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人们普遍认为喝酒“上头”的人酒量小
事实上,喝酒是否“上头”,取决于酒的质量,而不取决于酒量的大小。
如果酒内杂质含量过高,尤其是杂醇油的含量超标,短时间就会对大脑产生毒性刺激作用,就容易出现“上头”的情况。
误区二:人的酒量可以越练越大,这种认识被很多人当成是“真理”
实际上,人的酒量取决于体内分解酒精酶的数量和活性。
每个人“酶”的数量是相对固定的,个人分解酒精的能力是相对不变的,所以酒量是不可以越练越大的。换言之,酒量是练不出来的。
但生活中会有一种“酒量越喝越大”的现象,但并不意味着这些人对酒精的分解能力越来越强,而是中枢神经系统适应了血液内酒精超量的状态,有些人甚至只有在这种酒精浓度超量的情况下才可以工作。也就是说,这些人患上了“酒精依赖症”,需要进行治疗了。
误区三:睡前喝酒,目的是使睡眠质量更好
实际上,酒精引发的睡眠是处于大脑浅睡期的睡眠,这样的睡眠不深,容易造成多梦的情形发生,稍有刺激就容易醒,睡眠质量很差,而且造成起来还会有一种头晕脑胀的感觉。
误区四:酒后喝咖啡可以解酒
实际上,酒和咖啡豆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酒后喝咖啡,使两者的短期兴奋作用叠加,犹如火上浇油,使大脑极度兴奋,引致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心脏负担加重等诸多不良反应。
误区五:喝醋可以解酒
生活中也有饮酒后喝醋来解酒的行为。从理论上来讲,醋酸和酒精相互作用形成“酯”,但这个化学反应在体温下的速度非常缓慢,不可能迅速解酒。
误区六:酒后脸红的人“好交”,酒后脸发白的人“不好斗”
事实上,酒后面部潮红是因为这些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活性高,能迅速将血液中的酒精转化为乙醛,而乙醛具有让毛细血管扩张的作用,这和人是否“好交”没有关系。
而越喝脸越白的人是因为体内主要负责分解酒精的酶几乎处于缺失状态,饮入体内的酒精是靠体液的稀释来解决,所以脸越喝越白,当人体血液内酒精含量到0.1%-0.2%时会出现醉态。这种人看似酒量很大,但喝到某一个点位时,会突然醉倒甚至不省人事,他们的酒后反应与酶的缺失有关,与“好斗”、“不好斗”没有任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