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江海直达’这个运输模式在国内早就有过探索,而这艘船最大的突破在于既能够适应海域航行的要求,也能够适应内河航行的需求,解决了江海联运中无法大范围互相直达的瓶颈。”在接受采访时,多位业内人士表示。
此前,发展江海直达最大的问题在于船型不能互通,符合航道条件的海船可以进江,但是运营成本较高,而江船入海仅在洋山港进行过尝试,且没有针对江海直达的特定船型。
众所周知,江轮和海轮在建造规范和船型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这取决于航行条件和通行水域的适用标准不同。一般情况下,海船遇大风浪的机会多,型深较深,船体水下通常采用园舭型,同时为减少甲板上浪,海船的干舷比较高。因此,海轮在船型方面要求高干舷、深吃水以求得较大的安全性。内河航道的水深较浅,没有很大的涌浪,江轮吃水浅,操纵灵活,因此船型选用平底型。此外,海水与江水的比重不同也会对船舶在同样的载重情况下的吃水产生差异。
尽管如此,我国在实现江海直达、提高江海联运能力方面始终没有放弃尝试。
某业内专家表示,江海直达的概念事实上早已有之,一般对于海船来说,只要内河航道的水深与宽度条件满足,即可入江。因单就船型结构来说,海船进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有数千吨级别的海轮直接航行至武汉。以长江流域为例,依照目前的航道条件,长江南京至下游的航道水深普遍达到了12.5米,完全能够满足相应吃水的大型海轮的通行。
上述说法也得到了上海航运中心研究院国内航运研究室主任周德全的认可,他告诉记者,以前江船和海船是分开的,江船不能入海,但是符合水深标准的海船是可以入江的,只是因海船运营成本较高等问题,始终未能大范围应用。
而江船入海的首次突破在洋山港,洋山港的水域条件较为特殊,位于长江出海口,但从地理划分上,应该属于海域,承担了疏解上海港转运货物的功能。因此,进行了在特定航线特定水域“江海直达”,但当时的直达船大部分是由江船改造的,这也是名义上的“江海直达船”首次投入运营,但仅能靠泊洋山港,不能进入其他海域。
新建的“江海直达1”轮突破在于,该船型是真正意义上的江海直达特定船型,与江船相比,入海更加安全,航行海域有所扩大,与海船相比,建造及运营成本更低。
“江海直达1”轮设计单位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波介绍,“江海直达1”轮设计载重为2万吨、总长154米、型深11.8米、吃水9.1米,具备宜江、适海、先进、经济的特性。经测算,该船型比同类海进江(海)船舶造价降低约10%,载重量增加约13%,能耗降低约12%。