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
,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嘱托殷殷。
展示福建新形象,要讲好
“何为福建”
的故事;
提升文化影响力,要聚焦
“福建何为”
的课题。
翻阅政府工作报告,听八闽新故事,看八闽新作为。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
福建“文体事业蓬勃兴旺”
。
八闽文化跨过大山大海,穿越人山人海,以绵绵之力持续作答“何为福建”的多选题。
文化凝结了时间。
2024年,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泉州宋元古城获批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草蛇灰线,伏脉千年。八闽文化像一条连接着历史和未来的生生不息的河,
河流上,闽人智慧闪烁
。河的一端站着南岛语族先民,他们在滩上拾贝、在林里狩猎,在窑火旁看着陶瓷成形;时光的灯火再拨亮些,宋元古城里的面孔清晰可见,百姓们与缠头赤脚的阿拉伯人讨价还价,大舶高樯运来香料、药材,载去丝绸、瓷器,刺桐港边,气象万千。
在这些遗存里,看见浩瀚、生动的福建历史。
泉州宋元古城。图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抚慰了人心。
2024年,闽派文艺再攀高峰,9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优秀奖,一批文艺精品获“飞天奖”“星光奖”等,爆款频出,口碑与热度齐飞。
其中,《去有风的地方》《漫长的季节》等现象级作品引发全网热议。在“有风”小院里,时间着陆在一段平缓的河床,微风徐徐,阳光温暖,治愈了带着疲惫和迷茫的主角们,也治愈了屏幕前的观众;《漫长的季节》中,头发花白的王响在玉米地里冲年轻的自己大喊:“往前走,别回头!”,喊出了小人物执着和响亮的人生,也喊出了观众们的滚烫热泪。此外,高甲戏《围头新娘》讲述泉州围头从“炮战第一村”发展成“两岸通婚第一村”的感人故事,网络剧《开端》讲述普通人在不普通的事件中如何成为英雄,
在探索人性中完成了观众与主创的文化共振
。
在这些“福建出品”里,看见温暖、通达的福建力量。
熨平了山海。
春节临近,安溪、尤溪、明溪、松溪等省内4个以“溪”为名的县城联手走向台前,以
“四溪争流迎新春”
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精心展示地域特色文化。
从“满天星”到“连成片”。前有漳浦、霞浦、浦城“牵手”成立
“三浦并臻”
文化联盟,紧接着永泰、长泰、泰宁三地共同打响
“三泰书香”
全民阅读联盟品牌。近年来,福建积极打破地域壁垒,促进资源共享,把省内分散的文化资源连成线、形成片、构成网,不断推动闽派地域特色文化融合互促、出圈出彩。
在这些“牵手”里,看见更多开放、包容的福建可能。
文化之水长流,淌过过去,滋润当下,奔向未来。
在回答“福建何为”上,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一只抓手——要
“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
“让文化热度在基层、修养在人心”
。
1月12日,与省“两会”会场一湖之隔的福建博物院前,观众和演员共赴一场如梦似幻的文化盛宴。在这场名为《宋韵千年·诗词福建》的演出中,少女上官语盈邀约辛弃疾、柳永、张元干等多位宋朝词人款款步入观众席,与现场观众互动飞花令、品永泰青红、喝福鼎白茶,现场响起阵阵欢笑与喝彩声,成为“文化热度在基层”的具象演绎。
《宋韵千年·诗词福建》在福州西湖边开演。图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
文化如何一直热下去?
要拓展更多实体空间,
让百姓不仅当“剧中人”,更要成为“剧作者”
。
目前,我省已实现省、市、县(区)、街道、村(社区)5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全省建成公共图书馆97家、各类博物馆147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111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000多家,“百姓大舞台”约500个、乡村戏曲小戏台约5300个。
要推进数字赋能,让优质文化走上“云端”,落到“指尖”。目前,省图书馆已搭建起覆盖全省90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福建省公共图书馆虚拟专网。省艺术馆数字文化馆平台二期已正式投入使用,满足群众足不出户观展需求。同时,平台还搭建集非遗项目名录、非遗地图、非遗展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小程序——“福建非遗”,为百姓提供了学习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文化不是宏大叙事,最终都要落到具体而微的百姓生活中。
在由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进程中,群众能尽享文化繁荣结出的硕果,就会在内心深处转化为坚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主动讲述新福建发展和变迁的故事,在这片文化热土上书写出新奇迹!
此外,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文旅是当之无愧的另一抓手。
主人家要如何端出“兰陵美酒郁金香”,让游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
“壮大文化旅游业,做足‘旅游+百业’文章”
。
如何“+百业”?
要有
新科技
。
“观众席像一台时光飞船,穿梭在时空隧道中”,2024年国庆期间,在福州马尾,《最忆船政》实景演艺项目场场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