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果壳  ·  等我有钱了,我要骑自行车上下班 ·  13 小时前  
环球科学  ·  成本​不到400元,李飞飞等训练出性能媲美O ... ·  17 小时前  
科普中国  ·  什么是 CPU 与 GPU?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总是「追求完美」可怎么办啊?丨完美主义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8-08 20:00

正文

作者 | 糖豆豆



当计划表的任务又没完成,

明明说好了八点起却整整赖了两个小时,

工作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可是没有,

你,会因此而自责不安吗?



高标准的要求自己,真的是一件好事吗?

追求完美,究竟是动力还是压力?

为什么有的完美主义者精致成功、事业有成,有的却生活一团乱麻?



哪有上学不发疯的?硬撑着罢了!

(图源网络,侵删)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呢?面对这些疑惑,我们需要首先理解——



到底什么是完美主义?丨消极vs积极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被描述为 “苛刻的要求” 和“与现实情境相比,要求自己或他人有更高的工作质量”[1],这种定义是最初 从病理角度出发 的消极完美主义[2]。



他们设置并严格坚持 不符合实际的高标准,并以是否达到这些标准来判断自我价值 [3]。



或许你身边里有这种人,平日游手好闲却总觉得自己能成为亿万富翁,学习懒散却以年级第一为目标,或者是总要求自己在各方面都做得完美。显然,这些标准从实际上来说实现他们太难了。所以消极完美主义者总是表现出 过度的自我批评和恐惧失败



消极完美主义者可能会这样 对坏事进行归因



这个作业我居然没有做对——一定是我能力不够!我太笨了;


面试没有通过——我是一个失败者,所以我当然不会成功;


考试结果出来不理想——我就是不会学习,我就是讨厌这个科目,这门课我可能是一辈子都学不会的!



由于对自己的过度苛求和指责,加上对可能发生失败的恐惧,消极完美主义者 往往会引发很多负面的情绪,比如焦虑、抑郁、进食障碍等 [4]。



流传的BM女孩尺码表曾掀起对于女性购买服装需要迎合不健康身材标准的广泛声讨 (图源网络,侵删)



研究表明,消极完美主义者 尽力去满足别人对他的期望,期望获得他人肯定的倾向 ,常常知觉到自己设定的标准与实际的表现之间的差距,担心害怕犯错误,感知到来自父母的高期望,做事犹豫不决,更容易表露出低自尊和拖延行为[5][6]。



但是,完美主义一定是不健康的吗?



不是的,一些研究者认为资优学生的完美主义不一定引起消极的情绪相反会对成功产生积极的追求[7],他们被称为 积极完美主义者 。积极完美主义者在追求过高标准的同时,能及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调整好目标的期望值,减少目标和现实的差距, 在追求完美的同时不伴随过度的自我批评,能在工作中体验到满意感和快乐感 [5]。



虽然他们也对自己高要求,尽力将事情做的尽善尽美,但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心态,遇到挫折时不过度指责自己,坦坦荡荡接受失败的事实,最终表现为健康的心态和较高的自尊。



为什么会形成完美主义的思维?


/ /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研究者认为,在完美主义的形成、发展中, 家庭环境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完美主义的父母会给他们的孩子设立“完美”标准,控制孩子朝目标努力的进度 。当父母表现出这些行为,便向孩子传递了 “必须表现的完美才能获得父母的关爱”和“失败是不能容忍的”等信息,这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痛苦[8]。孩子可能通过接受父母设定高的、不切实际的标准来减缓压力[9]。



某年高考作文题目意在讨论教养方式中成绩、进步和完美等话题

(图源网络,侵删)



研究表明,父母使用 破坏性教养操作养育孩子 消极完美主义 明显相关。比如使用言辞或非言辞的手段操控孩子的情绪与行为:“你看看别人家的xxx,这次xxxxx,你呢?”“噢,怎么才考了这个分数?为什么不考高一点?”事实上,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自尊、焦虑程度和完美主义倾向有很大影响[10][11]。



但与之相反的,父母使用 民主型教养 (鼓励独立自主,提供情感支持)与 积极完美主义 明显相关。



“没关系,失误是常有的,宝贝下次再努力啦~”,“你很棒噢~你是妈妈的骄傲!”,“我相信你可以自己做到的,加油,去吧!”……这种教养方式更容易培养出积极完美主义的孩子[12]。



/ / 2.遗传因素的影响


此外,还有 遗传因素 可能影响父母与孩子间的完美主义关系。



研究者在一项对中太平洋1022对双胞胎的研究中发现 完美主义的不同表现和遗传有关 [13]。比如,父母的对自己的高要求可能相对于拖延和担忧犯错更可能遗传给孩子。



在对202个神经性厌食症家庭的研究中发现, 诱发神经性厌食症的基因与完美主义相关 [14]。他们发现先前的研究确认基因与进食障碍有关,这些基因同完美主义得分也相关。



(图源网络,侵删)



对258对西班牙青少年双生子的研究表明, 遗传对青少年完美主义的影响是中等程度的 。[15]



/ / 3.社会环境的影响


还有在 社会压力下自发的追求完美的完美主义者



社会竞争浪涛汹涌。小到班级的分数排名大到高考,从隔壁家小孩学了几门才艺到同学们出了几次国,社会比较无处不在。在社会压力下,更多的现代人遭受焦虑、自卑和自我怀疑等情绪的困扰,从而产生“我要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的念头。



其实这就产生了追求卓越的自主动机,也就是给自己定下高标准的开始。研究表明,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完美主义者比例很高, 约三分之二的大学生都可以被归为完美主义者 。促成这个结果, 社会压力 功不可没[16]。



面对完美主义,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非完美主义者——



请你放心,没有高标准也能够成大事,也能有所作为。完美主义和非完美主义本质上并没有孰优孰劣,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如果你是一个积极完美主义者——



这意味着你追求优秀的同时能正确的对待失败和挫折,胜不骄、败不馁,你能够设置合适的期望水平和积极的评价自我,并且通过成功感提升自尊和保持心理健康。



你的生活状态是十分健康的,只要你避免落入自怨自艾、害怕失败的怪圈,相信总有一天你能成为你想成为的自己。



如果你发现你有明显的消极完美主义倾向,并且坏情绪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不妨大大方方地走进心理咨询室吧,你会找到答案的。



(图源网络,侵删)



有时候,It’s ok to躺平,我们不必事事尽善尽美。



投票


学堂君

想起上学时老师总提木桶效应,说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但现在想来,又不是人人都需要成为木桶,当只有一根木板特别长时,成为扁担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不能事事尽善尽美,把优势发挥好就已经很不错了呢!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 Horney, K .Neurosis and HumanGrowth:The Struggle Toward Self -Realization.New York:W.W.Norton, 1950

[2] Hollender, M.H .Perfectionism.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1965, 6:94 -103

[3] Burns, D.The perfectionist' s script for self -defeat.Psychology Today, 1980, 14( 6) :34-52

[4] 费定舟,马言民. 完美主义真的“完美”吗? ——完美主义综述[C].长沙: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566-571

[5] 张斌,谢静涛,蔡太生. 不同完美主义类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C].长沙:心理卫生评估,2013,868-872

[6] Beck, B. L, Koons, S.R.&Milgrim,D.L.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of behavioral procrastination: The effects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self-consciousness, self-esteem and self-handicapping.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5( 5) ,3 - 13

[7] Parker, W.D.&Adkins, K .K .Perfectionism and the gifted.Roeper Review, 1995, 17:173-176

[8] Flett GL, Hewitt PL. Perfectionism: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89-96

[9] Turner LA, Turner PE. The relation of behavioral inhibition and perceived parenting to maladaptive perfectionism in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1, 50: 840-844

[10] Craddock AE, Church W, Sands A. Family of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s predictors of perfectionism.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9, 61: 136-144

[11] Fletcher KL, Shim SS, Wang C. Perfectionistic concerns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ly controlling parenting and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2, 52(8): 876-881

[12] Gong X, Fletcher KL, Bolin JH.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med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cop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015, 93(3): 259-26

[13] Tozzi F, Aggen SH, Neale BM, et al. The structure of perfec[1]tionism: A twin study. Behavior Genetics, 2004, 34: 483-494

[14] Bachner-Melman R, Lerer E, Zohar AH, et al. Anorexia ner[1]vosa, perfectionism, and dopamine D4 receptor(DRD4).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Part B: Neuropsychi[1]atric Genetics, 2007, 144: 748-756

[15] Iranzo-Tatay C, Gimeno-Clemente N, Barberá-Fons M, et al.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perfectionism and its common factors. Psychiatry Research, 2015, 230: 932-939

[16] Grzegorek,Slaney,Franze,&Rice,2004; Rice & Lopez,2004



作者 | 糖豆豆

编辑 | 阿某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