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5~7月才是槟城的榴莲季,我不死心,打听了一下,得到一个好消息:我们抵达的12月中旬,浮罗山背的榴莲园里,有那么一些可爱的榴莲树,已经开始掉落一些可爱的果子。记者|驳静
摄影|于楚众
早上6点,天还只透出一点乌青,我们就抵达了榴莲园。园里没人,但冲出来两条黑狗,对着我们的车灯狂叫不止。李耀祖说他还要几分钟才能到,我于是跟摄影师老于说,“要不咱们先别下车,万一这大狗咬人”。不过比起大狗,我心里更怕的其实是蚊子。
这是我们第二次来李耀祖的榴莲园。三天前头一回来,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件是我和老于两个人一口气吃了八颗榴莲(八个品种),第二天在酒店电梯里打饱嗝,喜提同梯乘客当面掩鼻一次,以及白眼和鄙夷表情各一次。另一件就是蚊子。当时李耀祖一边开果,一边被蚊子包围,老于跳着脚按快门,而我意识到群魔乱舞的小东西是蚊子的时候,为时已晚。后来我听当时的录音,只听这位女记者连续使用各种脏话语气助词表达惊骇,其中能筛选出来的最文明的表达是:“这蚊子他妈的跟苍蝇似的赶都赶不走。”光是现在回想,脸上又长出一层鸡皮疙瘩。
从榴莲园采摘的榴莲(于楚众 摄)
老于说他曾看过一个著名摄影师的讲述,讲他在雨林里蹲拍,按快门前需要抹掉镜头上厚厚一层蚊子。当晚我们都在腿上清点出100多个蚊子包。但这些都不能阻止我们第二次去找李耀祖,假如我们想在这趟马来西亚之行中体会榴莲自由,李耀祖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李耀祖属于槟城最常见的那种华人。他们大都是第三或第四代移民,祖籍大多是福建的某个县,会讲马来语、英语、华语(即普通话)以及客家话,他们讲的华语里,还都会融进去其余几种语言的词汇,无论是用词还是语序,还有尾音音调,都很有特点。但他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又别具特色,他很爱赚钱,除了榴莲园,还买了十几台卡车搞运输,还养鱼养鸡,并在认识一个小时后就将自己的风流韵事毫不忌讳地告诉给你听。
槟城榴莲(驳静 摄)
去马来西亚吃榴莲,最好是5月至7月去,那是榴莲大量上市的时节,我们去年12月中旬抵达,也不是没有,像李耀祖最近每天也能收成到五六十粒这个数。但12月,见不到旺季时路边摆满榴莲档口的盛景。12月,在吉隆坡,你吃到的甚至可能是泰国进口的冷冻榴莲。
说到泰国,它是首个获准直接向中国出口榴莲的国家,所以我们多年来最多听到的榴莲品种就是泰国金枕。后来猫山王和黑刺相继声名鹊起,也是因为从2019年起,马来西亚冷冻榴莲也获准出口到中国,到了2024年8月,马来西亚未经冷冻的鲜果榴莲首次获准进口到中国,确实有一拨人在这个夏天吃到了相当新鲜也相当昂贵的黑刺。但无论是新鲜程度还是价格,都远远比不上在原产地果园的品尝体验。榴莲在马来语中写作“durian”,意思是有刺之物,它自然掉落后,还需要几个小时发酵,才能到最佳赏味期。而它们通常会在午夜气温降低之后掉落,凌晨四五点是可能性最大的,也就是说,下午通常是品尝头天晚上掉落果子的最佳时间。
当然,每个榴莲的发酵进度都有细微差别,而像李耀祖这样经验丰富的果农,能凭借气味判断开哪颗榴莲给客人。
李耀祖光靠闻就能判断一颗榴莲的发酵程度(于楚众 摄)李耀祖说他最喜欢的榴莲通常是1公斤多,“太大粒没有用”,说完他从皮卡车斗里举起一颗“猪笼仔”,“这粒估计也就1.1公斤,它开出来可能只有三房肉”,他的手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我没有追究这准确度,但这确实是我见过最小的榴莲,抓在手里只比大青芒大了一点点。他先闻一下,“很香”,他递给我闻,“这粒开出来一定美”。
榴莲打开一条缝那个瞬间,普通人类的心情确实像在眼巴巴等待一个谜底揭晓:有几房肉?饱满吗?色泽又是如何?判断失误,李耀祖选的这颗猪笼仔只有两房,但两粒果肉都相当鼓胀,好像随时会爆裂的豆荚。“两房更好,更精华,你看它皮皱皱的,像老人的脸,是最好的时候”。
上等榴莲追求的是肉质绵密,表皮起的褶皱就是它发酵到位的标志。一旦发酵时间过长,碳水过度分解,同时果肉还会反过头来吸收周围的水分,口感就变成水水的,赖以成名的冰淇淋质感不复存在,等于宣告这颗榴莲失败。那种时候大概率还会闻到酒味儿——关于酒味,也不全是坏事,某些品种在发酵得恰到好处时也会产生红酒的香气,而这种香气不是人人都能培育出来的。
话说回来,也不是越新鲜越好,“你看刚才那粒我为什么不开给你,刚掉,还没发酵,也要等一等”。说到这里,李耀祖分享起一个小秘密,“假如在榴莲档,你看到老板在那里又敲又锤的,然后拿来开,皱是皱了,骗人的啦,味道还没有到位。这个讲出来我要被人骂的啦”。
一看到这粒猪笼仔的颜色和皱皮,李耀祖说他不用吃就知道绝对不会差。好比一本悬疑小说读到结尾,谜案揭幕,答案很有说服力。等到整颗榴莲完全打开,果肉完全呈现,黄色和即将到来的绵密口感不由得令人两眼放光——李耀祖从业快30年了,开到这样一颗精彩的榴莲,还是会兴奋地问:“你看它美不美?”“美,”而我心里在说,“吃了会跳舞。”这种味觉体验像什么?冰淇淋还是奶油冻?都不是,是在听从口腔尚有余韵就立刻召唤下一个回合的指令,是在满足你内心深处隐秘的渴望。
“猪笼仔”是槟州本地人给起的名儿,这个品种没有被正式注册,原因是它结出来的果儿通常就这么点大,太小了,几乎评不到好等级。榴莲评级分A、B、C三个档次,A级最好,通常在2公斤以上,除了个头大,还得浑圆饱满,有明显边棱,每两条边棱之间都不塌陷,对某些品种来说这是不可能结出的果子。
猫山王之所以出名,除了因为它颜色漂亮,口味有层次,也是因为这个品种更容易出A果,个头较大,外形姣好,在商业社会当然更容易被认可。除此之外,猫山王还胜在发酵缓慢,适合运输。有的品种走不出马来西亚,不是因为不好吃,而是因为可能掉落4个小时就裂口了。而这两年后来居上的黑刺优势在于它的稀缺,李耀祖说,再过几年,黑刺应该会面临一次价格的倒退,因为这几年很多果农种起黑刺,这个品种三四年就能结果,但假如仅从口感出发,本地人会告诉你,优于猫山王和黑刺的大有人在,像槟城原产的“红虾”和“葫芦”这两款,就都是带有苦味口感层次丰富的优秀品种。
李耀祖先是开了6个品种,分别是D13、猪笼仔、猫山王、葫芦、红虾以及蜈蚣。究竟是哪一颗开出来的果肉带有黑色?是葫芦,它非常好辨认,外形瘦长,像葫芦,只听李耀祖在那儿说“恭喜你”,这是老树才可能结出来的果肉。在品尝第四颗的时候,有那么一秒钟,我完全听不到李耀祖在说什么,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味蕾上,仿佛在探索宇宙的奥秘。
苦味榴莲卖到中国很可能会被投诉,而不止一个马来西亚人告诉我,他们爱吃的最好是甜中带苦,有的甚至说越苦越好。我在马来西亚的第一口榴莲,其实是在吉隆坡吃到的,店名“mybolehboleh”,开在吉隆坡著名的茨厂街上,店主中文名洪伟邦,但大家都管他叫“堂哥”。
堂哥的店“mybolehboleh”(驳静 摄)
堂哥假如在店门口开果,十有八九会被路过的行人停下来拍,这几年他在抖音等平台介绍马来西亚的榴莲出了名,中国粉丝比他自己国家的要多。本地人听说我去堂哥的店,都说,现在不是吃榴莲的季节,但想要在吉隆坡吃到新鲜好榴莲,去堂哥的店错不了,“他是网红嘛,要维护住自己的品牌,所以品质有保证的”。
可假如你企图在街边档口擅自品尝榴莲——首先这个季节的吉隆坡,街面碰不太到榴莲档口,即便碰到了,货架上整排整排的榴莲也是假的,那是摊主为了吸引客人摆出的迷魂阵。我就上了一回当。那是见堂哥前一天,我们从一家郊区的肉骨茶店回城,马路边上就有一家“显眼包”。我紧急叫停了司机,兴冲冲地奔向念叨了好几天的榴莲摊,老板也是华人,他当然也看出来我是游客,见我盯着大货架,倒也允许我看了一会儿,然后才说那是假的,“真的在这儿”,他指了指前排毫不起眼的塑料框子,里头蹲着几个毫不起眼的小家伙。
我们跟着李耀祖去了一家帮他出售榴莲的路边档,老板请我们吃了一颗黑刺和一颗甘榜(于楚众 摄)
我看看大货架,再看看小塑料框子,脸上一红,落荒而逃——出门在外,当什么都不能当傻子。所以到了堂哥店里,我打点起十二分精神,决心在榴莲小课堂里学个满分。我迫不及待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松鼠选中的榴莲是不是最好的”。答案是否定的。榴莲被松鼠咬出大口子是常事儿,这些小东西大概率会选香气最浓郁的那颗下手,但那时候果还在树枝上,距离自然成熟还需要时间,换句话说,松鼠猎人虽然先下手为强,却对其他榴莲的发展前景一无所知。
品尝榴莲,也讲究从轻至重,甜香的放在前面,甜苦交加更为浓郁的放在最后。这是我从堂哥这里学到的第二个知识点。在bolehboleh,我品尝了三个品种,依次是D208、D13,以及黑刺。实际上,在马来西亚,农业部正式注册在案的榴莲品种就有200多种,它们有的会有像猫山王、黑刺这样的名字,有的只有一个编号,比如D13的意思是它是第13个被正式注册的榴莲品种。除此之外的榴莲都叫“甘榜”,即“gumpung”的音译,说的是那些没有姓名的野榴莲,有的形状奇异,有的个头奇小,也是榴莲摊上定价最低的东西。本地人很乐意向外地游客绘声绘色讲他们廉价吃到绝美甘榜的经历,在12月份的吉隆坡,也只能任凭他们吹牛。
堂哥说,他这几年卖榴莲到中国的经验是,有苦味会被投诉,果核大也会被投诉。黑刺的流行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榴莲风味观念的改写——榴莲可不是一味地甜腻。
假如鼻子没有那么灵光,也可以通过晃一晃的方式判断榴莲的发酵程度,“发酵就是新陈代谢,过程中排出来的气体就是我们闻到的臭臭的味道,同时也会排水,果肉会缩小,与果壳之间产生空隙后,你就能摇得出来了”。而一旦发酵时间过长,内部的气体多到一定程度,果子就会裂开,这也是裂开的榴莲不好吃的原因,它已经过度发酵了。
《热带雨》剧照
2010年前后,堂哥注意到,来马来西亚的中国游客明显多了起来,他那时还在读大学,但已经开始从他叔叔的厂里拿马来西亚特产去景点兜售,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看到了中国游客的购买能力,从此他就决定,以后要做就做中国人的生意。后来他在马来西亚特色和中国市场这个领域有过不少尝试,包括用椰子油做面膜,最后这次创业尝试,假如不是疫情,很可能就做成了。疫情期间,他拍的马来西亚美食探店类视频得到一些关注,直到他开启榴莲这个赛道,才算是找到了对的路子。尤其是2023年春夏,“榴莲盲盒”在短视频平台走红,这个东南亚水果在这一年迎接了很多新的中国初尝者,再加上过去两年马来西亚对中国的新增的出口获准,这一拨榴莲热度,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第一次去榴莲园没经验,除了被蚊子吓得大惊失色,还有一个遗憾是去得太晚,李耀祖早早地就把他几个园子里掉落的榴莲都捡完了,我们见到的是已经装在皮卡上的一小堆果。第二次,我们5点出头就出发了,从乔治市驱车40分钟,天亮之前赶到了浮罗山背。
“浮罗”是闽南语,其马来语“Balik Pulau”,意思是“山的另一边”。18世纪中后期,马来半岛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有一小撮逃亡者一路从泰国南部逃到了槟岛,深入中央山脉以西的高山之后才敢安定下来,他们在这里休养生息,定居种植,成为浮罗山背最早的一批居民。从地图上看,浮罗山背地处槟岛西南角,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这片海就是马六甲海峡。后来我们在一间山顶餐厅“槟城小云顶”(Bukit Genting Hill Leisure Park and Restaurant)用餐,得以从山顶俯瞰,马六甲海峡的海岸线清晰可见,而依傍着它的一大片平原,至今仍然以种植水稻为主。
179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买下槟岛,看中的就是浮罗山背这片依山傍海的山地和平原,主要是为了在这里种植豆蔻和丁香,这是当时欧洲最金贵的两种香料。它的意图当然很明显,拓展公司香料种植版图,以此对抗荷兰对香料贸易的独占地位。与此同时,华人移民则在这里积极开发橡胶园和椰树园。浮罗山背作为农业中心的地位,延续至今,只不过如今豆蔻丁香橡胶椰子都得退居其次,现在的香饽饽是榴莲。
我们早晨6点钟抵达榴莲园,五分钟后,李耀祖开着他的皮卡来了,一下车他就告诉我们,为了迎接我们,他头天已经叫人在园子里打了两回驱蚊药,“我自己是早就习惯了啦”。与此同时,他又点燃了一块装鸡蛋的壳子,这东西燃起来烟很大,我们一边在园子里走,一边举着烟护体,开始在地上寻找掉落的果子——我是不是忘记强调马来西亚榴莲的最大特征“树熟”?成熟后自然掉落,所以在这里,收成的准确动词不是“采摘”,而是捡。
皮卡是浮罗山背榴莲果农的最佳交通工具(于楚众 摄)李耀祖总是远远就能看到哪块地上有一颗,后来我才知道,不是他眼尖,而是他熟悉园里每棵树的结果状态,抬头看看,就能下判断,他指着头顶一粒果子说:“你看它的颜色已经开始变,有一点可可色。”
另一个让人意外的农业知识是,榴莲不是那种“种瓜得瓜”的果树,它遗传变异性很大,种下去一颗猫山王的种子,长出来的树结的很可能是其他品种,所以榴莲种植主要依赖嫁接。李耀祖的父亲李德兴,是浮罗山背出了名的榴莲高手。1960年代初,年纪轻轻的李德兴就注意到了一种挺奇异的榴莲,它的果肉似乎有种淡淡的粉色,就像煮熟后的hagong(闽南话“虾公”)。随后他就开始着力培育红虾。1989~1992年三年间,他参加本地榴莲比赛,连拿三届冠军,也正是拿到冠军后,红虾才正式注册。包括红虾和葫芦,名气远不如猫山王和黑刺,但在浮罗山背,它们都是口感层面毫不逊色的品种。
实际上,1989年,红虾刚得到冠军时,曾在全国掀起过一股“红虾热”,那时的李德兴正当壮年,他获得冠军的红虾树,当时就已经有20多年树龄,正是出果盛年,他借这个机会将红虾果苗卖向了全国。李德兴可以说是浮罗山背不折不扣的“榴莲王”。
耀祖皮卡上的榴莲(驳静 摄)
为了寻找好品种,年轻的李德兴最远去过吉兰丹,那是猫山王的原产地,有时也带着儿子一起,所以李耀祖是少数曾亲眼见过猫山王母树的果农(这棵树已于1974年枯死)。那时候的农民也很保守,果种轻易不肯卖给别人。李德兴有一回终于买回来300多粒树芽,接在自己果园的树苗上。他家院门口那棵猫山王,就是当时留下来的其中一棵。
这位“红虾之父”今年82岁了,一个人住在一幢半山腰的房子里,周围全是榴莲树,他说,只可惜现在腿脚不便,不然这个时候他一定在园子里。见到我们之前,他已经把过去的冠军奖牌都取了出来,灰蒙蒙地摆在桌上。
李耀祖从小跟父亲在榴莲园长大,而李德兴,从小跟着他的父亲在橡胶园长大。李德兴这一代浮罗山背的农民,经历了椰树和橡胶日落西山以及榴莲大行其道的过渡,他父亲打理的橡胶园,在他手里逐步改成了榴莲园,年轻的时候他几乎就住在园子里。“别人疯女人,我疯榴莲”,他说自己埋头研究果种,到30多岁才想起来要结婚。
李德兴当年做的广告(驳静 摄)
早期的农民是这样的,技术没人教,“就像一根针掉到海底,你用摸的”。与此同时,还要爬树,砍树,开山路,“我做事情很扎(实)的,一块荒芜地,你交给我,5年后我做出成绩给你了”。他就是靠着这些扎实功力获得了园主老板们的信赖。慢慢地,李德兴靠自己的双手一点点买下一块属于自己的榴莲园,也就是在这个13亩的园子里,他种出了后来闻名全国的红虾。
李耀祖,肩负这样一个重大责任的名字,从小却不爱读书,他爸将他送去过很贵的私人学校,他依然考试只有十几分。但随他父亲,就是喜欢在园子里。打药、疏果、嫁接,爬到树上去给榴莲绑绳子,这些都是童子功——现在爬树是不行了,“你看他现在圆圆的,小时候很瘦的”。
确实,李耀祖现在圆圆壮壮,1.75米的个儿,有190斤,同时还拥有一股财大气粗的派头。园子里停了好几辆皮卡,第二次去,他愣是带我们把三辆皮卡挨个坐了个遍,其中两辆几乎全新,他赤脚开车,声音洪亮,很乐意向中国来的记者展现财力。
通常清晨去捡榴莲时,李耀祖会戴个头灯(于楚众 摄)按他的说法,他经手的榴莲园大大小小,加起来有130亩,有的是他们家真正买下来地然后租给了别人,有的是从别的老板那里租来经营。比如我们碰头的这片园子,有13亩地,是李德兴实打实买下来的,李氏父子经营了30多年,目前有100多棵榴莲树,种植品种以红虾和葫芦为主。
这么多地,这么多树,一旦到了量产季,他根本打理不过来。所以每年6月之前,李耀祖会将其中几个园子出租。这几年榴莲很火,所以到了3月份,树刚开出花来,就会有人急急忙忙来租园,对方通过花的密度来定价。他举例子说,他有个50亩左右的园,去年租金是40万马币,但按去年的行情,“随随便便能卖100万马币”。行情这么好,他很想自己做所有的园,最后还是听了他爸的劝告,他爸劝他不要这样辛苦,“你会死在园里”。为了减轻负担,他今年想到了新办法,已经从中国的大疆公司定购了一台无人机用于喷药。
离开红虾诞生那座园子,李耀祖又带我们去一个只有几亩的小园,刚走下皮卡就听见“砰”的一声,声音有点闷,只听李耀祖问:“听到了吗,这是掉榴莲的声音。”“真的吗?!”我一边冲进去,一边问李耀祖在哪里。可见到之后就觉得很失望,只要不是被榴莲砸到,果子躺在地上的画面对我们这样的游客来说实在是乏善可陈,但它从树上掉落这个动作,是“发酵”的重要一环,用果农的话来说是“醒”,有些太高的树,防止落果时砸地而裂开,果农会给果子绑上绳,或者在树下结网,但以这种方式落地的榴莲,发酵速度就会明显不一样。
这么说吧,榴莲是一种娇贵、难伺候的水果。就比如红虾,赏味期极短,很难运出槟岛。2014年,一位名叫Lindsay Gasik的榴莲猎人注意到了这种美味但极脆弱的红虾,并试图寻找红虾之父,因为不会讲中文,她花了三年时间,才终于在一本1994年出版的中文书《槟城榴莲品种》(Durian Clones of Penang)上看到了李德兴留下的电话号码。李耀祖说,也是这个女人帮他在谷歌地图上弄了一个坐标,就是这间没有名字的13亩果园,坐标名字叫作“The Original Red Prawn Durian Shop”。
这两趟浮罗山背,是此次马来西亚之行最累也是最精彩的两天。
浮罗山背山路边的榴莲档口,档口背后就是榴莲园(驳静 摄)
俩人一口气吃掉八颗榴莲,也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果然,第二次,吃到第五颗就败下阵来,瘾没完全过足,但身体已经在抗议。我只好将那一颗“葫芦”剩余的一半装进餐盒,心想一会儿缓过劲儿来了再吃也不迟。
我宝贝似的带着这盒榴莲,先是去了李德兴家,又随李耀祖去到一家饭馆。关于这家我此刻意识到完全没去记名字的餐馆,李耀祖对它赞誉有加,他说他经常来这儿请客,而且一大早,他就叫人杀了一只鸡。鸡呢,也来自他自己的养鸡场,都在山上跑着长大的,现在都有三斤多了,一定要尝尝。盛情难却,再加上,我们不是来做美食报道的吗,到了乡野几乎外人很难得知的餐馆,难道不应该去试试吗,就算已经榴莲吃到吃不下,难道还吃不下一只鸡?
随手拍下的榴莲拌饭(驳静 摄)
现在回想那一顿饭,仿佛宿醉的女人坐在沙发上回忆昨晚喝多了是怎么回家的,我不记得我究竟有没有成功地吃一口那只鸡,究竟有没有碰那一桌菜,我唯一能记住的是,等到一盆米饭出现在眼前,我灵光一现,取出榴莲,给自己整了一盘“榴莲盖饭”——这个东西,可不是我发明的,早在吉隆坡,在堂哥店里,他就提到过,他奶奶喜欢用榴莲拌饭吃。我当时就打定主意要试试,后来发现难以实现,有榴莲的地方没米饭,有米饭的地方没榴莲。没想到无意中就实现了。实现榴莲自由,实现什么道听途说的榴莲吃法,还得靠李耀祖。
(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3/4期美食合刊)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