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实,
2018级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曾担任武大社团指导中心副主任,经管院社团联合会主席、康腾实践中心主席,多次荣获甲等奖学金、优秀社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等荣誉。2016年,吴秋实以专业第一保研,随后9月参军入伍成为一名空军。2017年自愿报名赴新疆参与军委签发的对印作战任务。服役期间被指定为首长准备文件材料,深得领导好评;多次担任各项活动主持,并给全营官兵教授心理课程;作为战地记者,共发表新闻50余篇,制作视频8部,其中3部上报至中部战区空军优秀视频选集。服役期间曾荣获对印作战任务嘉奖、“精武标兵”、优秀义务兵等称号,曾被中国空军网报导。
“
高二那年就跟着心从了文,但没想过会动武,如今又跟着心投了笔,想动一场干戈。
”吴秋实入伍前在微信公众号上的最后一篇文章里如此写道,任性又带着一腔热血,就像被一次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扬起的从戎情怀,那阵刮到心底的风化作了他军旅路上最坚实的脚步。
做那随心的叛逆者
也做准备万全的磐石
做出参军这个决定对于吴秋实来说,一方面是受到了军人父亲的影响,另一方面他自身也有浓厚的军旅情结,渴望部队生活、向往军人气质。除此之外,他甚至有些“为了叛逆而叛逆”——“为了破除这个世界给我定下的规则,我想去见一下跟学校之外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吴秋实说道。
从小到大作为一个好学生,他被寄予的期待就是顺利升学、大学毕业后找到一个好工作,“我当时觉得我的人生不应该这样被操纵,不应该按照那样一个规定的流水线走,
我就觉得我要做点不一样的事情
。”他的选择最终落在部队,一个因年龄限制错过就不可能再去到的地方。
对于吴秋实而言,一生碌碌无为或是像提线木偶被操控着走是不可接受的,他希望走出生活四年的校园,做有趣的人、经历有趣的事,他在大学与参加工作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去部队找回自我,明白真正的心之所向。
青年人总给人一种“老是有想一出是一出的冲动时刻”的刻板印象,然后就会有许多现实问题浇灭了刚溅出的火花。大二,他第一次向父母提出参军的想法时遭到了坚决反对,他的父母不太能理解孩子这个“不划算”的决定。面对父母的拒绝,吴秋实选择暂且按下不提,为这个看似叛逆的选择默默做着准备。后来两年,他不停地跟父母聊去部队的愿景,聊国家的政策支持,同时他也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研来换取父母对他未来规划的放心。
在他的高中好友汪晓晗眼中,参军这个决定是最令她意外的事,不过她也说道,吴秋实的
自我认知能力
是超过同龄人的,他是专注认真又幽默的学霸,也常常对自己要求严格。“也是出于自我成长的想法,他最终选择了入伍。”汪晓晗说道。他的好友陈舒扬还记得曾经陪吴秋实去驻地看望曾经的军训教练,“他的确是在脚踏实地做着准备。”在入伍准备上,为了体检合格体能达标,吴秋实在大三大四的时候每天坚持跑八公里,这样的训练让他在进入部队后,在体能项目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相对于同龄人持续的学习与工作,服兵役的两年意味着在大多数人前进时,自己步伐的停滞,这也是必须提前思索的问题。到底部队的东西是不是他想要的?还是说这两年仍然花在学业上?吴秋实通过网络了解参军老兵的经验,也衡量过这个成本收益问题。“我觉得毕业五年之内,我可能要落后于当时同一届的人的进度,”吴秋实得出了内心的答案,“但是就整个大的人生方向而言,我觉得这两年给我的改变是为整个人生积累的一种复利。”
经过两年的努力和坚持,在大四,吴秋实最终获得了父母的支持,“到了大四他们看到我还在坚持,不是三分钟热度,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一个决定。”在与自己的导师商量后,他休学两年,踏上了这看似一时情怀激扬实则是准备周全的路途。
图为吴秋实与军车合影
最是情感细腻也是磨砺成坚
问及吴秋实的个性,好友汪晓晗爽快答道:“情感超级细腻!,他喜欢
自我剖析、自我反思
,在我看来就是情感很细腻的一种表现。”在汪晓晗的印象里,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会带给吴秋实很多感悟,他也常常会用笔触记录下来。在入伍之前,他最后一篇文章记录了从自己做出这个决定到最终实践的整个过程,深刻剖析了他自己的内心。
曾经是校羽毛球队成员的吴秋实,在积年累月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留下了一些伤病,在一次校赛中他伤了左膝盖,这次受伤给他的膝盖落下了隐患。当时同在球队的吕烨峰回忆起一向十分体贴的吴秋实,那段时间因为受伤无法参加训练和比赛,总是板着脸觉得心有遗憾。也因为这个痼疾,入伍后再一次受伤的吴秋实不得已打了石膏,躺在床上三个月没办法训练,也是那时候他错过了入伍后第一次重大的军事演习。“那三个月我躺床上,不做事就是昏天黑地地想很多事情,这让我思考了很多人生意义,我当时就觉得我不该这么沉沦下去。”于是,不甘心在这两年什么都留不下也带不走的吴秋实,在对印作战任务下发的时候毅然决然报了名。
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吴秋实并没有跟家人沟通过。“原来在新闻或者说在网上看到过很多类似的事情,我当时觉得好矫情,出去执行任务了怎么都得跟家里说一声,但是真的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敢跟他们说的。”儿女的决定往往给父母带来不小的负担,那是最迫切最坚定的决定,也是事后才敢不经意间告知父母的一段灰色过往。
任务驻地距中印边境约300公里,地处戈壁,人烟稀少,环境恶劣,属六类艰苦边远地区。由于驻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且交通运输不便,物资供应较为困难。部队集体住宿板房,设备老旧,用水用电等各项生活条件严重受限。雨雪天气,房屋经常漏雨渗水;戈壁风沙气候,隔几个小时整个房间便尽是沙粒。冬日气温零下十几度,室外水龙头全部冰封受冻,洗衣服时还没搓洗,衣物就已经结冰。全连唯一的水龙头,得靠终日不熄的煤炉烘烤,才能保障50多人的吃饭洗碗、洗衣洗漱等生活用水。“那段日子真的太艰辛了,以至于回来之后面对的一切生活条件我都觉得也还好,好像也没有那么惨了。”吴秋实打趣道。
图为吴秋实带领全连官兵宣誓
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为训练带来了新的难度,在风沙极大的新疆,沙尘暴时常发生,为了防止伪装网被风沙吹走,在沙尘暴来临时他们所有人冲上阵地一边感受着沙子进入呼吸道的感觉、一边拉着像氢气球一样要飞走的伪装网,至今吴秋实回想起这段经历来也觉得十分“魔幻”。
为了加强官兵夜间操作装备、适应夜间战斗的能力,在白天辛苦的劳动和训练后,一周两次的夜训也带给他们不小挑战。“有时经常困得下阵地的时候走路上都恨不得能睡着。”吴秋实回忆道。在平沙莽莽黄入天的环境里,他克服着恶劣的环境条件完成训练任务,获得了对印作战任务嘉奖、对印作战
“
精武标兵
”
、优秀义务兵等称号。在新疆训练的日子里,吴秋实也常常以日记等形式记录下引人深思的事,为自己的经历留下回忆的通道。粗粝的黄沙磨着这块“磐石”,他仍然细腻,也更加坚定顽强。
书卷入行伍,铮鸣绕炊烟
吴秋实入伍的时候无疑是带着属于自己的标签的,在一次大扫除中他发呆走神被排长发难:“你叫吴秋实是吧?大学生是吧?听说还是武汉大学的研究生你很了不起,是吧?”吴秋实现场模仿起排长当着所有人教训他的样子。
那天之后,吴秋实意识到了学历带来的光环背后,满是责任和压力。他从此行事便不敢懈怠。 当领导问他能否给全旅官兵做一个拜年视频时,他在一阵蒙圈之后回答道:“会!”,因为他觉得“不会”两个字实在没办法说出口。一个星期里他连学带做,没想到处女作也收获了一致好评,此后他也专心研习视频制作技巧,随后半年里已有三部视频被上报至中部战区空军优秀视频选集之中。
不断学习也体现在其他方面。吴秋实入伍后利用部队资源,广泛阅读大量书籍,并较多涉猎心理学著作。部队到达新疆之后,领导担心大家在闭塞偏远的环境里压力较大,就将讲心理课舒缓官兵压力的任务交到了他这里。作为新兵的他被军龄更久的班长喊作“吴老师”,“当时觉得有点奇怪,但也觉得是大家对我的一种认可。”吴秋实说道。
与军队集体磨合的过程不仅带来能力的增长,也带来性情的微妙成长。除开参军这件事,汪晓晗印象里吴秋实做过的最令她意外的事就是在大四那年,他一个人由南至北,自东向西旅游了一大圈。吴秋实的性格里无疑饱含着对独特的追求。但是入伍之后,他逐渐意识到
个人的作为与背后的群体是紧密相连的
,懂得这个道理后的吴秋实也慢慢开始学会克制,变得更加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