《聊斋志异》里的故事:
两个牧童在山里的狼窝里抓了两只小狼,这时大狼回来了,于是,他们各自爬上了一棵树,相距数十步。
一个牧童在树上扭小狼的蹄爪、耳朵,故意让它大声嚎叫。
大狼听见声音后抬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又叫又抓。
这时,另一个牧童在另一棵树上让小狼大声嚎叫。
大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看见了另一只小狼;于是离开这棵树,快速跑到另一棵树下,像刚才那样狂叫撕抓。
这时,前一棵树上的牧童再次让他抓住的小狼嚎叫,于是大狼又转身扑了过去。
就这样,两只小狼在两个牧童的扭打下不断叫唤,引得大狼不断嚎叫,不断奔跑,来回数十次。
然后,大狼跑得渐渐慢了,声音也渐渐变弱了。
最后,大狼奄奄一息,僵直躺在地上,不再动弹。
当牧童从树上跳下来看时,发现它已经断气了。
虽然,我们不是狼,
但是,类似的纠结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隐形伤害,包括对情绪、精力以及时间的持续消耗。
而且,这种纠结有种天然的吸力,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间沉沦其中,甚至会为一个问题纠结很多年。
为什么?
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的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的简单。”
演员徐峥说:
“人活在痛苦里比他解决问题要容易,因为解决问题需要更大的勇敢。”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持续活在痛苦里,在痛苦里纠结,都比直面痛苦、解决痛苦要容易的多。
因为,根植在我们身体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让我们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选择不去面对痛苦的那条“更容易”的路。
但其实,每一次出现在眼前的痛苦和问题,正是我们每个人获得成长的最佳契机,如果没有抓住这个契机,就等于失去了一次快速成长的机会。
这就是荒废2024年的
第一种
好方法 -
持续纠结,不去面对。
生活在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
于是,很多人都把“这些我知道”挂在嘴边,但其实这种“知道”往往不是真正的知道。
“知道”共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知道,是停留在语言文字上的“知道”。
当我们看了一本书,知道了这个内容。
这,可以叫做“我知道了”,但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道。
更深一层时,我们也许可以画个思维导图把学到的东西归纳出来,形成一个体系。
这看起来是非常好的“知道”,但依旧属于第一层次。
第二层知道,是“切肤”的“知道”。
当我们对书中提到的内容,有过切肤的体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甚至是灵魂上的共振。
这样的“知道”要比第一层的“知道”略深一层。
但依然不算是真正的知道。
第三层知道,是“知行合一”的“知道”。
第三层的“知道”等于“做到”。
因为只有通过“行” ,踏踏实实地实践那些被你大脑理解的内容,通过身体力行来获得的“知”,才是真正的“知”。
虽然我很早就知道,健康最重要,应该锻炼身体。
但,我并没这样做。
直到生病时,我才意识到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这时我就有了“切肤”层面的“知道”。
但,我依然没有做。
直到我领悟了“知行合一”的道理,我才将头脑中的“知”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变成了行动上的“知”。
所以,后来在我嘴上说出“健康最重要”的同时,我就已经把每天的部分时间拿了出来,用于运动,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知道不行动”了。
这时,二者就成为了一件事,在我“知”的那一刻,我就已经在“行”了。
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如果我们不能将书本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方法真正的落地实践,那一切就都是精神上的自慰,是“自我”对你的愚弄。
所以,一直停留在“只知道”的状态,始终无法“知行合一”,就是最为可惜的荒废。
方法三
人与人产生差距的拉开有很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你把时间和注意力用在了哪里。
其中关键之一就是:你对“黑洞时间”的使用频度。
什么是黑洞?
在物理学中,黑洞说的是吸引力非常大的天体,它会扭曲时空。
假如一个人不慎掉入宇宙黑洞,等他出来时,之前几岁大的女儿可能早已变成了老太婆。
这就是我给这类时间起名为“黑洞时间”的原因 -
当我们身处其中,时间就会不知不觉的流失……等我们从里面出来时,却发现时间早已过去很久。
有读者留言说:
“我想学习写字,于是就关注了一个教写字的短视频。可每次进去想练字时,就会被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吸引,一刷就是老半天,刷累了出来,才发现原来自己是要去找练字视频的,每次都这样,无一例外。”
这就是被扭曲的时空感,是被“黑洞”吞噬掉的时间。
现在很多App都会让我们产生这种感受,为什么?
1、这类短视频没有边界感,一条接一条,除非我们很渴很饿,否则就会在无意识间沉迷其中,甚至一整夜。
2、它会投每人之所好,源源不断送上我们喜欢的东西,难以逃离。
3、它给人的刺激是多感官的,能够带来极度快感。
在这些App中,我们一旦进入就等于是进入了“黑洞时间”
- 在这里,我们无需思考,也不用面对现实中的烦恼,我们感受到是一种彻底的快乐与放松。
而当我们的时间不断流向“黑洞时间”时,剩下的可以被用于学习、思考、成长以及陪伴家人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少。
而且,因为它会扭曲时空,所以身处其中的我们几乎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更可怕的是,我们会日复一日的陷入这种“黑洞时间”,在不知不觉间就走过了新的一年。
这,是最没价值的荒废:
常常陷入“黑洞时间”,无法自拔。
之前,在我做的一次一对一教练辅导中,
来访者表现的
异常焦虑。
随着对话深入,我发现她的异常焦虑来自一个问题:
急着想要实现财务上的目标,与此同时,她给自己设定的财务目标又过于激进,所以她感到希望渺茫,焦虑异常。
这无疑是个“迫切想要得到”和“无法立刻得到”的死循环。
这个死循环给她带来的影响是:
她时而觉得自己可以实现那个财务目标,然后就会非常拼命的工作,甚至累倒;
时而又会陷入到“我不行,我没希望了”的无力和绝望中,要精神萎靡好几天才能恢复。
这样,她每天的情绪和状态都像在坐“过山车
”。
这样类似的问题,我在很多人身上都曾看到过,包括以前的我自己。
现在的我们,已经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同时,我们的人生并未因这种急功近利,就由此走向成功或幸福。相反,它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困扰,常将我们陷入恶性循环。
正如曾
国藩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