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信书院
让读书像吃饭一样容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媒哥媒体招聘  ·  街声音乐2025招聘! ·  2 天前  
玄鸟书屋  ·  可免费索要范美忠《道德经》解等九本书稿 ·  2 天前  
猫笔刀  ·  升温 ·  3 天前  
天玑-无极领域  ·  这几天,流行用Grok3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信书院

这些禁书,开启了很多人的X教育(本期有好书相送!)

中信书院  · 公众号  ·  · 2021-04-15 20:00

正文

这几天仓库搬家,发不了货,所以这期就去隔壁搬了篇挺有趣的文章给大家看 (绝对不是在偷懒) 至于书单,敲黑 板划重点: 最近捂紧钱袋少买书,因为“423世界读书日”马上要到来了!下周我们准备了超大福利,折扣震惊小宇宙~

下面是给大家准备的本期福利——

1. 在评 论区留言,截止到20号中午12点, 点赞数最高 的两位用户 ,可获得 比尔·盖茨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一本 ~


2.关注我们的知乎账号 “听听罐头” ,打开一罐新知识!关注+点赞+评论任意一条(带暗号:罐头姐姐),也会抽取2位运气爆棚的读者送 比尔·盖茨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一本 !(截止日期4月19日,私信通知~)




大家好,我是朱富贵。
我上初中的时候,网络还不发达,报刊亭、旧书摊就是很多人最大的快乐源泉。

杂志、小说、漫画最受小孩欢迎,就算没钱买,坐在书店地上也能看一天。
我就是这样,蹲在旧书摊前看完了一本武侠小说,是古龙名著《小李飞刀》。
古龙名著《小李飞刀》

很久以后,我才发现一个事实:古龙的著作里,压根没有一部叫《小李飞刀》的书。
我们熟知的李寻欢和阿飞,实际出自于古龙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
我一查,才知道上了当。

书皮署名的“古龙名著”,正确断句不是“古龙-名著”,而是“古龙名-著”。
作者不是古龙,而是一个叫古龙名的人。
这种忽悠人的现象不罕见,当时还有一个“金庸新-著”,也玩得这个文字把戏。
金庸新著《九阴九阳》

在这之外,还有些武侠作者,把笔名取做“全庸”、“金康”、“金唐”、“吉龙”,封面上也故意用草书,把名字写得潦草,真假难分。

考的就是读者的眼力,一不小心就中招。
在更早的八十年代,这样的陷阱比比皆是,书报市场遍地是雷,到处是坑。
书报市场里骗子极多,其实也说明当年的书报市场里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是一个暴利行业。
八十年代的书市

今天的图书行业无疑是夕阳行业,没什么油水,但八十年代可不这样,一大批人在这里发了发了大财。
当时改革开放没几年,民间的文艺作品很贫瘠,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娱乐的需求又非常旺盛。
人民的需求大,书报种类少,供给严重小于需求,只要给纸上印点字,就能卖钱。
于是就出现了太多的匪夷所思,和光怪陆离。

01


最先在大城小镇、街头巷尾、车站码头兴起的,是民间自编、自印、自发的小报。
小报阅读不挑场景,人们上厕所时,都爱带一张奇文艳史的报纸,蹲下来就看,完了撕成几片做手纸。
这样的小报体量小,内容也简单,无非就是一些传奇、案件、桃色传闻等,有个编辑就能做。
所以,当时市面上,到处都是像“参考消息”一样的四开小报。
参考消息

这种小报 连纸张、排版、印刷加一起,成本也不到四分钱,而当时小报售价普遍在一角。
即使刨除发行、批发和零售,也有两分钱的利润,利润率超过50%,绝对是一门好生意。
当时的工薪阶层一个月就挣几十块,但一份小报,只要印出100万份,一夜就能变成“万元户”。

这在当时可不是难事。
当时小报批发零售网,在各地全面开花,小报可以像国营报纸一样,卖到全国各地。
因为市场太火爆,只要印刷机一转,听见的都是钱的声音。
随着一夜成为“万元户”的神话流传开来,更多人涌进这个行业,与之伴随的,就是更激烈的竞争。
想要在竞争中胜出,就只能争奇斗艳,为了卖报,无所不用其极。
恶性竞争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比谁底线更低,就像现在的自媒体。
小报

很快,小报行业就杀成一片红海。
更重要的是,因为小报内容大同小异,读者看腻了。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小册子。
这种册子的内容其实跟小报差不多,不过页数更多,裁成32开,用骑马钉装订成册。
这种册子封皮简单,就是白纸印上“法治故事”之类的名字,所以也叫“白皮书”。
白皮书可以看做一种民间杂志,跟小报比起来,只是做成书的样子,内容换汤不换药。
但就这一点变革,在读者眼里的性质就不一样的,不再是看报,而是读书,显得高级多了。
而且白皮书的定价更高,利润比小报还惊人,有超过80%的利润率。
报贩是最大的受益者,不光赚了大钱,还摇身一变,升级成书商。 现在很多民间大书商,早年都是干这个起家。

一夜几十万的财富神话,在当时的书市屡见不鲜。
但无论小报还是白皮书,都是民间自行编纂的刊物。换句话说,都是非法出版物。从内容到印刷,说粗制滥造并不过分。
这些玩意小打小闹的时候,也倒还好。一旦事情做大,难免树大招风,逃不过工商和公安部门的眼皮子。
时间一长,触雷风险就越来越高。
报贩刚开始做的时候,还是无产阶级,光脚不怕穿鞋,只要有钱挣就敢往火里冲。
但有了房子车子票子,有家有业,身份变了,不能随便冒险,必须披上合法衣裳。
于是,他们把眼光投向了地方文学杂志社。

02


八十年代初,文化娱乐开放,国内出现了一阵文学热。同时各地成立无数文学杂志社,创办大量文学杂志。
市场上竞争瞬间激烈起来,一些小杂志社很快就遇到问题,没有钱。

没有钱,就意味着收不到好稿子,杂志也就卖不出去,恶性循环。
而创办杂志社的都是地方文联,正经的清水衙门,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然给杂志社帮不上忙。
杂志社缺钱,书商缺一张合法的外衣,双方一下就看对眼,凑在了一起。
书商付给杂志社一定费用,杂志社按照书商的要求,编辑稿件,搞定一切合法手续。
跟正经出版物搭上了关系,白皮书也变了模样,换成了极具光泽的铜板四色彩印,警察、罪犯、枪战、半裸女郎都出现在封面上。
八十年代的民间杂志
因为有正规编辑的加入,内容自然跟之前粗糙雷同的刊物,拉开了差距。
比起正统的文学杂志,又有更多的色情、暴力等刺激元素,更抓人眼球,轻易就成了书刊市场最亮的星。
更重要的是,白皮书成了正经出版物,登上了大雅之堂,进入正规销售渠道,从地摊卖到了书店。
编白皮书的作者和书商,本来都是泥腿子出身,打着杂志社的名头,就有了“杂志社发行经理”、“特约编辑”、“记者”等正规头衔,配上了盖着钢印的杂志社证件。
八十年代记者证
有了这些身份,无论约稿、订货,收款都可以光明正大,不用再担心被警察盯上。
而且证件在当时意味着一种特权,因为背后代表的是国家机关。
凭着证件坐火车,不用排队,直接上车,还要另行照顾。这对常年在各地奔波的书商,也是一大好处。
书商赚的盆满钵满,而且洗白了自己的身份。杂志社虽然只收到一点皮毛,但足以维持刊物生存,皆大欢喜。
但问题出现了,文学杂志到底是正经出版物,里面尽是下三路的内容,不光不体面,还可能出问题。
杂志社一合计,得给这些内容一个正式名称,想来想去,想出个“通俗文学”的名字来。
于是色情无罪,暴力有理。

各地出版社都着“繁荣通俗文学,弘扬民族文化”的旗号,堂而皇之跟书商合作,甚至扬言要“走出本地,走向世界。”
花花绿绿的杂志广告,贴遍了大小城镇的街头巷尾,掀起了将近十年的“通俗文学热。”
现在回过头,这些“通俗文学”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但客观上也满足了一大批人的娱乐需求,我觉得不寒碜。
不过总有些艺术追求更高的读者,针对他们,书商们又瞄上了一块更大的蛋糕,港台小说,首当其冲的就是武侠。
1981年,广州的《南风》文学报,用半个版面连载梁羽生的武侠小说《白发魔女传》,引发了一阵武侠热。
港版《白发魔女传》

编辑部不断收到读者来信,嫌两周更一次,频率太低,要求加更。
同年,金庸受到邓小平接见,由此,金庸的书在内陆解禁,取得极大成功。
邓小平接见金庸。
江西一家出版社出版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一印再印,发行了超过一百万套。
而相较于小报杂志,小说的价格能翻好几番,一套几本,合下来要卖到几十块,绝对一大块肥肉。
但书籍引进,要走正规程序,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上市。
盗版就省事多了,只要有原版书,把繁体字改成简体字,竖排版改成横排版,其他东西原封不动照搬,印出来就能卖钱。
但最大的问题出现了,想盗版最起码得先有原本,而因为开放时间不久,能进入内地的原版书,极为有限。
因此,谁最先拿到原版书,谁就占尽先机。
有一个姓齐的书商,听说成都有个书友有一套金庸原版小说,开了一辆新“菲亚特”轿车,连夜赶到成都。
80年代的菲亚特

但成都这位书友是金庸真爱粉,死活不卖。老齐磨破嘴皮,最后拍上车钥匙,外加一万块现金,总算换走了这套小说。
但仅仅一个月时间,老齐就靠盗版赚够到了十几辆新车的钱。
在当时,打打杀杀的武侠小说大行其道,男欢女爱的言情小说也是一片广阔市场。
琼瑶、岑凯伦,三毛为首的女作家,无数少男少女为之流下泪水,与此同时,也是书商们的一桩桩好生意。
台湾女作家三毛

不光国内文学作品,海外的翻译小说,也曾有过一阵热潮。
以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代表,国外犯罪小说涌入中国,带来了新的惊奇和刺激。

但把翻译小说推到巅峰的作家,还得是日本作者西村寿行。

日本作家西村寿行

他的《暴虐》、《血虐》、《被侮辱的恶果》、《浴娘》、《陪浴小姐》、《狼魂》,是当时最热销的抢手货。

西村寿行的作品

今天你再去书店找这些书,很可能找不到。为了吸引读者,书商把标题党做到了极致,直击要害。

你看了标题封面,就忍不住要剁手。
1988年,一个大学的法律性研究生,翻译了一本国外性犯罪研究著作,叫《性犯罪研究》,投稿给很多出版社。

但出版社判断,这种学术著作太枯燥,买的人肯定少,销量没法保证,没人愿意出版。
一个武汉书商得到消息,联系到这两个大学生,连内容都不看,一万块买下了译稿。
书商就提了一个要求,把书名中的“研究”删掉,改名为《性犯罪》。
仅半个月时间,这本书就印了整整十万册,书商挣了将近20万块。
当时的社会,有很多这样书商。他们的发财路上,有另一样东西,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03


一瓶可口可乐,出厂后经由多次转运,最后送到超市小卖部,才能卖给消费者。
这张转运销售网络,是所有快销品成功的核心,也就是渠道。书报发行也是如此。
书报渠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新华书店为基础的官方渠道,被称为“一渠道”。
一渠道根正苗红,只有大出版社,正规刊物才能进去,铺货到各地的新华书店。
但新华书店虽然从品类,到地理覆盖都很完备,但到底有覆盖不到的地方,书刊的品类也不够接地气。
而小报、刊物、盗版书这样的印刷品,上不了台面,进不了正经的渠道和大书店。但对老百姓来说,这些娱乐形式是刚需,不能不看。
这就给了民间书店留下发挥空间,他们以此建立了民间渠道,也就是所谓的“二渠道”。
二渠道发展速度惊人,北京的金台路、广州的东园路、郑州的二七路、长沙的黄泥街等等,都很快成为著名的民间书刊集散地。
北京金台路图书市场

二渠道是民间渠道,非常市场化,以零售书店和报刊亭为触角,直接跟老百姓打交道。

书商来往于整个网络之间,会根据书店报刊亭的数据,获取信息。啥书受欢迎,啥书卖不动,书商摸得门清。
他们再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发行商和出版商,调整书的种类和数量,形成一条闭环。
民间书市大部分要靠速度取胜,一个地区的某一家店率先铺了货,后来者就没有甜头了。
因此二渠道有“保独家”的潜规则,在一个地区里,只给一家店供货。

但跟一渠道竞争起来,可就不管这么多了。
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在央视热播,有出版社的编辑,把剧里的精彩对白编辑成册,取名《“编辑部的故事”精彩对白》出版。
按照电视剧的热播情况,这本书大卖是板上钉钉,但销售结果却打了脸。除了北京地区,其他地方的新华书店完全卖不动。
因为正版书刚上市,民间书商就在河北一家印刷厂,两天内印出10万本,发往各地小书店。
等正版书来的时候,该买人已经买完了,扑了个空。
看起来出版社挨了书商黑枪,吃了哑巴亏,双方应该势如水火。

但出版社跟书商并不总是死对头,更多时候,他们其实拴在一根绳上。

04


在二渠道里的书分为两类,一类是黑书,就是没走正规出版途径的书,比如盗版书、白皮书、小报等等。
另一类是白书,是经由正规出版手续,做出的书。
但道上有一个说法:“黑道真黑,白道不白。”
也就是说,即使经由正规出版途径,出来的书也不见得干净,这就跟出版社有莫大的关系。
书商跟出版社合作途径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卖书号。
一本书想上市,都得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也就是书号。书号只有通过出版社申请,才能拿到。
《黑道》书封底,左下角就是书号

买卖书号是违法行为,但考虑到一些科学、学术著作卖不了钱,出版很困难。

于是有关部门有意留下一个口子,可以买卖书号出版这类书籍。
这就让书商们抓住机会。
八十年代,出版管理十分松散,出版社毫不掩饰,只认钱不认书,只要给钱,什么都可以办。
南方特区有些出版社,甚至把书号按人头分给出版社编辑,要编辑出去销售。出版社只收基本价格,余下的都归编辑。
书商最不差的就是钱,借此机会一下拥有出版和发行权,更是啥书都敢出。
往常要审稿一个月的书,在书商的推动下,一两天就可以拍板。

出版社对内容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全凭书商发挥。
1987年,吉林一个出版社,收到美国作者欧文·华莱士的《玫瑰梦》译稿,书中色情描写很露骨,按规矩肯定出不了。
但出版社上上下下收了钱,一点意见没提。

这样几十万本黄书堂而皇之流入市场,引发了建国第一起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淫书案。
无独有偶,北京一家出版社以每个几千的价格,把6个书号卖给黑龙江书商。

其中一个出版淫书《从面相看女人》,还有两个准备出版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以及《圣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