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二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CITE2024)在深圳盛大开幕。据《2023年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深圳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显著,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近十年爆发式增长,去年授权量同比增长约4.7倍,吸引大量创业者涌入,新注册企业突破1万家。深圳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完善,技术实力强大,特别是在自动化控制器、无人化设备领域优势突出。随着产业热度提升,越来越多初创企业加入,经营范围涵盖机器人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专利企业数量亦显著增长。非工业机器人成为行业新突破口,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2、
机器人生成审判思维链辅助法官办案逾1.6万件
昆山法院推出的司法人工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在苏州两级法院广泛应用,已获江苏省高院批准试点。至3月底,已有539位法官利用此系统办理16135件案件,大幅减轻工作负担,缩短办案时间。在观摩的案件中,庭审采用语音转写功能,提高庭审效率。承办法官表示,系统有助于法官更专注,提升效率,且能准确分析复杂法律关系。该系统由高校与科技公司合作研发,已在多类案件中成功应用。同时,苏州中院研发的辅助阅核模块,可自动生成案情报告、纠错并推送类案,帮助院庭长快速掌握案件核心,提高阅核准确性。
3、
亚马逊宣布在欧洲投资1000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驱动技术
亚马逊利用其全球创新实验室——这个汇聚了世界各地顶尖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的殿堂,致力于开发与测试前沿技术,旨在更高效地支持员工,并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意大利北部的维切利,一座矗立于稻田间的古老建筑正承载着塑造未来的使命。这里,亚马逊运营创新实验室作为欧洲领先的机器人创新中心之一,汇聚了国际精英,他们在此不断研发与测试新技术,包括尖端的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驱动的创新。这些技术不仅引领着亚马逊网络的发展,更在悄然改变着整个行业的未来工作形态。
4、
上海医工交叉创新研制经口手术机器人填补国际空白
五官科手术操作面临着重重挑战,尤其是在咽喉生理弯曲复杂区域,如口咽部、喉部、下咽部等,肿瘤一旦发生,现有的机器人手术技术往往难以触及并精确操作,这一临床难题长期困扰着医学界。
然而,近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陶磊教授团队与博恩思机器人团队携手,实现了医工结合技术的重大突破。他们成功自主研发了全球首例全新的经口机器人手术(TORS),这一柔性机器人配备高灵敏度手臂与精密手术器械,成功攻克了临床上的难题。
据记者了解,这一技术突破有望在未来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这也标志着国产机器人手术技术已经实现了专科化、精细化与智能化的重要飞跃,为临床医学带来了极大的价值。
5、
拟人化机器人完美代替人工?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智能转型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机器人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研究显示,服务型机器人在中国市场表现突出。因此,探究影响消费者使用拟人化机器人的因素至关重要。
拟人化机器人因其外观和语音能力在服务业中受欢迎,但企业引入时过于激进,导致消费者遭遇拒绝,产生消极心理。
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机器人设计和人机交互,但鲜少探讨消费者心理的影响。社会排斥会降低归属感,而拟人化机器人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可能导致消费者减少使用意愿。
自我建构也影响消费者决策。独立型较少依赖他人,而互依型更重视关系。因此,社会排斥对互依型消费者的使用意愿影响更大,归属感的中介作用更显著。
企业在推广拟人化机器人时,应考虑消费者心理和社会因素,避免过度替代人工。本研究通过实验发现,社会排斥降低归属感,减少消费者使用意愿,而自我建构也起到调节作用。企业应营造欢迎氛围,识别消费者需求,并根据自我建构细分市场,提供人类服务选项,提升消费者接受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