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刷新闻;
在地铁上无所事事时最适合围观微博热搜;
上班间隙的时候,突然有一条爆炸性消息通过微信、朋友圈迅速传播;
睡前还不忘去各大网站看看今天还有哪些漏下的瓜没吃完……
现代人的每一天都被巨量的信息所包围,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互联网。
但是,被信息包裹的透不过气的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信息吗?
https://unsplash.com/photos/iar-afB0QQw
对此,有人提出,互联网“毒化”了人们的大脑,接收信息的渠道越多,接收信息的量越多,人们反而不再会像印刷时代那样深度思考。所以,很多人高呼:互联网让人变笨了!
那么,网络真的使我们变笨了吗?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戴维·温伯格不这样认为,为此,他出版了一本《知识的边界》,来具体阐释这个问题以及他的思考。
这本书的主题关于网络时代知识的处境,它道出了一个事实:承载知识的媒介正从书籍转移到网络。同样是这个事实,有人认为网络使我们变笨了,但戴维·温伯格并不这么看,他拒绝技术决定论,他在这本书里所做的工作,更多是在梳理知识网络化的过程和现状。
造成这样不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传播媒介的改变,也就是从纸张变为网络。纸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纸上信息是固定的,而网络上的信息是流动的。
这背后,潜藏着两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印刷术时代,人们将知识分门别类,相信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认识整个世界。因为知识在印刷术时代是被控制的,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总能走到最后。但是网络时代显现了一个事实,世界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全部理解,这一点,无疑让印刷术时代过来的人感到恐慌。
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
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
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这个网。
真正的限制并非我们个人大脑的容量,而是来自我们一直用来超越我们大脑局限的媒介。
如果我们觉得信息不堪重负,那意味着我们的过滤器失效了。解决方法是修复我们的过滤器。
如果我们把网络时代和印刷术时代做一个区分,可以看到知识在这两个时代的创造、传播和获取,都有很大不同。这种种不同,在戴维·温伯格看来各有利弊,但他认为大可不必将互联网看作洪水猛兽,能否在在这个洪流中游刃有余,终归还是取决于人们自己。
https://unsplash.com/photos/Nwkh-n6l25w
工业时代会取代农业时代,互联网时代也会最终取代印刷时代。或许看上去它改变了很多,对人们的影响很大,但终究人性里对美的追求是不会改变的——只是审美能力要随着时代逐渐成熟才会慢慢回归正常水平。
我们所要做的所能做的,是在这重建的时代,利用好新增的资源,抓住更多的机会。在大而无当的知识深海里,捕到最美味的鱼——其实也可以不是最美味的,但一定不要因眼花缭乱而敷衍自己,宁缺毋滥。越是有无限的可能,越是要谨慎。
从很多个方面描述了我们的知识定义、发展、结构正面临的巨大变化,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