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摇荡绿水悠,留鸟候鸟满洲头”。冬日的闽江河口湿地,芦苇摇曳,万鸟翔集,一派勃勃生机。岸边架着数十台望远镜,一群高中生正在认真地观测、记录候鸟习性。2024年11月24日,福州三中高二学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福州足迹”,走进这片焕发新生的“中国十大魅力湿地”。
“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地理研学,我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还深刻体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高二(4)班的蒋楚熳同学说。
福州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说:“我在福州工作了六七年,37岁到这里,一生中最好的年华在这里度过,有很多体会。”
近年来,福州依托这一独特资源优势,深挖地方文化特色,在全省率先出台创建省级“大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方案,打造新思想学习实践教育基地群,建成“3820”战略工程实施30周年成就展等33个基地、精心编制主题线路13条,形成全市大中小学生学习新思想研学路线图。与此同时,将“静态”思政理论与“动态”社会实践结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每年有90多万人次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开发鼓楼区“八一七路”大思政课、福州三中环西湖区域“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教学品牌,让思政教育变得有意思、有温度、接地气,也更有“触感”。
福州三中滨海校区举行职业生涯指导分享会和行走的思政课系列研学活动。
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不是一座“孤岛”,真正落到实处,还需打破区域壁垒、校际壁垒、学段壁垒,多方协同发力,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为此,福州设立全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定期“把脉会诊”;建立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高校思政课教学协作中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作中心、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四大思政教育中心;遴选培育思政教育一体化6个团组、30所试点校、36所基地校,成立闽江学院青春“薪”课堂、于山片区大中小幼思政德育发展共同体等15个共同体,形成部门牵头、专家指导、高校引领、中小学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
福州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集体备课中心挂靠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已运行一年多。“集备中心以高校、试点校、示范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为抓手,建立起大中小学同频共振的集体备课机制,已成为思政课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闽江师专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洪书源说。
立德树人,思政铸魂。福州市以改革创新精神引领思政课建设,“大思政”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经验交流会、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和创新交流大会等全国性会议相继召开,福州经验获交流推广。晋安区入选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13个项目入选省级特色德育项目,数量居全省第一;《与阅读同行 育时代新人》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申报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区域优秀案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福州教育不断健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体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落实体教融合——70所中小学校试行每周增加一节体锻课,吸收象棋、围棋、橄榄球、棒球等新兴项目进入中小学生运动会,全市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增加到290所。
促进美育繁荣发展——审核认定新一轮130所市级美育试点校,举办全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全市中小学生师生书法作品展等活动。
巩固提升“双减”成效——全市951所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在全市义务教育学校“5+2”“2+N”课后服务模式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城区99%的义务教育学校实现“2+3”模式。
校园安全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为做好预防校园欺凌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解决不良行为未成年学生“家长管不住、学校管不了”的问题,福州建成全省第一所公办未成年人专门学校——福州第四十三中学,在国内率先实现教育与公安部门“双主体”联合办学,打造了“3574”教育矫治新模式。专门学校成立一年多来,社会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势头有效遏制,2024年1月—11月全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比降33.2%,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数比降61%。经过矫治教育,专门学校的学生身心面貌实现较大转变,已有69人顺利结业,其中18人通过中考升学,很好地重新融入家庭、学校、社会。
鼓楼区教育局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活动,鼓二小教师在五一广场给学生们讲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